石堅鋼
(諸暨日報社,浙江 諸暨 311800)
重大主題報道是一項政治性較強的報道任務,能否取得較好的宣傳效果,關鍵在于前期策劃。近年來,諸暨日報按照高標準、高要求,主動研究、精心策劃,圍繞黨委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早知情、早介入、早謀劃,一般提前1~2月時間進行全案策劃,遵循新聞規律,實現中心工作與新聞宣傳的有機結合,做到了主題報道規模大、聲勢足、效果好。
例如,兩會報道前期,諸暨日報一共召開了3次大型專題全媒體新聞策劃會,集思廣益商討,反復修改方案,提前布置任務到每一個人,有條不紊的策劃成為全景式報道兩會的指揮棒。例如,數字化展廳這個項目,接到任務后,諸暨日報立即成立工作小組,多次商討創意,如何把死板枯燥的時政項目做得活潑?哪種形式才能奪人眼球又不會生厭?如何讓那些只有規劃圖的項目變成美景?提早思考每一個細節,最終使這個時政創意產品成為曬比活動的一大亮點。
重大主題報道不同于常規報道,必須站位全局,高屋建瓴,才能體現權威。諸暨日報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吃透精神上,從政治的高度上考慮問題,在報道的高度與深度上下功夫,當好意見領袖,引導社會輿論。
例如,黨代會首日,諸暨日報集中所有人員和版面,大體量、高站位地推出8個版面的《諸暨這五年——喜迎黨代會特刊》,通過圖表、五年要事、大數據、權威解讀等層層解讀中央、省委到諸暨的戰略布局以及5年來的諸暨踐行,找準諸暨發展的歷史方位。特刊一推出,立即獲得黨代會與會人員和讀者、網友的高度肯定,認為特刊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溫度。
如果沒有對政策要點和輿情熱點的準確把脈,重大主題報道很可能無法打動廣大受眾。所以,諸暨日報從選題到產品設計,不僅重視權威信息的發布,還加強輿情研判,在重大主題報道中融入輿論關切,增強了報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例如,鄉鎮“一把手”朗讀《之江新語》的H5作品,內容側重外宣,推出時正好是七一建黨節,恰逢貫徹省黨代會、迎接黨的十九大的輿論宣傳重要時段。破題的點是如何把國家、省、市、鎮的戰略元素高度融合起來,并在省級范圍內引起大傳播。諸暨日報把焦點放到“諸暨干部怎么做”上,讓27位鎮街“一把手”通過錄制語音的方式,用新語作答,向上展現基層干部的意識形態,這也成為在全省營銷諸暨的一個成功案例。不少省級媒體專家紛紛轉發留言,稱贊這是接地氣的好作品,形式新穎、內容高度講政治。例如,黨的十九大重大主題宣傳報道,作為一家縣市級媒體,該怎么做?諸暨日報最終敲定了既放眼全國又立足于諸暨的內容策劃,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新理念在諸暨的落地實踐,同時采訪并推出了超過150個人物的十九大感想和學習心得,真正將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到每一個層面,入腦入心。
諸暨日報實施媒體融合深度改革以來,對新聞媒體原有的內容生產體系進行了革新,在全媒體指揮部的統籌協調下,依托浙江日報“媒立方”全媒體數字化采編系統,推進“中央廚房”式采編流程再造,使新聞內容生產變得更高效快捷,尤其在重大會議報道中表現出色。
例如,2018年諸暨日報的兩會報道力度空前有目共睹,報、網、端、微等平臺快速、準確、全面、深度且零差錯推送兩會信息,是重大主題借助全媒體發布的一次能量大釋放。圖文直播、視頻訪談……不少代表委員贊嘆,剛剛在現場接受完采訪,立即就能在手機端看到報道,紛紛為諸暨日報的高效率點贊。而這些產品的背后,是諸暨日報全媒體融合體系的高效運轉和強力支撐,指揮中樞與前方采訪、后方編輯、技術支撐、后勤保障等無縫對接,全報社協同作戰的成果。例如,大趕考直播,持續12小時的全媒體直播,零差錯、高質量、高水平完成了諸暨市委、市政府交給的重大任務。直播時間緊、任務重,全媒體直播團隊在嚴格按照外宣要求,高標準精細處理每一處細節的同時,仍能確保直播延時壓縮到5分鐘之內。可以說,全媒體融合轉型以來,諸暨日報一直在挑戰自己的速度極限。
不少媒體在融合創新方面都使出了“洪荒之力”。針對宏大嚴肅的重大主題報道,諸暨日報也在不斷精心打造創意產品。每次主題報道,諸暨日報愛諸暨、浙江新聞APP諸暨頻道、諸暨網都會發揮各自特性研究產品。不少融媒體產品運用了新的技術手段,成為朋友圈轉發的爆款,也讓重大主題報道變得更平易近人,更易在群眾中傳播。
例如,鄉鎮“一把手”朗讀《之江新語》“音頻地圖+H5”形式,短短4天就有近11000人次點贊;數字化展廳的“動漫+動畫+沙畫+視頻宣傳片”等多種形式結合,把枯燥的項目介紹搬到線上,讓每一位評委想看、看得下去;諸暨日報全媒體兩會報道,總點擊量超150萬,其中有“視頻摳像+H5”形式的“諸暨日報主播的兩會朋友圈”、“短視頻+H5海報”形式的“會說話的諸暨日報”;大趕考用了市內媒體從未嘗試過的“短視頻+圖文”的實時直播,當天,直播新聞頁面點擊量超166萬,點贊數11.4萬,評論萬余條,創下了諸暨市重大活動的最大影響力,也把大趕考活動影響力推向了全省乃至全國。
調研發現,在媒體融合發展逐漸深化的同時,由于受資本技術、體制機制、環境支撐等方面的制約,做好重大主題報道融合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人員嚴重不足。全媒體采編幾大主力部室,包括部主任在內一共只有30人,其中時政新聞部12人、社會新聞部11人、綜合新聞部7人,另1人借調,這30人幾乎承擔了所有采訪、編輯、拍攝、外宣、內參任務,市里活動多,安排采訪人手時常捉襟見肘。二是好的人才緊缺,能夠駕馭全媒體的融合人才少。除了縣市地域缺乏大城市的吸引力之外,最主要的還是薪酬缺乏吸引力,而最終的根本問題是報社增收困難,收入下滑,新媒體又無法盈利,自身造血功能下降,尚有負債,無法支撐人力成本。
媒體融合對于技術的依賴度越來越高,設備、技術都需要“燒錢”。目前諸暨日報的軟硬件設備都非常缺乏。例如,缺乏全媒體指揮軟件的支撐,我們每一次大型主題報道,全程都依賴微信群指揮,無法實現快速、準確的響應;缺乏自動生成系統,一次采集不能自動生成多平臺稿件,這其中涉及信息的重復整合加工,浪費人力資源;缺乏先進的采訪設備,目前三大采編部室,采訪基本還是依靠手寫記錄,30人僅有6個全媒體記者包、3臺便攜式攝像機。
盡管諸暨日報經過幾年的發展,擁有了一個100多萬用戶的全媒體矩陣,也時不時生產出有較大影響的爆款產品,但總體來看,幾個平臺還不夠強大。例如,浙江新聞APP諸暨頻道有37萬多用戶,我們也花了不少精力在內容的精品化上,但單條點擊量并不理想,一直徘徊在1.5萬左右。哪怕是一些爆款,收獲的閱讀量頂多也就幾十萬,相對于118萬人口的諸暨而言,覆蓋面、知曉率還不夠高,做了許多“無用功”。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自身用戶占有量還不夠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關部門、鎮街等負責人意識形態責任還不到位,對于轉發推廣中心工作的相關宣傳報道無動于衷。
在設置議題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無法落實采訪的難題,導致很多好的題材流失。采訪難已經成為“諸暨特色”,需要引起宣傳部門的高度重視。對各單位而言,更重視外宣,不在乎內宣,所有的考核都指向外宣報道,導致鎮街、部門,書記、鎮長、局長等“一把手”基本不愿意接受內宣采訪。有些問題,群眾說不到點子上,談的都是粗淺、表層的東西,企業也不愿意配合采訪,很多好的議題最終沒辦法做出深度、做出高度。再看全國兩會,從總書記到總理,都為各種H5創新代言,還專門開通了“部長通道”。而我們諸暨為什么不能有“局長通道”呢?
對于管理部門來說,受傳統辦報審稿管理思維影響太深,從思想層面到操作層面,缺乏互聯網思維仍是普遍現象。融合改革需要一個鼓勵創新、相對寬松的氛圍和環境。但在現實操作中,我們碰到的“這個不能改動”“那個不能報”等情況還是不少,有時候甚至連一個標題怎么取都要向上級請示,留言評論一丁點牢騷和抱怨都不容許出現。新媒體發展粉絲很難,這種傳統模式很容易把新媒體“管死”。
加大對媒體人、財、物上的輸血、造血,讓媒體精力聚焦不散光。媒體融合對于宣傳工作來說是一項大工程,軟硬件設備投入巨大,建議設立“媒體融合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扶持媒體融合重大項目,使媒體通過技術升級、平臺擴展和內容創新,推動融合發展,強化輿論主導權。
宣傳部門應更好地發揮統籌協調作用,統導向、統調子、統題材、統資源、統渠道,到位不缺位,積極促進市領導以及部門、鎮街負責人以更開放的姿態面對新形勢下的主題宣傳,不推諉、不回避,構建合心、合力、合作的宣傳氛圍,進一步形成新聞宣傳、輿論引導的強大聲勢。
新媒體本身更新換代較快、傳播速度快,要更好地利用它的傳播效應,作為管理部門應更多探索合理有效、寬嚴相濟的管理方式,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基礎上,放手創新,讓媒體有更大的空間去研究好產品。
擴大重大主題報道影響力,做大時政類新媒體平臺,需要在做優做活新聞內容的同時,用行政推動來占領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