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利
(南安市廣播電視事業局,福建 泉州 362300)
新聞道德主要是指在傳播新聞期間,傳播主體能夠遵守道德觀念,全面加強自身道德品行。只有具備新聞道德,才能夠確保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全面促進新聞媒體的發展。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大部分媒體從業人員都對新聞道德缺乏深入了解和認識。在報道新聞期間不注重真實性原則,沒有認識到新聞專業原則,再加上媒體行業內部對新聞報道缺乏約束,導致新聞事件真實性無法保證。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媒體從業者注重經濟利益,為了搶占受眾資源,常常對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還未了解透徹就急于發表觀點,傳播不實信息,嚴重背離了媒體行業的職業道德。某些新聞工作者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媒體行業內部存在較多不良問題。
除此之外,在新聞行業還存在有償新聞等不良現象,在新聞報道和傳播過程中出現了權錢交易現象,該種現象大多數都是由新聞從業人員引起,新聞宣傳部門利用職務之便隨意傳播和報道虛假消息,從中謀取個人利益,該種不正當行為在新媒體行業當中較為普遍,嚴重威脅了新聞行業的權威性,造成極大的信任危機。報道對象以紅包和禮物等形式賄賂新聞工作者,甚至會出現勒索和敲詐現象,對社會和大眾造成不利影響。
由于我國正處于發展關鍵時期,經濟發展速度日益加快,社會上出現了較多主流和非主流思想,增加了社會價值觀的復雜性,使社會道德呈現倒退發展趨勢。出現了較多司機肇事逃逸等社會不良現象,也出現了較多食品安全問題,對社會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經濟利益的驅使全面削弱了社會道德和法制觀念,以上種種社會不良現象也削弱了媒體人的新聞道德意識。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也促使社會公民參與到新聞傳播活動當中,由于其缺乏專業的新聞道德觀念,因此常常會傳播不實信息,并且對事實進行夸張篡改,嚴重背離了新聞真實性原則。還有某些不法分子隨意策劃和散播虛假消息和負面新聞。比如2017年比較火的“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就是某些人借助該新聞事件隨意編造事實,引起網民全面聲討。受眾不了解事實真相,容易被網絡輿論左右,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對此,要處罰傳播虛假信息的人員,努力為社會大眾提供正確的輿論導向。
規范和約束道德行為需要借助法律,缺乏對新聞傳播的相關法律規定,就無法規范新聞傳播行為。有些國家針對新聞媒體的管理有比較完善的法律制度,而我國還沒有《新聞法》,由于缺乏法律約束力,新聞采訪權限就無法明確,不利于約束和保護新聞報道活動。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是主要傳播工具,然而由于缺乏相關法律規定,無法保護和約束網絡行為,不利于新聞道德建設。
首先需要加強對社會道德的重視,對社會公民以及政府人員實施社會道德教育,在宣傳社會道德知識時可以應用新聞廣播形式,強化社會公眾的道德意識。其次,定期舉行社會道德學習課堂,有利于幫助公眾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從根本上提升社會道德水平。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要全面發揮道德模范的作用。在建設文化事業期間,融入社會道德觀念,從網絡渠道和學校教育等方面入手,提高社會公眾道德水平,進而促進新聞道德建設。
在建設新聞道德期間,需要注重培養新聞從業人員的道德素質,在媒體行業建立嚴格的崗位考核制度,達到道德考核要求的媒體人員才能參與新聞報道。其次,注重培養新聞道德觀念,全面提升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建立新聞道德監督機制,一旦發現媒體從業者出現新聞道德問題,要嚴肅處理,全面維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以免出現不實信息。此外,在出現社會熱點新聞之后,媒體要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并且在新聞報道期間傳播正能量信息和思想,注重道德價值觀念滲透,以此提升社會整體道德水平。
政府部門需要建立和完善新聞法律法規,可以從《互聯網新聞報道和傳播準則》和《新聞法》等方面入手,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全面管理和控制新聞媒體活動當中產生的不良行為,約束和規范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當中的各項行為,對網絡媒體信息加強監管,杜絕傳播不良和不實信息,從根本上維護新聞信息報道的真實性。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逐漸出現了較多的新聞道德問題,因此需要加強新聞道德建設,從而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即時性。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需要深入分析新聞道德缺失的成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干預,增強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提升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加強對新聞媒體的監督管理力度,全面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1]彭云.商業性移動新聞客戶端的新聞道德失范及原因研究——以“雷洋事件”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6,2(21):16-17+35.
[2]黃婷.新媒體條件下的新聞道德標準與監管體系[J].記者搖籃,2016,18(0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