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偉
(上游新聞,重慶 400000)
夜班編輯是報紙生產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不僅肩負著對新聞價值判斷的最終把關,還決定著新聞呈現質量的好壞。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接受程度、新聞信息的傳播廣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輯的工作。新媒體時代,信息知識瞬息萬變,技術手段層出不窮,夜班編輯必須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工作方法。以下總結的三大清單,就從新聞要素判斷、新聞包裝技巧、新聞基本原則等方面,給編輯工作提供了一些全新的參考。
過去我們常說新聞要具備5個W,即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時)、Where(何地)、Why(何故),有的還要加上一個H(How,怎么樣)。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我們的新聞報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產生了升級版的新聞要素清單。對照這份清單,編輯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記者稿件的不足和遺漏,從而進行二次采訪,或者進行更有效的提煉加工。
時間:新聞發生的最近時間
地點:新聞發生第一地點、最近地點
事件:高度概括
人物:新聞主體人物、重要證人、關聯人物
動態:也就是新聞現場,與上述四點同時存在,沒有現場的新聞事實上就是傳聞,至少是沒有故事細節的傳聞。新聞現場分第一現場、第二現場等多個現場,現場與現場之間的關系可以分前后、并列、主次、相關(不是同一事件導致的現場,但與之有關系)等等。
原因:為什么發生?有幾種說法?是否得到證實?
信息源:除了無須說明或有意隱藏以作懸念外,必須準確、清晰地點明該條消息的來源。
背景:背景不同于“關聯新聞”,它一定是與正在操作的該條新聞有直接關系的背景情況、事件、資料等。
提問:記者提了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是不是讀者急切關心的問題?
質疑:編輯應該假設每條新聞都有可疑點,沒有可疑點的新聞事實上就是新聞含量極低的一般消息。記者是否提出了疑點?
證人引語:每條新聞都應該有證人以及引語,無須顯示的除外。
物件:在新聞中有著重要位置的物件除了圖像外,其微妙處或關鍵處是否被詳細描述?其他有助于深入或多方面了解新聞的物件。
數據:各種數據是否準確?如果不能取得,是否將不能取得的原因進行了巧妙掩飾,或者將其提煉成了另一個懸念式的新聞看點?
細節:細節使新聞發生的“現在進行時”很容易就被讀者“親眼看到”。
圖片:新聞圖片是獨立展示新聞的最重要信息之一,主要表現新聞事件中最具沖擊力、影響力、感染力的情景和細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事件證據。記者是否拍到了現場圖片,如果沒有,是不是可以從其他途徑約到?有沒有補拍的可能?補拍什么?圖片都應該具備富含新聞價值的說明文字。
3D:信息圖表也是獨立的新聞信息,主要是表現新聞事件中的關系問題,有時在新聞圖片不足的情況下,可以作為補充新聞情景出現。
關聯新聞:重大新聞一般都應該提供曾經發生的類似新聞,起到參照效果;如有同時發生的量級稍輕的類似新聞,也應該關聯,促成某種歸納或結論的形成。
語錄:從新聞稿件中專門提出來的重要引語,起到加強或點睛的效果。
新信息:新聞中有沒有透露出新鮮信息(包括知識),這是衡量該條新聞是否有價值的標桿之一。
新觀念:新聞發生過程中,是否投射出新的(或是有爭議的)觀念,這是衡量該條新聞是否有價值的標桿之一。
新亮點:論常規新聞或是特別新聞,我們都已見慣不驚,似乎沒有什么能夠超出我們的想象。在這樣的平常中發掘令人眼前一亮的新看點,這是衡量該條新聞是否有價值的又一個重要標桿。
新類型:這是不能用常規分類來界定的新聞,它顯示出新的形態或新的領域。這也是衡量該條新聞是否有價值的一個標桿。
影響:該條新聞正在產生或估計將產生什么影響?影響多少人?是否立即影響?
評論:重大新聞幾乎都可以對受眾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為了使這種影響更加明顯,或引導這種影響,編輯應該站在媒體的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一些基本價值判斷,這就是評論。評論得當,可使新聞價值得到極大的提升。
我們要求編輯部初步設計出并獲得報社通過的版面模塊為我們日常工作必須遵循的操作模式,以保證無論是誰在實施操作,已定計劃都能得到完全執行。為此,編輯部要積累和存儲各級別、各類型新聞既定模塊;各級別分為賣點、重點、一般;各類型分為時政、民生、政法、社會、經濟、文體、國內國際等序列。以“賣點新聞”為例,在版面上一般就分為3個序列17個模塊清單。
文本序列:現場、結果、近期影響(包括各方反響)、人物、后期或長期影響及反思、最新動態。
上述6個模塊原則上均應獨立,根據版面數量不同,可以進行合并。原則上,一整個版面上頂多放置5個文本模塊,最好3個;半個版面頂多3個,2個比較合適。
副文本序列:導語式提要(絕不能是綜合內容提要)、表格、關聯(新聞或資料)、重要語錄(包括很多,如案件中的證詞、突發事件中的見證記錄等)、短評、圖片文字。
上述模塊都應該作為一個“賣點新聞”內應該考慮的基本模塊。賣點新聞超過一個版面時,它可以根據新聞需要分別在不同版面表現。
視覺序列:主標題、攝影(包括圖片文字)、3D(包括說明文字)、副文本形態、區域形態(包括分隔線條或欄題等)。
第一,鮮活。報紙、熒屏、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新聞報道,很多都格式陳舊、段落呆板、語言干巴,為讀者和受眾所詬病。所以鮮活應該是新聞報道很重要的原則。只有鮮活的報道,才能引起受眾的閱讀興趣,才能被廣泛地傳播。因此不同的新聞,就應該遵循不同的特點。
時政新聞:避免流于主觀,不發“官派”文章,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會議新聞報道、政策解讀避免“務虛”,從內容到標題制作都要力避死板、墨守成規。
社會新聞:文章以敘事語言為主,短句、直接引語、白描等手法的運用可強化現場感,多用名詞、動詞;為避免影響新聞事實和客觀性,不要使用形容詞、副詞;標題尤其要體現動作感,多用動賓語句和動詞。
民生新聞:信息含量要大,稿件要短,避免套話、空話,直接切入服務層面;寫法上追求貼近性和親和力,區別于時政稿的莊重嚴肅。
生活新聞:要深入淺出,語言敘述要娓娓道來,貼近口語化,具有生活氣息。
第二,創新。創新是追求新聞的卓越感。強調永無止境的進取精神和創新能力,對新聞有超前卓越的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創新是新聞制勝的法寶和源泉,要不斷開掘未知領域的新聞資源,要不斷尋找和嘗試全新的新聞操作手法。
一是稿件的創新。編輯一定要善于認識記者的創新寫作,不要將通常表達形式當成教條,要靈活而富有創意地編改稿件。
二是版面的創新。版面模塊絕非僵硬形式,版面文字編輯、圖片編輯和美術編輯都應該積極主動地根據不同的新聞作出相應的靈活調整。
三是表現形態的創新。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聞表現形式正在為大眾所熟知,從文圖到視頻到直播到VR……如何將新聞報道與合適的技術手段相結合,是當前我們面臨的最重要的創新課題。
第三,責任。最重要的新聞原則——責任,也就是強調新聞的公信力。可靠而嚴肅的新聞,堅持“揭示真理、無私無畏”的原則,向來都是全球新聞界認同的基本觀念。
讓讀者相信報紙報道的都是事實,這是報紙立足的前提。夸大其詞、捕風捉影、虛張聲勢,甚至捏造一個事實、一段引言乃至整個故事,是絕對不能容忍的。編輯人員務必做到:提供的事實準確、客觀、切合實際因而公正;報紙的分析代表編輯最佳的獨立判斷,而不是反映個人的好惡、消息來源或廣告主的好惡;報紙的社論和任何表達報紙觀念的文章都能體現編輯的思想;在報紙所有的新聞活動中,沒有任何其他的動機。
只有堅持權威、獨立、責任、專業的編輯理念,并且始終如一地貫徹這樣的理念,才能確保報紙的聲譽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