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梅
(甘肅省迭部縣教育科學研究室)
在中學教學改革中,有的教育工作者總是盲目地求新、求變,導致其改革脫離了軌道,未起到應有的效果,此時,不妨慢下來,反其道而行之,運用“土辦法”。所謂土辦法歸結起來是八個字,即“樣樣落實,天天堅持”,唯有此,才能使所有的改革不只是掛在墻上、放在桌上的文件,而是落到實處的措施。
對于中學教育而言,課堂是其重要的教學領地,課堂效率的高低不僅是衡量課堂質量的標準,還對學生學習效率具有重要的影響,誰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效率,誰就掌握了制勝的法寶,因此,學校教師應在這復雜多變的新形勢下,始終以提高教學質量作為自己工作的指導思想,將主要精力放在鉆研課堂教學上,通過多種途徑分析當下的學情、鉆研最新的教法,開創最科學的學法,使課堂教學模式常用常新,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我校在新形勢下,結合已有的教學經驗,制定出了符合本校學生的“五步教學法”,分別是“多次備課、分層授課、因材施教、階段測試、總結提高”,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教學指導。教師們在新的教學方法的指導下,個個摩拳擦掌,力爭在因材施教、培優補缺上取得實效。如每次考試的總結提高,便是根據階段測試結果進行的質量分析,通過分析,找出學生學習的薄弱之處,從而及時調整教學方向,以查漏補缺。總結提高方法,使教師和學生得以深刻全面地反思,總結其存在的優勢和劣勢,從而揚長避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俗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誠如此言,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中學教育改革中,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有的學校在組織這方面的改革時,存在浮夸之風,導致學生的行為習慣只在校領導視察時才良好,平時則不盡如人意。針對這一現狀,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認為學生習慣的培養不需要虛假和浮夸,而是扎扎實實的,可以以行為習慣培養為先導,以學習學習習慣為主體,關注整體,把握細節,從而使對學生的習慣培養入腦又入心,最終成為他們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和實踐中,通過學校的培養和自身的努力,獲得知識、思維方式、自主學習等綜合能力的同步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社會責任感的全面成長。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學校將學生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落實在教育的細節之中,通過一點一滴的匯集,最終形成人格。如在行為習慣的培養上,學校要注重對學生樸實、真誠、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的培養。如在學校中,鼓勵學生見面問好,培養他們的禮貌行為。在生活習慣方面,對學生隨地丟垃圾、吐痰等習慣進行管理,規范其行為,使其從小養成愛文明的習慣等。在這樣的校園風氣下,每個學生都由一只毛毛蟲蛻變為美麗的蝴蝶,在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路上狂奔,最終形成正直、高尚的品質和陽光健康的個性;在學習習慣培養方面,學校可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制定出本校的學習法,如“預習認真、聽課專注、作業獨立、有錯就改、考試誠實、勤思善問”的學習流程。隨著該學習流程的落實,自然在學校中形成了認真、勤奮、勤思、善問的好學風。學風的優良,也使各個階段的學生獲得了成長和進步,如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幫助他們鞏固了學習基礎,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來說,則是更上一層樓的重要途徑。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學校的辦學理念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由原來的教育壟斷者轉變為服務者,為學生服務,讓學生成長,是新時期下中學辦學新風尚。在現階段的教學改革中,有的中學認為做好學生的服務者就是讓學生無后顧之憂地學習,這種觀念是極其片面的。所謂做好學生的服務者是指教職人員為學校的代言人,應做好承上啟下的工作,從內心關心和愛護學生,讓他們在欣賞和鼓勵中成長。如學校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而采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新教法,開展師生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由以往的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學習;如學校可每月召開學生座談會,讓學生發表對學校管理、教學和后勤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增強其對學校的認可,促進學校教育更進一步發展。
總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新時期中,對中學教學改革中始終應保持理性思考,唯有此,才能使教改落到實處,發揮其應有的效用。
[1]索桂芳,任學印.新課程體系下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6(8).
[2]朱寧波,張萍.組織合作學習 教師該做什么[J].人民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