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慧瑞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回民中學)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初中化學也對自身提出了全新的教學要求,最為明顯地,初中化學強調了實驗教學開展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實時注重培育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積極改變傳統的被動學習狀態,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各項實驗,并且要用于探究和實踐,進而實時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化學問題的能力。在新時期的化學教材當中添加了非常多的小實驗,而這些實驗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實時培養學生的化學實踐能力,使他們所掌握到的化學知識不再集中在課本中,轉而能夠在實踐中加以驗證,這一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那么教師在實際的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當中應當進行怎樣的創新改革呢?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研究學生真正需要的實踐內容,并且要從化學的本質出發,也就是實驗性質,渲染整個課堂的實踐氣氛,提高相應的教學效率。
實驗示范對于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而言屬于最為基礎的內容,并且也是整個實驗教學當中最為基礎的內容,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些鮮明準確的實驗過程,而且能夠使得學生迅速對整個實驗產生深層次的印象,并嘗試著將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抽象概念變得形象化。通過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開展,不僅可以實時培養學生的化學觀察和分析能力,很大程度上也能夠帶動學生從實際的觀點出發,認真科學地對待和解決問題,同時也能夠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掌握最為有效的實驗方法。在示范實驗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盡可能保證所有的實驗操作都有著較高的規范性,以實時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
比如,在開展“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過程中,需要選擇一些較大的集氣瓶,并且需要在瓶底放置一些水或者細沙。在使用細鐵絲之前,需要將其表面的鐵銹除去,并且要將其扭成螺旋狀,在鐵絲的末端可以系一根火柴。在實際的實驗操作過程中,在火柴即將燃盡的時候,才能夠將細鐵絲插入到集氣瓶當中,在插入的過程中,整個動作應當較為穩定并且較為緩慢,不能夠過于著急,否則會因為各種因素導致實驗失敗。在整個實驗合理有序地進行以后,最終的結果應當是鐵絲在集氣瓶當中出現劇烈的燃燒,火星也在四濺,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集氣瓶底部出現了大量的黑色固體。很多同學會在這個時候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在實驗開始之前將一部分水或者細沙放置在集氣瓶底部呢?”之所以有這一操作,主要是為了防止鐵絲燃燒產生的巨大熱量直接導致集氣瓶破裂。在這樣的示范實驗當中,學生能夠對整個實驗過程產生最為直觀的認知,相應的實驗開展也會更加合理有效。
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標準提出,新時期的初中化學實驗教學需要實時加強對學生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關注,要求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得學生能夠實時參與到實驗當中去,無論實驗的最終結果是什么,都需要讓學生參與進去。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實驗過程往往是最為重要的。在開展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通過一些科學的實驗操作,吸引學生的目光,使得學生能夠獨立地嘗試創新實踐,全面培養良好的化學實驗意識。
比如,在學習“二氧化碳的制取”時,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實時回憶整個二氧化碳產生時候的實驗操作,并且與學生共同討論哪些化學物品能夠被用來制取二氧化碳,在學生的分析當中,確定能夠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主要包括:含有碳酸根離子的化合物、稀鹽酸或者稀硫酸,而這些藥品產生二氧化碳的過程十分簡單,僅僅需要在常溫的混合反應下便可以產生。在這以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不同的小組,然后分別選擇一些藥品并展開相應的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一部分學生選擇使用濃硫酸進行制取,一部分學生則選擇了碳酸鈉進行制取,而無論哪些藥品的使用,最終的實驗結果都是成功制取二氧化碳。在最后的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共同分析,并得出最終的結論:稀鹽酸和石灰石應當是制取二氧化碳最為合適的藥品。
新時期的初中化學教材增添了許多全新的實驗內容,不同的實驗都有著不同的趣味性,對于學生也有著相當高的吸引力,尤其是一些趣味的家庭小實驗,學生能夠獨立地完成,實現的效率相當高,而這些實驗所需要的內容往往也是一些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事物,學生操作起來十分簡單有趣。教師可以在這樣的思路下,努力設計全新的實驗內容,進而使得學生的實驗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比如,在學習“軟水與硬水”以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一些生活中的小實驗,如許多學生家里都有一些使用時間較長的舊毛巾,而將這些舊毛巾變軟便可以成為學生的實驗內容。而在學習“鹽和酸”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著使用蘇打和醋,讓兩者發生反應,然后對它們的反應進行觀察。這些實驗內容都十分簡單,并且對于學生而言,屬于十分常見的化學知識。學生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也可以進行積極創新和拓展,如改變實驗的一部分條件,嘗試著采用其他材料,進而綜合培育自身的實驗能力,提高相應的學習效率。
[1]劉藝箏.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現狀研究[D].魯東大學,2017.
[2]艾克拜爾·艾麥提.新課程背景下烏魯木齊市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現狀調查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