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偉
(甘肅省酒泉中學)
在高中生物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主動提出問題、獲取信息、檢驗假設和發現規律等環節可以獲取豐富的知識,從而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而逆向思維品質是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維度,它能較好地體現理性思維的水平和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因此,為了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品質,對于高中生物教師來說,運用逆向教學設計將是一種很好的策略。
本文以人教版必修2中《基因工程及其應用》的教學為例,簡單介紹了逆向教學設計的教學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由于本節的重點是基因工程的原理,因此,在教學深度的把握上應定位在學生了解的過程和方法上,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剪、拼、接、轉”的過程。在進行逆向教學設計時,可利用基因工程的成果創設逆向問題情境,直指教學目標。例如,讓學生暢想“小麥、水稻等農作物的體內若存在固氮基因在農業生產中有什么好處”?并以此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進而得出結果:“可減少氮肥的使用量;能減少環境污染,防止水體富營養化;解決世界糧食危機……”這樣,既展示了主要教學內容,又使學生認識到了基因工程廣闊的應用前景。
逆向教學設計的運用還可以采用問題串的方式驅動教學內容的推進,通過不斷預設有層次的遞進問題,將學生的回答作為教學評價的證據,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縱深發展。
具體過程如下:問題1:固氮基因位于固氮微生物體內的質粒上,如何成功獲取?(成功引入限制性內切酶的作用和專一性,學生閱讀教材,教師展示動畫,學生描述過程。)→問題2:獲得的固氮基因不能直接進入小麥、水稻等農作物的細胞中,怎樣解決?(導入運載體的類型、功能和特點,師生互問互評。)→問題3:固氮基因與運載體不能直接結合,“針線縫合”,如何操作?(應用同一種限制性內切酶,介紹DNA連接酶的作用,學生用預備的材料嘗試過程操作。)→問題4:固氮基因與運載體結合的形式有三種,如何篩選?(講解DNA分子雜交技術的原理及方法,學生小組合作解決。)→問題5:將重組質粒導入不同受體細胞,方法有哪些?(根據生產需要選擇不同的受體,學生分3種情況討論,師評和互評相結合。)→問題6:固氮基因不一定成功進入受體細胞,檢測手段是什么?(介紹標記基因的作用和選擇培養基的應用,導讀提綱測試。)→問題7:固氮基因在受體細胞內不一定成功表達,若成功表達,則其標志是什么?(提問基因的結構和表達,引出根據產物和特定性狀判斷,學生舉例說明。)→問題8:相應性狀的表現在生物個體的水平上進行,如何將離體的細胞培養成生物個體?(探討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的原理、過程等),至此,在問題驅動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了基因工程的四部曲。
逆向教學設計強調以教學目標為起點,要求教師在明確達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設計教學活動,并使教學評價先于教學活動,同時,將教學評價有效地嵌入到教學活動中,從而使教學目標、教學評價與教學活動融為一體,形成“教學—評價—教學”的良性循環,最終完成教學目標。例如,在《基因工程及其應用》中介紹了現代生物科學和技術中的研究熱點、發展趨勢與應用前景。通常情況下,教師會認為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儲備很少,所以會依據教材的編排順序,采用平鋪直敘的方法講授,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同時,由于本節內容所具有的微觀、抽象的特點,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吃力、沉悶,學習效率低下。因此,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突破上述問題,本人采用了逆向教學設計的策略,對教材的編排順序做了合理的調整,將教學活動的安排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而展開,并通過提出教學目標、以問題驅動的形式激勵學生積極思考等措施,最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具體的學習內容,采用正反互用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發揮正向與逆向教學各自的優勢,做到對所學知識點的地毯式挖掘,從而達到全面掌握,并通過逆向簡述或繪制基因工程操作的示意圖,使知識點更加條理化、系統化、網絡化,對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可以說,正反互用是一種科學的、靈活的、邏輯性非常強的教學法,它可以幫助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高效的、全面的、透徹的學習,使學生對知識的“來龍去脈”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逆向教學設計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圍。同時,通過正反結合、逆轉過程、逆向推理、因果轉化、逆推順寫、辯證分析等方法,可有效地反轉學生的認識順序,實現逆向思維與逆向教學設計的有機融合,最終達到對學生逆向思維品質與理性思維品質的大幅提升。
葉海龍.逆向教學設計簡論[J].當代教育科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