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忠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東嶠中學)
在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相關指導意見和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這個概念對于未來中國教育的改革和實踐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同時也對青少年的素質培育和人格塑造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核心素養指的是初中生應該具備同時能夠適應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是初中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綜合體現,也是初中生獲得終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這五個方面的內容既是歷史學科的關鍵能力,同時也是學生的必備品格。從核心素養的視角出發,初中歷史教學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來說,以歷史閱讀作為抓手,進行初中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通過有效的情境導入來增強初中生在歷史學習中的融合度。保證初中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為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保障,使得他們在興趣的引導下更好地投入學習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歷史的學習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引導,使得學生對學習知識更加主動。因此,在課堂中進行情境的導入,不僅僅是為學生學習課本知識做好準備,同時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課后閱讀、學習等環節的效率。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導入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或者親身經歷過的一些情境,就會更加容易引導學生的思緒進入情境中去。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在情境中進行思考,從而不斷地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在核心素養中注重強調唯物史觀,該核心素養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學生思維能力的影響,甚至產生著決定性的作用。
對于初中生這樣一個群體來說,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還沒有得到真正的確立。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如果想讓歷史閱讀能夠產生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通過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使得教學效率和效果可以從根本上得到提升,并且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進行自主思考,使其發散思維,進而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在初中生歷史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初中生的思維角度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與思考,要充分把握好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特點,確保教師在分析和指導方面的作用可以得到發揮。在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作用要適當、適時地開展,不能形成“放羊式”的教學,必須要確保學生的學習處在有效的發展和控制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史料實證是歷史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對史料進行實證分析需要學生有良好的思維能力,而教師在其中的引導教育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養成,最終決定著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養成狀況。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學的開展要注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使得初中生的人本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獲得更多的學習主動權,能夠在最大限度上促進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開發。學生只有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把這種情感體驗轉化成自我的感悟和具體的行為,最終在學習中改變自己,優化自身的行為,并且在實踐中反射思維的養成。歷史學習是學生拓展知識面的一個有效途徑,在這個環節的學習開展中,教師除了適當進行引導之外,還應該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與總結,發表自己對于某個歷史人物和某個歷史事件的看法,使得學生在這種學習過程中不斷進行思考,促進思維能力的有效養成。
綜上所述,在初中生的歷史學習中,初中生可以更好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并且在學習中培養良好的語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最終形成有效的思維能力。伴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進行,以歷史教學為抓手,培養初中生的核心素養,成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需要對具體的策略進行把握,找準核心素養的具體落腳點和實施措施,有效地推動初中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和養成,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水平。
[1]余建祥.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文理導航,2017(4):66-67.
[2]王燕飛.基于初中歷史教學需求下的核心素養培養分析[J].內蒙古教育,2017(8):124-125.
[3]江海云.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5):186-187.
[4]劉玉璞.如何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7(29).
[5]孫影.提高學生學史能力培養學生歷史 學科核心素養[J].考試周刊,20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