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才
(甘肅省武威市第一中學)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而璀璨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是屬于我們民族的瑰寶,是值得我們不斷學習、傳承和發揚的。高中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肩負著將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的偉大歷史重任,因此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這一重擔也必將落于高中生肩上。高中語文新課程就對此做出了明確要求,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教學必須充分發揮本學科的內容優勢與教育優勢,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發揚民族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傳統文化理念,讓學生能夠在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長,培養學生健康的意志,塑造學生美好的品德,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均衡發展。在此,我們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進行探究。
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章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具體表現在內容上是可以集中反映出特定時代下社會與生活的真實情況,可以展現作者豐厚的語言文字功底,可以讓學生準確感知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與思想內涵,從中獲得對人生、社會、時代的準確感知,并獲得獨特的心理感受,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過對文章主題的深入探討讓學生受到深遠的思想教育,保證學生良好的人生觀念的形成。例如,在高一語文必修1第五課《荊軻刺秦王》的教學中,作者通過記述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一悲壯慷慨的歷史故事,反映當時的社會政治發展情況,熱情謳歌了荊軻重義輕生、反抗暴秦統治、不惜犧牲自己的高貴精神,塑造了一個高大、光輝的英雄形象。尤其是荊軻在臨行前所做的《荊軻歌》,其中兩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更是廣為傳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而拋頭顱、灑熱血,義無反顧、一往無前,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對主題思想的深入挖掘滲透對傳統文化的教育。
語言文字是中國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更是中華傳統文化得以流傳發揚的重要載體,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的語言文字教學,尤其是書法教學,并從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強化學生認識漢字、朗讀漢字、識記漢字的能力,要通過語文學習不斷增加學生的漢字積累,讓祖國的語言文化在我們手上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國家的文字都不會讀、不會寫,又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呢?另一方面,要強化書法教學,讓學生深入體會中華民族書法藝術的燦爛輝煌。例如在高一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第一課《沁園春 長沙》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展示國賓禮書法家觀山、當代著名書法家劉鍇明、國家一級美術師劉光霞、當代著名楷書書法家孔德文、實力派書法家何海燕等諸多名家的書法作品《沁園春 長沙》,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對文章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充分感知我國傳統書法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不同韻味,從而促使學生獲得足夠的傳統文化教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僅憑課堂教學是不足以讓學生獲得足夠的傳統文化感知和教育的,還必須將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到日常的綜合實踐活動之中,讓學生能夠親身靠近、親身感受、親身實踐,從而獲得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滲透,給學生以深切的教育。例如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傳統節日到來之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調查這些傳統節日的來歷,調查全國各地歡度節日的不同習俗,并組織學生開展探討活動,主題就是在洋節日影響越來越廣泛,學生對祖國的傳統節日重視程度不斷變輕的不利形勢下,應當采取哪些措施保護祖國傳統文化,發揚祖國傳統文化,借此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讓學生接受到更加深入的傳統文化教育。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師必須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精選與設計,對教學內容中包含傳統文化教育的知識點進行拓展與延伸,以便加深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認知層次,確保學生在思想觀念、意識形態、心理品質等方面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實現高中生的健康、全面、穩定發展,促使高中語文學科教學效果的顯著提高。
[1]鐘劍連.文明長久,淵源傳承: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1):91.
[2]王建紅.論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旬刊),2017(9):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