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義波
(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
身為一名語文老師,我一直認為,教育要能夠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品格:以樂觀豁達的心態直面人生,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支撐自我,以正確的價值取向充盈心靈;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升學與就業,還要關注學生將來的創業、持續發展的能力與生活的乃至生命的質量;能夠引領學生將個人的近期利益、長遠利益與國家利益高度統一。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需要精雕細刻的過程,是一個要顧及過去、計劃現在、預見未來的周期性較長的歷程,是一個需要堅持長期情感投資的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在這個歷程與過程中,給予受教育者的不僅僅是知識、經驗、技能、智慧等工具性的智力元素,更需要對受教育者予以尊重、理解、寬容、關心、愛護;在受教育者生活與學習的空間環境中,還需要積極營造幽雅、溫馨、友愛、團結、互助、勵志、奮進的文化氛圍。只有這樣,才能使受教育者得到心靈的正常發育、人性的不斷完善與人格的逐步提升。因此,堅守教育的人文情懷,追求充滿人文情懷的教育,就成了我在教育中努力追求的目標。
而近期,三個事件讓我的思想有了一些變化。
一是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吹響了建設科技強國的時代號角:“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二是上周在朋友圈看到的一篇關于聯想集團業績大幅度下滑的文章,文章分析其沒落的根本原因在于過分依靠買斷技術,缺乏自主研究及技術創新。
三是近期與學校學術委員會到北京八中及匯文中學考察、學習他們的科技教育,其教育成果令人咋舌。
這三個事件讓我對自己的教育理念及當前的科學教育現狀有了一些思考。
從中國教育史來看,中國千百年來重人文輕科學,對人生、人倫較為關注,因而有著博大精深的倫理思想、道德論著,但對科學精神及科學精神教育的關注相對欠缺;從我國教育現狀來看,科學精神教育并未真正落到實處,我國從政策上看,還是重視科學精神教育的,但科學精神教育像素質教育一樣并未真正落到實處。無論是科學精神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主體都沒有一定的量的考慮,尤其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忙于應試教育,沒有落實好科學教育。而近年來興起的“互聯網+”以及各種科技產物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使得科學精神受到了世界各個領域越來越多的關注,毋庸置疑,在注重學生人文情懷的同時,加強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迫在眉睫。
有人認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是大學要做的事,個人認為,其實不然。其一,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其二,中學的許多課程中有很多機會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那么,如何來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精神,提升其科學素養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第一,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中學的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是可以通過實驗使學生在動手過程中獲得感性知識的學科。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借助實驗,讓學生更加有效地鞏固已學的科學知識,更好地理解并形成良好的科學概念,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其科學精神。
第二,在學科教學中通過問題探究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良好的科學素養要求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創造自己的獨特思維。所以在學科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勇于提出問題和看法,展開討論,為學生提供發表不同學習感受和見解的機會,培養學生“不唯上、不唯書”的開拓精神和創造才能。
第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其科學精神,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科技方面的小制作或小發明,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增加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同時多組織學生到外面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或社會調查,讓學生了解科學并不神秘,科學是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另外,師生協作,可通過網絡收集一些相關的科學資料,開展一些科學講座,或以學生辯論會的形式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使課內外、校內外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從多方面、多渠道開發學生潛能,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及實際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
第四,通過“基地共建”,讓學生經常置身于科學的氛圍中。學校的教學比較傳統,科技園、科研單位的現場教學更具刺激性,對于好奇、好問和喜愛探索的學生而言,這些地方是一個理想的學習場所,如我們學校附近的隆平高科等單位。學校可以與附近的這些科研單位共建“科學素質教育共建基地”,加強聯系,交流科學精神教育的做法,安排學生參觀并提供科普講解,安排專家、學者到學校開展科普專題講座,這些對學生的日常科學教育也很有益處。
當然,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還有很多方法和途徑,也需要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去摸索、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