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風
古人有詩云:“花竹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可見,古人對睡眠非常重視,將其視作養生之道。現代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也極其講究“睡”,他還將睡眠上升到藝術和道德層面,在《生活的藝術》書中,首篇就提到了《安臥眠床》,說“凡是和我同意深信安睡眠床是人生最大樂事之一的人都是誠實人,而不信者都是謊言人”。于我而言,睡得好遠勝于吃得好,而一天之中,最快樂、最愜意的事情莫過于午休了。
午休就像音樂樂譜中的休止符,一段美妙的音樂演奏到某個時刻,需要停頓或靜止幾個節拍,以便更順暢地流轉進入下個篇章。午休就像公路上的加油站,奄奄一息、瀕于熄火的汽車“咕嚕咕嚕”飽餐一頓“油糧”后,引擎又可以轟鳴著上路了。午休就像賽事的中場休息,筋疲力盡、步履滯緩的運動員稍事休整,又能精神抖擻地上場了。
午休,看似打了個盹,或只是瞇了個眼,卻有事半功倍的良效。德國科學家研究表明,午休后,工作效率會大大提高,心血管系統舒緩,人的緊張程度也會得到充分緩解。
我是有午休習慣的。中午飽餐后,美食尚停留在胃中,但食物轉化的熱能已經遍布身體的各處,頭部也昏沉起來,此時如果將自己舒舒服服、平平整整地放在一張小小的折疊椅上,也是很快能進入睡眠狀態的。
午休需要幾樣物件醞釀睡意:枕頭、薄被和書。枕頭要軟軟的,但不能太軟,我不太喜歡老一輩主張的枕頭中塞入決明子、稗草籽之類的草本顆粒,老人言其醒腦明目,可我覺得硌得頭皮發麻,我還是喜歡那種不硬不軟的記憶枕,在頸脖處有個弧度,剛好安放你沉重的頭部和柔軟的頸部。枕頭需要有一點高度,為什么“高枕無憂”,這需要科學解釋,但你會發現高點的枕頭的確會比矮平的枕頭更讓人放松,尤其是當我們頭腦中裝的東西比小時候多了以后。然后在身上蓋一條軟實的薄被,會讓你覺得金裘氅衣怎及得上棉被暖呢?
午睡前,我習慣翻翻書作為安眠曲,這其中就有《風流一代》。每期拿到新雜志我都是放在午睡時刻看的,看看這一期有什么亮眼的文章,有什么暖心的啟迪。帶著一點期待,也帶著一份篤定,往往開始讀第二篇文章時,困意便來襲,于是把雜志隨手一丟,便沉沉睡去。
午休不要太長,半小時足矣。我是不喜歡定鬧鐘的,鬧鐘常給我壓力,讓我在心中盤算離醒來的時長,再加上鬧鈴驟響,吵得人心慌慌的,仿佛被某個意外事件阻斷了安然的節奏。人體是奇妙的構造,多年午休的習慣在我身體內似乎定置了生物鐘,到點后便自然醒了過來。有時候也確實是因為記掛沒有看完的文章醒來的,醒來就再抓過雜志,把那篇文章讀完,人也就徹底醒了。
清朝李漁在《閑情偶寄》的頤養部《睡》一文中提到“午睡之樂,倍于黃昏”,我是有共鳴的,且我的樂不僅在于“睡”本身,還在于睡前、睡后的閱讀之樂。
好了,讀好了,睡好了,起來洗個冷水臉,頓覺神情氣爽、耳聰目明,半日的疲乏已然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