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近幾年,隨著《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等電視節目陸續播出,國學熱了,一大波國學培訓機構順勢興起。據相關統計,全國包含國學教育的相關企業有4023家。沈陽僅以國學命名的培訓機構就有65家,加上其他培訓機構里的國學班,至少上百家。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送孩子到國學班長知識。然而,國學熱了,國學培訓市場也亂了。(2017年12月22日《工人日報》)
從上述報道來看,國學培訓班普遍過度牟利、價格不菲。在記者的調查中,便宜的一個班,一個寒暑假48課時8000元;最貴的一個班,每月集中授課兩天,一年學費3萬元,算下來,一天1250元,還不包括外出游學中的旅途費用。
本身“喻于義”的國學,為何誤入了“喻于利”的迷途?
所謂“國學”,顧名思義就是“中國的學問”,能被稱為“中國的學問”的,自是堪稱精髓的文化、優秀的價值觀念。可在一些國學班,設立孔子像,要求孩子們在上課前先向孔子像行跪拜禮,再向老師行跪拜禮。然而,等級森嚴的跪拜早在20世紀初就被視為文化糟粕,遭受過猛烈批判。有的國學班主要向孩子們傾銷“成功學”“人際學”“厚黑學”,殊不知,國學本是讓人學會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而非人心叵測、爾虞我詐的。一些成人國學班甚至還有占卜、風水、風鑒、測字等內容。這些拿糟粕當好東西的偽國學培訓班,不僅是對國學的抹黑,且會對參與培訓者產生文化誤導、價值觀誤導。
此外,部分國學培訓班成為孩子們的新負擔。一些國學培訓機構把國學教育的功能無限夸大,比如,孩子學了國學,不僅懂禮貌、很聽話、擅交際、長情商、增見識,以后學語文課程也會很輕松,甚至于能解決職場上的難題。在培訓機構誤導甚至欺騙下,不少家長不管孩子愿意與否,盲目跟風給孩子報班,讓孩子成天背誦那些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的四書五經,妄圖通過一兩期培訓就學有所成。
國學本來應該是大眾之學,當國學成為了有錢人的高消費對象,顯然是不利于國學的真正普及的。當國學成為一些機構拼命斂財的商業工具,誰還會管國學班到底具有多少文化氣息?
在我看來,一切速成形式的國學課程,都不能走得長遠。掌握國學知識,是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妄圖通過培訓速成,只會讓孩子們感到負擔沉重,厭惡國學。國學也不僅限于四書五經、詩詞曲賦等相關知識,琴棋書畫、民風民俗以及哲學、史學等,都屬國學范疇。
為保障國學培訓不再野蠻生長、變味走調,不再給孩子們增加強制性負擔,教育、文化、工商等部門應對其合理規范、有效監管。而我們的家長,在為孩子補給國學養分的同時,自己也該多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只有豐富了自己的認知,才能更好地讓孩子們感悟國學魅力,涵養國學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