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這期間的七天長假成了人們的最愛。其實,古時候對于假期和上班的安排也是張弛有道的,而且由此衍生出了種種趣聞軼事。
唐代政府發補貼,鼓勵官員游玩
唐代對于假期的安排很周到。永徽三年,盡管國事繁忙,朝廷仍改“五日休沐”為“十日休沐”,也稱為旬休。那時官員每十日休假1天,分為上、中、下旬各1天。除了常規假期,也有“黃金周”,每逢春季、冬至、清明各休7天,中秋、夏至分別休3天假,元宵節、中元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休假1天。不僅休假,唐代的皇帝在重要的節日宴請群臣極為盛行。唐德宗時期,已經將上巳節等節日賞宴形成了制度,不僅頒布詔令放假,時間上給予保證,而且還予以金錢賞賜,讓大臣們徹底吃好玩好,多好的政府呀!在詩的國度,詩人們會發聲的。元稹的《寒食日》中寫“今日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游”,杜甫的《清明》中則有“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的描述,可見當時假日旅行之盛,絲毫不比今天遜色。
有弛就有張,唐朝政府這么關心大家,放了這么多假,還發了補助,大家吃好玩好了,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對不起,一旦上班了,就得有個上班的樣子。大臣官員盡職盡責,勤勉為政,這是本職。如果有懈怠,律法伺候。《唐律疏議·職制》中規定:“諸官應值不值,應宿不宿,各笞二十,通晝夜者,笞三十。”“諸官人無故不上(班)及當番不到,若因暇而違者,一日笞二十,三日加一等;過杖一百,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半,邊要之官,加一等。”
唐代上班時間有多次點名、抽查的規定:“內外官司應點檢者,或數度頻點,點即不到者,一點笞十。”如果一次也沒有參加點名,則以全天無故曠工論處。對于遲到缺勤的,不僅“打屁股”,還有扣工資、降級、撤職,甚至坐牢等五花八門的處罰措施。僅扣工資一項,各位皇帝做法有變化,唐玄宗時規定,“文武官朝參,無故不到者,奪一季祿。”到肅宗時又規定,“朝參官無故不到,奪一月俸。”到文宗時,“文武常參官,朝參不到,據料錢多少每貫罰二十五文。”
唐代公務員上班后也得繃緊工作這根弦,絲毫不敢怠慢。做過京官和地方官的大詩人白居易深有感觸,專門寫過感慨上班的詩,名字就叫《晚歸早出》:“筋力年年減,風光日日新。退衙歸逼夜,拜表出侵晨。何處臺無月,誰家池不春。莫言無勝地,自是少閑人。坐厭推囚案,行嫌引馬塵。幾時辭府印,卻作自由身?”
兩宋時代節日最多,官員最休閑
宋代沿襲唐代的旬假制,就如同我們今天的星期天。只是那時是十日一休,一般放在每旬之末,每月休3天而已。在宋代,最重要的節日要算歲節、寒食和冬至了。宋廷規定各放7天假,其中休務5天,相當于我們今天的“黃金周”,另外兩天顯然就是節日值班了。另外,圣節、上元、中元各3天,休務1天。春社、秋社、上巳、重午(端午)、重陽、立春、立夏、三伏、立秋、七夕、秋分、授衣、立冬,各放假1天。夏至、臘日,各放假3天。諸大祀,皆放假1天。宋代的國忌,是指由朝廷特定的本朝先帝、先后逝世紀念日。因此,宋代的官員這是沾了皇帝祖宗的光,每年都要多放幾天假,豈不樂乎!以上節假,加上旬假(每月3天,全年36天),宋代公務人員全年共計休假124天。顯然,宋代的公務員假期是最多的,他們享有的休閑時光就最充裕。
大量的假期也成就了宋代的文人,蘇軾即是典型一例。他借著“黃金周”長假等假期,遍游祖國大好河山,留下許多千古絕句。蘇軾在杭州做通判,上任時恰逢冬至“黃金周”,西湖、錢塘等各大景區游人如織,當他來到人跡罕至的吉祥寺游覽時,有感而發“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的千古名句。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初秋,正謫居在黃州的蘇軾,恰逢七月十六既望,也就是民間所謂的“鬼節”,蘇軾卻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泛舟賞月,探古訪幽:“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千古絕唱《前赤壁賦》就這樣誕生了。還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寫下的《中秋月》:“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研究表明,蘇軾的許多名篇大作大都是在節假日的游玩中創作的。
除了蘇軾以外,還有范仲淹、歐陽修、曾鞏、王安石等,在宋代的公務員隊伍里能出這么一大批燦若星辰的名家大家,在中國歷史上也屬罕見,顯然是與這一時代的重文尚學和高雅休閑生活有關。
宋代的公務員看起來很休閑,其考勤制度和唐代相同,也是十分嚴格的。官員們一旦進入工作狀態也是蠻拼的。史學家宋祁在四川做太守時,還兼任編修《新唐書》,他常把稿件帶在身邊,而且經常加夜班。有一天,成都下了罕見大雪,宋祁加夜班撰寫唐朝人物的傳記。寫了很久,他停下筆,問身邊的侍者:“你們以前曾在其他人家呆過,可曾見過哪位主人有我如此刻苦用功的?”諸位都說沒有,宋祁又問另一位:“你家的那位太尉遇此天氣,是如何打發的?”侍者答道:“他呀,只不過是烤火喝酒,叫人家唱歌跳舞,中間再穿插點雜劇,直到喝得大醉為止,哪里比得上尚書您這般有事業心。”宋祁就是這樣和歐陽修一起合著了皇皇巨著《新唐書》。
明代官員休假少,考核嚴
明代官員的休假制度也是很完備的,出現了一些固定的休假日,如歲首、端午、中秋等。另外,對官員的病假、事假及探親假均作了詳細的規定。
然而明朝初期,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工作狂,因為國家初創,他不敢懈怠,日以繼夜地工作,大臣們也跟著拼搏。所以那時假期很少,每年只有18天假期,元旦5天,冬至3天,元宵節10天。后來才增加了每月月假3天,一起加起來每年休假50天。
明朝考勤十分嚴格。對于遲到早退無故缺勤的,依然流行打屁股(即廷杖),《大明律·吏律·職制》中就規定:“凡大小官員,無故在內不朝參,在外不公座署事(公事),及官吏給假限滿,無故不還職役者,一日笞一十,每三日加一等,各罪止杖八十,并附過還職。”就是說缺勤1天處笞10小板,每再滿3天加一等,最多杖打80大板。上述考勤制度實際上已成了司法條款,遲到、曠工也就成了違法行為。
為了促進官員廉潔勤政,明朝還推行了“考成法”,類似現在“目標管理責任制”。以對六部尚書的考核為例,其管理方法是:首先,將各部長每年須完成的工作和完成期限登記成3個賬簿留存;然后,各部長每月須呈供完成工作情況的依據,對照賬簿,完成1件就勾銷1件;如有部門發現其沒有如期完成工作的,就按規定予以處分。張居正當政期間,按《考成法》裁革的冗員竟約占官吏總數的十分之三。
清代官員值夜班,苦不堪言
到清朝,假期就更少了,除夕封印,初六開印辦公,總共假期只有5天。據記載,慈禧太后頒發新政后與西方接軌,公職人員星期天才可以休息。可見清朝從皇帝到一般官員多么敬業,他們哪有時間休閑,都是一心撲在工作上。據《天咫偶聞》記載,清順治、康熙年間,早朝時間一般在卯初,也就是清晨5點。嘉慶時,雖然改為6點,可是冬天仍然是黑咕隆咚的。
清代朝廷官員每天要上朝。這個上朝,是早上四五點鐘,官員們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要爬起來。住得比較遠的,甚至一兩點就要爬起來。官員們工資高的、待遇好的,自己有轎子、有馬,還有人提燈籠。那些工資低的、待遇差的,只能步行,也買不起燈籠,請不起傭人,只能蹭高級官員的燈籠。因為當時沒有路燈,凌晨三四點在北京街上往紫禁城里摸,漆黑一片。尤其是當時的小官章京,他們職位低,收入低,無權無勢,卻承擔著各種工作,尤其要值夜班,更是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