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皿
【摘要】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領導者和管理者,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需要教師精心組織與主動創(chuàng)設,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學更
高效。
【關鍵詞】課堂氛圍;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從教二十幾年,上課——聽課,聽課——上課,不斷地反復著,我一直在努力地致力課堂氛圍的營造,下面是我的一點淺見。
一、日常關注,建和諧師生關系
我們聽一堂公開課,尤其是名師的課,授課教師課前總會想辦法去和學生套近乎,或猜謎語,或講笑話,或說繞口令,等等,開課前一定要讓學生感覺到這個老師是親切的、和藹的。只有這樣,學生才從心理上不膽怯,愿意與老師交流。名師只是一堂課,從課前到課后也就個把小時,而我們與學生是一學年甚至是六學年的相處,教師要關心他們,時刻想著他們,關心他們的生活冷暖和學習進步,關心他們各方面的發(fā)展和做人的好壞;維護他們的合法利 益,平等、公正地對待他們,與他們保持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做一個讓學生樂于相處的人。一味地嚴厲、一味地冷淡都會讓學生對老師產(chǎn)生距離感,影響課堂氛圍。
二、課前預備,為課堂做好熱身
(一)教師要備好課
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曾說過:教師對文本的鉆研深入,決定了你的課堂是否精彩。教師像一位引路人,你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廣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教師不僅要從課文的體裁、課文的結構、課文的語言、課文的背景等多方面進行認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還要從課文的教學要求、教學重難點、學情上進行全方位的思慮。這樣,教師上課才會游刃有余。
(二)學生要多預習
學生課前認真地預習,熟知課文內(nèi)容,并能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查看相關的學習材料,那么學生在課堂上,才能更好地參與質(zhì)疑、探究,這樣才能讓課堂活起來。
三、突出主體讓學生思維騰躍
隨著課堂教學的改革,教學模式的不斷更新,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明顯。因此,教師要認真安排學生的課堂活動,從預習、討論到展示、答疑都盡量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從聽、說、讀、寫、問等多方面入手,讓學生走進文本情境中,逐步使學生和作者實現(xiàn)心靈的碰撞。這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才會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探究的成就感,營造出積極向上的課堂氣氛。只有將課堂教學開放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人人參與,學生才能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
四、教學機智,令課堂流暢自然
課堂教學機智,是指教師為了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而在課堂中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教學的機敏性和應變力,因而課堂教學機智在教學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在上課講到這個“武”字時,平時很多學生老是多寫一撇,我說:“很多同學的武功相當差,沒事總喜歡拿把刀打打殺殺的,要知道真正有武功的人是不需要任何武器 的,今后請同學們把武字上的這把刀(撇)拿掉好嗎?”這樣一講,既生動又易懂,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平時生活中的素材來做文章。還有個事,有一次我問一個學生:“人類有什么傷害動物的事例?”學生回答說:“把垃圾倒到河里”。我再追問:“你表達完整了嗎?還有沒有要補充的?”學生說:“沒有了。”同學們哄堂大笑,這個學生很尷尬,我趕緊圓場:“可笑,也不可笑,他說的并不是答非所問,人類把垃圾倒到河里時,污染了河水,不就傷害了魚蝦嗎?當然下次這位同學要把話說完整。”這樣就很快地化解了尷尬,又舉了傷害動物的事例,一舉兩得。
五、教學手段,使教學直觀生動
時代在發(fā)展,教學手段越來越豐富,恰當?shù)厥褂枚嗝襟w能更大程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現(xiàn)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采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而多媒體手段應用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時,黃山是我的家鄉(xiāng),我播放了黃山的錄影視頻。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不僅讓學生欣賞了黃山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而且讓學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學生個個興致勃勃,熱情高漲。學生不僅深刻了解了黃山奇石,還心生登山賞景的愿望。
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認真研究,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打造活力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孫兆銀.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氛圍的營造[J]. 課外語文,2017(25).
[2] 宋湘萍. 小學語文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26).
[3] 劉敏.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氛圍的營造[J]. 課外語文,2016(2).
[4] 陳龍江.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J]. 課外語文,2015(6).
[5] 張彥. 淺析輕松的小學語文課堂氛圍的營造[J]. 教師,2014(22).
[6] 馬雙琴. 淺析小學語文課堂中民主教學氛圍的營造[J]. 課外語文,2014(1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