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少鴻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不同于兒童啟蒙教育,當更注重實效性,注重學科本身的科學性。本文探究的是傳統經典誦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效性問題——在不削弱傳統經典誦讀的前提下,如何最大化地發揮其語文教學實效性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經典誦讀;實效性;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20 世紀90 年代, 臺灣學者臺中師大王財貴發起青少年讀經運動,“讀經熱”由此開始。王財貴關于傳統經典誦讀的觀點認為:教育簡單輕松,要了解教育的本質,認識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語文是非科學教育,從小教學生誦讀經典,不需要在“懂”字上下功夫,長大就慢慢懂了,會受益一輩子。而葉圣陶先生語文工具說的觀點, 讓筆者更辯證地看待傳統經典誦讀教學的問題。初中語文教學不同于兒童啟蒙教育,當更注重實效性,注重學科本身的科學性。葉老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也并不反對語文內容的人文性。劉國正先生說:工具性發揮出來就有人文性。本文探究的是傳統經典誦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效性問題——在不削弱傳統經典誦讀的前提下, 如何最大化地發揮其語文教學實效性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一、有效積累的方法和實效教學策略
(一)有效積累方法
對傳統經典的有效積累始終貫穿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這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前提,筆者在實踐中總結出有效積累誦讀八法:
1. 化整為零法;2. 集中教學法;3. 晨讀法;4. 回頭記憶法;5. 競賽激勵法;6.故事激發法;7.翻轉學習法;8.音樂歌唱法。
(二)實效教學策略
通過實踐,筆者及團隊把傳統經典誦讀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相融合,探索了經典誦讀和語文教學的契合點,總結了行之有效的初中階段的傳統經典誦讀教學策略。實效性教學策略具體體現在文本閱讀和寫作兩大方面。
二、文本閱讀的實效性和教學策略
1. 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2.能促使良好語感的形成,把握誦讀的語速、語調和情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更透徹。通過夯實誦讀的基本功,使得學生能高效地閱讀文本。這種高效不僅體現在閱讀的速度和專注度上,更體現在對文本的理解力上,學生能夠在誦讀的同時理清思路,分解層次,理解概括主要內容。3. 由淺入深地引導古詩文的進階誦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并教會學生借助注釋和利用工具書理解詩文基本內容。在誦讀中不僅注重積累,還應該讓學生設身處地地交流感悟,并創設語言環境去運用詩文名句,不斷提升學生的欣賞品位。4. 在誦讀中不僅能積累美詞,也能學習強化語法知識。如:修辭手法需要讀出生動性來;對比的表現手法往往正反情感截然不同,要讀出作者所寄寓的好惡之情。
經典誦讀在文本閱讀方面的實效教法:
第一步,回誦積累。回讀教過的詩文名句,做相關性歸類積累,這也是新課導入。
第二步,淺唱入境。先讓學生進行了解性誦讀,發表自己的閱讀體驗,教師引導進入文本情境。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學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去了解文章內容,在不看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學生對于情感的把握也許會有差異,但自己獨到的體悟才更重要,這樣,在初讀體驗的基礎之上,便可進入理解性的誦讀。
第三步,吟哦解讀。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性誦讀,了解文本內容。運用“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體會作者的處境和思想,進入理解性誦讀。此步驟中注意經典詩文在文本中的四大作用。1. 引導學生了解詩文的內容、詩人的情感、生活的時代背景。這些詩文能佐證文章觀點。2. 注意品詞,注意詩文名句描摹的對象特點。用詩文中的細節描寫表現寫作對象的特點。3. 讓學生摘錄閱讀文本中的詩文名句,多背多記,合理運用,為文章添彩。詩文名句能增強文章的文學性。4.“吟哦諷誦而后得之”,反復誦讀,輔以老師的指導,加深對文意的體會。
第四步,沉醉品鑒。指導學生進行鑒賞性誦讀,體會文本的語言之美。文本中很多經典的語言,往往體現出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讓學生體會這些詩句的表達效果,對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課文有很大的幫助。
第五步,移情回味。在品賞基礎之上進行記憶性誦讀,讀出自己新的感悟。這里說的記憶性誦讀并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之前三步誦讀的基礎之上進行最后的完善,熟讀成誦,將作者的情感變化融入自己的朗讀之中,誦讀之后,回味良久,記憶深刻。
聞一多評價詩詞說:“古代詩歌那么嚴格規定詩詞的格律,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借助聲音的藝術力量,使詩詞變得更有意義。”教師在課堂上很好地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讀出情感,學生對于作者情感的把握要比教師單純的講解直觀。從聲而到情,由象而到境,逐步深入,引導學生感知、理解和體悟,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水平,在誦讀中享受美的魅力。閱讀教學要緊緊抓住從聽、讀到想的過程,從而指導學生由感知語言文字的表象到理解、把握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及其相互聯系的實質。在這個五步教法中貫穿誦讀,引導學生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感知),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解構),再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內化)。
三、作文教學的實效性和教學策略
1. 寫作要有真情實感,需要平時多進行社會實踐,感受生活,表情達意,這是直接的源泉。而古詩詞之所以能成為經典,緣于詩人仔細地觀察自然、細心地感悟生活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我們還可以通過誦讀,感知先賢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間接習得前人的豐富情感。我們經常通過啟發學生,鼓勵學生誦讀古詩詞,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那么,就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經典誦讀作品往往都是凝練地、有個性地表現事物特點和作者情感的,學生多誦讀積累,就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寫作,就能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甚至是有創意地表達出事物特征和自己的感情。2. 通過誦讀積累,將題材內容、描寫技巧、主題思想進行歸類建立寫作素材庫。通過吟誦可以檢驗作文是否文從字順,是否表情達意。3. 凝練的傳統經典詩文,適合進行擴寫練習。擴寫時因為有了誦讀的積累,因此只先誦讀體會,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然后文思泉涌,水到渠成。
寫作方面的實效教法:
第一步,歸類詩文,誦讀積累。將描寫性的詩文名句進行整理,然后指導學生有計劃誦讀積累。
第二步,詩言志,歌詠言。按照思想主題把積累的詩文進行歸類,通過誦讀歸類思想主題的經典文本,促進學生寫作表情達意、生發思想。
第三步,寫作之初,模仿典范。將名家經典編入作文教學體系,通過誦讀范文,加之教師的指導(尤其注意細節描寫的品讀),使學生習作得以有較高的起點。
第四步,以讀促寫。在誦讀訓練的基礎下,通過作文“雙核序列訓練”,講究作文教學策略,有效提升習作的格調。
第五步,寫作前學生自主進行作文“小抄”,習作甚至考試時可以帶入。作文“小抄”既是回頭,又是歸納。作文“小抄”包含古詩文名句、現當代名家名言佳句等。
第六步,通過吟誦修改自己的作文。檢驗是否文從字順,是否表情達意,是否自然入味。
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詩詞名句后,需要一個合適的表達途徑,而習作能恰當地引用詩句能增強表達效果,為文章增添色彩。所以誦讀古詩詞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能力。當然作文教學光有興趣是不夠的,需要有嚴格系統的教學體系和抓手,因此筆者和團隊建立了作文教學的“雙核”體系,輔以誦讀實效性課題,成為這三年來推動我校作文教學的雙翼。葉老要求學生讀書作文不要為了應付考試,而應該為了增長知識,發表思想,抒發感情,為了成為善于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因此作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的生命成長為中心來設定作文教學的一級目標,讓學生開發潛能,完美人性,完善人格。通過系統的誦讀優秀的經典作品,來構建 學生內心的真善美,確立準確的思想與價值觀,從而達成人性的完美,人格的完善,以促使學生作文真正體現個性的成長、人格的健康、人性的美麗。
綜上所述,通過三年的探索與實踐,學生對傳統經典誦讀提高了興趣,積累了一定量的經典詩文,在教師的創新教法指導下這些積累得到有效轉化,學生閱讀能力有了明顯進步,寫作水平大幅提升。具有說服力的是學校近年來在教育局發展性評估中持續名列前茅,語文學科是其中的排頭兵。而教師作為探索、實踐的主體,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得到共同發展,詩文素養得到了有效的發展,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提高,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