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際
【摘要】進行地理教學時,如何將鄉土資源融入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中?在了解地理核心素養內涵與鄉土地理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當地的鄉土案例,研討鄉土地理教學的實施,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學校周邊地區的生活環境,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綜合思維素養和地理實踐能力素養。
【關鍵詞】鄉土資源;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途徑
一、引言
2014年3月,教育部相關課程改革文件明確指出,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把核心素養培養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2016年9月,筆者有幸受邀參與阜陽市教育局舉辦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的咨詢修訂工作會議,對地理核心素養有了深刻的認識。
在鄉土地理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理念,在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理解地理背景,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方面有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二、地理核心素養與鄉土地理的關系
(一)地理核心素養
地理核心素養是指基本的地理素養高度的凝練和最關鍵、最必要、具有核心地位的素養。地理學科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大方面。
(二)地理核心素養與鄉土地理的關系
鄉土地理中蘊含著富有價值的、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資源。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在地理課堂中的引入,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學校周邊地區的生活環境,培養實踐能力,增強愛國愛鄉的情感,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目的。
三、鄉土資源融入地理教學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入門的先導。一個學生如果對地理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必然會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學生的很多先備知識與已有經驗皆源于鄉土地理。家鄉的一草一木都使學生感到非常親切,通過對周邊環境中田野、集鎮、建筑、習俗等的感覺經驗,學生能進一步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如果能夠巧妙利用鄉土地理素材,會有利于學生理解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熱情。
(二)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
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都是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只要利用學生所熟知的鄉土地理材料,就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地理規律的理解和掌握。如講授氣候類型時,我就引導學生回憶和觀察阜南的氣候特征,結合氣候類型特征的知識描述,從而得出阜南是溫帶季風氣候。我又進一步設疑:“為什么淮河流域有‘盼水水不來,怕水水不走‘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的順口溜?”有的學生回答:“以前聽老人講淮河常發洪水,但最近幾年卻干旱嚴重。”來自濛洼地區的學生則回答:“地勢低洼。”我又引導學生回憶阜南人吃面又吃米的飲食結構特點。學生在已有阜南靠近淮河的知識基礎上,很容易得出阜南處于南北方的過渡地帶,這種過渡性也體現在飲食方面。
(三)增強學生愛國愛鄉的情感
愛國之道,始于愛鄉。鄉土地理教育可以使學生了解阜南歷史,有助于學生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2007年六、七月間,淮河流域連續多日暴雨肆虐,舉世聞名的千里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歷史上第12個年份,第14次開閘蓄洪。頃刻間,濛洼地區四個鄉鎮十萬多畝良田被洪水淹沒,數萬農民含淚撤離家園。阜南濛洼人民為淮河上游、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做出了巨大犧牲,這種“舍小家,保大家”的王家壩精神值得全國人民學習和贊揚。通過講解阜南歷史,讓學生了解家鄉人民辛苦勞動,抗災救險的精神,激發他們的鄉土情感,使他們樹立獻身家鄉建設的崇高志向。
四、融入鄉土資源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途徑
(一)結合鄉土背景,突出區域認知素養
伴隨學生內心成長的鄉土情結使鄉土地理材料更具有親和力。教師在課堂上運用鄉土地理素材開展情景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地理教學中很多知識對學生來說顯得有些抽象。教師要以鄉土地理素材為引線進行問題情景教學,引導學生思考生活現象背后的成因,尋找答案結果。例如在教學“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時,學生對工業區理解較模糊。教師設問:“雖然阜南縣工業不發達,是不是沒有工業區呢?”有學生立馬想到了縣工業園區。我提問學生:“工業園區為何選址在S202省道與S328省道的沿線地區?”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并很快回答:“交通便利,便于布置廠房和倉庫。”接著我又設疑:“阜南工業園區在縣城哪個位置?布局整體符合工業區的規律嗎?”學生思考片刻,回答:“在縣城的東北方。”學生對第二問的回答有些遲疑,我提示從阜南的盛行風向考慮。學生又活躍起來:“工業園區整體在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布局是合理的。”
又如在講“工業地域的形成”一節時,同學們對阜南工業園區有了一定認識,我就設問:“工業園區的工廠之間存在什么工業聯系?園區是如何形成的呢?”同學們在下面議論紛紛,有學生說:“工業園區又叫阜南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其他同學用疑問的眼光看著我。我說:“正確,工業園區是2006年經省政府批準建立的,目前已建成面積13平方公里,是縣政府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同學們結合課本知識恍然大悟,原來是工廠之間形成了空間和信息利用上的工業聯系,是由政府規劃,先建成基礎設施,再吸引投資者建廠。
(二)嫁接鄉土元素,引導學生綜合思維
學生運用綜合思維方法,可以全面系統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鄉土案例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重要載體,學生可以結合所學的地理原理、規律來分析自然因素對家鄉農業、工業和生活諸多方面的影響。將鄉土案例融入地理教學中可以使地理課堂更加地貼近生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進而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例如在“城市化”的教學中,學生通過書本了解到“人口向城鎮集聚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僅靠書本概念,學生對城市化的理解很陌生。由于城市化是一個歷史過程,而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再加上阜南郊區城市化快速發展時他們的年齡尚小,對本縣城市化的直觀感知幾乎處于空白。endprint
我向大家提出問題:“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阜南城區主要向什么方向擴展?”他們經過激烈討論得出主要向北、東方向擴展。然后我向同學們展示了2006年和2014年阜南縣城市用地范圍電子圖片和城市人口變化數據表,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城市化的基本表現。
縣城向北擴展的動力除了交通便利,與阜陽聯系方便,最重要的因素是政策。2006年,縣委縣政府從老城遷往北郊,隨著行政服務大廳、武裝部等行政大樓的建立,帶動周邊賓館、酒店、餐飲、休閑等服務設施的完善,大批房地產公司開發商業住宅區,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大大推動了城市化。
縣城向東擴展依托東環城路,交通便利,空間廣闊,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農業用地加速城市化。淮河東路的駱寨社區是一個典型案例,2005年駱寨還是一個小村莊,周圍麥田廣布,隨著市場的需求變化,麥田轉變為瓜果蔬菜用地,2006年東環城路拓寬,淮河路向東延伸,駱寨的商業價值顯現出來,房地產開發商開始在駱寨開發現代商貿城商住兩用小區,周邊農民也自發建設樓房,逐漸形成高檔住宅區與低檔住宅區并存的建筑格局。
(三)融合鄉土元素,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對地理學科來說,要注重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能力,尤其是室外的實踐活動和野外實踐活動的能力,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對知識的直接感知,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體驗,意義重大。
例如在學習“產業轉移”時,引導學生結合本地工業區,實地調查企業類別,印證所學理論知識的準確性。阜南縣工業園區先后被評為“中國最佳投資環境工業區”“中國最佳產業轉移示范區”等。學生通過分析阜南工業園區擁有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低的優勢,推測企業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那么實際和理論究竟有多大差距?
為此,我在周末組織了一個班的學生進入工業園區走訪調查。調查統計發現,有20多家各類紡織廠、服裝廠,其中不乏安徽桓暢紡織公司、安徽化隆化纖公司這樣的知名企業,印證了勞動密集型企業多的事實。但我們也發現了以雙鹿面粉、鹿泉油脂為代表的大型農副產品企業,屬于資源密集型企業;還發現有污染較嚴重的板材加工企業,如安徽滬千公司、阜陽大亞集團。大亞集團排放大量的工業廢氣,污染嚴重,周圍空氣彌漫異味,為什么當初要引進呢?同學們通過采訪周圍的居民和對大亞集團了解的朋友得知,大亞集團在2002年開工建設,是第一家在阜南投資的大型企業,為阜南創收很多利稅,又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實踐調查結果表明,政府在招商引資時注重多元化引進,也說明產業轉移改變了區域的地理景觀,同時伴隨著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
五、鄉土資源融入地理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深入鉆研教材
青年教師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巧妙地把鄉土地理材料與地理核心素養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堅持對鄉土地理的研究
教學過程不能太功利化。一些教師認為鄉土地理與高考知識相距較遠,沒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學,這是不正確的。
(三)注意課外實踐活動的安全問題
高中生的心理還不太成熟,學校領導特別重視學生安全問題,能獲得領導批準進行課外實踐活動的機會很少,需要嚴格的組織紀律作保證。
【參考文獻】
[1]呂曉丹.培養高中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J].地理教學,2016(17):34-36.
[2]吳春燕.融入鄉土元素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5):39-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