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琭琭
【摘要】建筑構造課程屬于建筑工程施工專業中的重要基礎課,要想學好建筑專業,需要對建筑構造課程進修熟練掌握與應用。文章對建筑構造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以便探究課程實踐性教學的改革措施,從而促使教學效率提高。
【關鍵詞】建筑構造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建筑設計
一、引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專業中,建筑構造課程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主要對建筑物構成與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組合原理、構造方法等方面進行研究。由于該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傳統教學方式又過于受限,造成學生對書本中的重難點知識無法理解,學習比較吃力,在中后期的學習中掉隊,最終放棄該課程的學習。同時,建筑技術發展迅速,目前實行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建筑市場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對建筑構造課程進行實踐性改革,以便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滿足現代化社會需求,促進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
二、建筑構造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滯后,與工作崗位脫節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新科技層出不窮,而建筑構造教學內容比較滯后,沒有根據建筑市場發展需求及時進行更新與完善。另外,由于教材編著與出版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建筑行業的技術規范與條例在短期中不斷出臺,而教材的內容比較滯后,大多數早已過時。如教師在教學中仍然沿用老版本的教材,傳授過時的建筑施工技術,會對學生今后走向建筑工作崗位,解決類似的建筑構造問題產生阻礙,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產生較大的難度。
(二)教學方法陳舊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大多數學校建筑構造課程過分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常以理論講授為主,通過面對面老師問學生答的方式進行教學,并應用建筑構造制圖來輔助完成教學,以便讓學生對建筑構造知識進行掌握。這種教學方式比較被動,師生之間的互動較少,無法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嚴重影響到教學質量。這種教學方法在倡導信息化教學的今天相對落后,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有較大的阻礙,會導致學生的理論知識在構造設計的實踐掌握能力培養上脫節,通常會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教師過分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不夠重視,從而導致學習的知識與工作崗位需求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利于學生以后就業。
(三)學科溝通力度較小,影響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
建筑構造課程與其他并行的課程之間聯系不夠緊密,通常是各自為政,這樣一來對學生掌握知識的連貫性會造成較大的影響。例如,教師在建筑構造課程教學中,在講解墻體結構時通常會對材料性質與不同施工情況進行講解,在進行建筑施工技術教學的時候也會對上述內容進行講解,這就會出現重復講授或都不講授的情況,會導致學生無法系統學習,從而影響到后續的教學與實訓練習。
(四)缺乏實踐性教學基地
由于個別學校投資減少,資金供應不足,導致專門的建筑構造教學實訓基地較少,部分學校甚至沒有建設專門的實踐性教學基地。我校在2016年建成了建筑工程實訓基地,在上建筑構造理論課時,可安排學生到實訓基地參觀,現場講解,對構筑物有直觀的了解。同時,在頂崗實習階段,由于學生在企業施工現場實踐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導致企業提供給學生實習機會比較少,現場教學開展比較困難,從而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產生較大的阻礙。
三、建筑構造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首先,在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方面,需要突出重、難點,確保條理清晰。在建筑構造課程教學中,主要包括建筑物的七大構造,如基礎、墻體、樓梯、樓地面、門窗、屋頂、飾面裝修。每個章節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主要是建筑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與構造原理,另一部分是各構配件的構造方法。構造原理相對不變,對構造原理進行掌握,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知識的整體把握程度,能夠更好地進行建筑構造創新與設計。在建筑構造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中,可提前推送教學提綱給學生,提醒他們做好課前預習。這樣便可在課堂時間集中對重難點進行講解,并板書繪制構造的常用做法,對新的技術做法進行補充說明,以便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組織。
其次,在教學內容的更新方面,需要根據建筑行業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分析,隨時查閱資料了解新技術、新材料與構造等內容,根據教材內容及時更新與調整。在墻體構造教學中,需要將其與砌墻構造的內容、新材料的內容等結合起來,以便更好地滿足現代化社會需求。同時,需要對新技術的理論知識進行了解,充分掌握建筑仿生、綠色建筑、建筑智能等理念,以便對新技術、新材料等進行充分利用,從而將其應用在實際工作中,以便實現各種墻體的節能環保與屋面保溫效果,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與完善,可以促使學生及時掌握現代化建筑市場發展需求,并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由于建筑構造課程內容涉及比較廣泛,并且知識面比較廣,需要引用大量的工程實例對構造原理進行講解,以便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與掌握知識。因此,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改革,以便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需要借助多媒體技術教學。在建筑構造課程教學中,其內容大多數是對建筑構配件與節點做法進行介紹。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課程時間進行有效設計,以便準確、清楚地將知識展示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及時掌握。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在建筑構造課程教學中,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通過圖像、文字、視頻等傳遞教學信息,確保學生能夠直觀感受與認識,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在建筑構造課程中,其節點細部構造無法在黑板上演示出來,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三維動畫軟件對其進行展示,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從而更加深入地介紹構造的特點與層次。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展示一些實物圖片。例如,在講解樓梯形式的時候,可以展示各種類型的樓梯的圖形,以便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樓梯形式與特點。endprint
其次,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在教學的時候,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教學需求,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比如可以將建筑構造課程教學與實驗室、工地教學結合起來。由于建筑構造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需要結合實踐進行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在完成課堂理論知識點的講解后,將學生組織到具有典型意義的建筑施工實訓室進行教學,在實訓室里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建筑的流程與實際施工情況。施工實訓室有建筑節點和細部構造可供教師對學生進行一一講解,從而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現場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教材上枯燥無味的知識轉變為有趣、豐富且具體的工作流程,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及時發現問題,通過小組討論、課后查閱相關資料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學校可以搭建校企合作的平臺,為學生提供前往企業頂崗實習的實踐機會。有機會的話,可組織學生到工地集體參觀學習,通過企業技術骨干的講解能夠彌補教學的不足。同時,利用寒暑假期,派建筑構造相關教師前往建筑現場學習,以便掌握最新技術,及時更新教學重、難點。這樣可從源頭出發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加強與建筑設計等課程的聯系
在建筑工程技術中,建筑設計屬于重要課程,其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在建筑構造課程教學的時候,需要確保該課程與建筑設計課程之間的互動與聯系,避免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需要將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充分結合起來,以便在完成建筑方案的基礎上,可以進行樓梯、墻體等構件的設計,并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了解設計方案中的不合理之處,及時改進,選取最合理、最經濟的構造方案,使得學生能夠將構造設計融入施工圖設計中來,得到系統與完整的練習,了解實際工程設計流程與方法等。
四、總結
在建筑構造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教學不足與缺陷進行充分認識,以便對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合理改革,從而確保教學內容及時更新,更加符合建筑市場發展的需求,同時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及時掌握知識,并充分應用到實踐中來,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參考文獻】
[1]樊振和.從建筑構造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看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J].華中建筑,2013,21(04):137-141.
[2]耿華民,華超.“建筑構造”課程的教學與改革思考[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28-30.
[3]周擁軍,張弘.關于建筑構造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建設教育,2007(07):35-37.
[4]張琳,霍小平.加強建筑構造課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嘗試[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80-82.
[5]戴愛兵.《建筑構造》課程教學方法的探索[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25):28-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