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國慶+胡玉婷+周洵+魏澤能+柴繼芳

摘要 以瓣結魚為試驗對象,設置6個平行組,進行仿生態繁殖試驗。結果表明,6組瓣結魚均可獲得受精卵,且孵化出仔魚,平均受精率89.62%,孵化率90.08%。與全人工繁殖操作過程相比,仿生態人工繁殖操作簡單,管理方便,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
關鍵詞 瓣結魚;仿生態繁殖;受精率;孵化率
中圖分類號 S91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2-0243-01
瓣結魚是一種生活于清澈流水中的中下層魚類,體型呈流線型,頭尖,鰭健,為善泳的魚類之一,其肉質鮮嫩,含脂量高,且生長較快,有較高的養殖價值。近年來,在皖南等地已經有人開始用網箱、土池進行人工養殖,但是苗種短缺逐漸成為該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據文獻記載,已有一些專家對瓣結魚的繁殖生物學方面進行了研究[1-3],但尚未見到人工繁殖的報道。本研究在大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了一套瓣結魚仿生態繁殖技術,旨在為瓣結魚規模化繁殖提供借鑒。
1 材料與方法
1.1 產卵池選擇
產卵池面積為2 001~2 668 m2,水深1.5 m,底部淤泥<10 cm。
1.2 魚巢的制作和放置
瓦片表面用密紗布覆蓋,再將瓦片對稱固定設置圍成中空的橢圓柱魚巢,將魚巢置于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消毒;木棍陣列形式布置在產卵池中,任一木棍距池邊的距離≥50 cm,每行木棍中相鄰2根木棍用繩子連接,每列木棍中相鄰2根木棍用繩子連接,消毒后的魚巢間隔設置在繩子上且距離池底8~12 cm。
1.3 親魚來源
瓣結魚親魚來源于寧國市西津河,為2~3齡的性成熟個體,放養于寧國市某水產養殖企業進行強化培育。4月底選擇經強化培育后、體表無病無傷的瓣結魚親魚,雄魚體重≥360 g,雌魚體重≥900 g[4]。
1.4 親魚催產
當水溫連續7 d超過22 ℃時,將親魚由腹鰭基部進行激素注射:雌魚注射腦垂體激素0.013~0.017 mg/kg,雄魚注射地歐酮和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注射劑量為0.004~0.006 mg/kg。親魚催產過程中,雌魚分2次注射腦垂體激素,8:00注射日總注射量的30%~40%,17:00注射日總注射量的60%~70%。
1.5 親魚放養
對產卵池進行消毒后,將注射催產激素后的親魚按雄雌比為3.8~4.2∶2.9~3.1放入產卵池,接著使產卵池中的水不停迥流。
1.6 產卵收集
親魚放養后,經常觀察產卵情況,若魚巢的紗布上已布滿魚卵,應及時更換魚巢,并將布滿魚卵的紗布取下放入孵化池孵化[5-6]。
1.7 產卵池和孵化網箱的選擇
孵化池為室內水泥池,池長5 m、寬4 m、深2~3 m,池底部設有進水管和條狀微孔管道增氧設備。孵化網箱為40 目聚乙烯網制作而成的六面體,網箱長3 m、寬3 m、高0.8~1.2 m,網箱頂部開口,其余五面封閉,在網箱頂部開口處間隔設置鐵絲,網箱置于孵化池中,網箱底部處于同一水平面,網箱底部距離池底15~25 cm。
1.8 孵化
將含有卵粒的紗布間隔懸掛于網箱頂部的鐵絲上;條狀微孔管道增氧設備24 h開機,孵化池中的水體溶解氧為5~10 mg/L;孵化池中形成流水環境。
2 結果與分析
本次試驗共設置6個平行組,均獲得受精卵,且孵化出仔魚,共收集受精卵64萬粒,孵化出仔魚57.6萬尾,平均受精率達89.62%,孵化率達90.08%,平均每尾雌魚產卵0.79萬粒,出苗0.64萬尾(表1)。
3 結論與討論
3.1 人工繁殖過程中的技術問題
在魚苗的孵化過程中,受精卵易受水霉、細菌和寄生蟲等病原的危害。因此,瓣結魚孵化池、水源的消毒極為重要。一般水源池使用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溶液潑灑消毒,孵化池一般采用質量分數為0.01%~0.10%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
3.2 分批產卵
通過對雌魚的解剖觀察,發現卵徑大小不一[4],但對產卵后的親魚持續觀察,未發現再次產卵的現象,這與瓣結魚分批產卵的報道并不一致,可能與人為催產有關,也可能與溫度、食物等因素有關。因此,瓣結魚是否為分批同步產卵魚類尚待進一步的觀察研究。
3.3 繁殖方式選擇
據相關文獻報道,瓣結魚性腺發育存在不同步的現象,為使瓣結魚能夠較集中地產卵,本試驗經過多次催產素注射試驗,最終確定了一組效果比較好的組合,采用該組合催產素對瓣結魚親魚注射催熟催產,顯著提高了親魚性腺發育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又能使雌、雄親魚在仿自然生態環境中自行進行交配繁殖,從而克服了雌、雄親魚性腺發育難以同步、懷卵量低、人工授精率較低等問題。與全人工繁殖操作過程相比,仿生態人工繁殖可以較大程度地降低勞動強度,整個過程只是對催熟催產進行注射操作,其他則模擬自然繁殖方法,操作簡單,管理方便,大大地提高了降低了勞動強度[7-8]。
4 參考文獻
[1] 熊偉.瓣結魚的生物學研究[J].北京水產,2004(1):47-49.
[2] 謝恩義,何學福,陽清發.瓣結魚的繁殖習性以及精子的活力與壽命[J].動物學雜志,1999(2):5-8.
[3] 謝恩義,何學福.瓣結魚[Tor brevifilis(Peters)]的性腺發育及周年變化[J].生命科學研究,1998(2):65-71.
[4] 伍獻文.中國經濟魚類志:淡水魚類[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5] 謝恩義,何學福.瓣結魚的年齡和生長的研究[J].動物學雜志,1999(5):8-12.
[6] 謝恩義,何學福.瓣結魚的食譜及食性研究[J].懷化師專學報,1999(2):57-59.
[7] 林衍峰,甘成敘.光唇魚仿生態繁殖試驗[J].水產科技情報,2016,43(3):136-138.
[8] 文立華.大鯢仿生態繁殖試驗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9(增刊1):54-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