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露露+沈小瑞
【摘 要】從1992年到2016年,中俄貿易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俄經濟在資源、勞動力、產業結構等方面互補性強,加之政府間的友好合作日益增加,兩國政府的政治可信度進一步提升,使得雙邊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挑戰,為應對這些挑戰,牢牢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至關重要。
【關鍵詞】中俄貿易;互補性;機遇
一、中俄經貿合作的基礎
(一)中俄經貿規模不斷擴大
中俄貿易額從1992年的不足60億美元躍增到2014年的950億美元,增幅超過15倍,雖然2015年兩國貿易額同比下降了28%,為68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俄羅斯第一大貿易伙伴,俄羅斯也躋身中國前十大貿易伙伴之列。2016年中俄雙邊貿易在全球貿易整體下滑的背景下,率先實現止跌回升。1月至11月,同比增長1.6%,為623.78億美元,中國繼續保持俄羅斯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
(二)中俄經濟互補性加強
從中國和俄羅斯各自的經濟發展特點來看,兩國在資源、勞動力、技術合作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互補性。
1、資源互補性強
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但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不足,現在60%的石油需要進口,目前人均水資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俄羅斯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自然資源品種多儲量大,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豐富的銅、鎳、鋅、鋁、鈦等有色金屬,鎢、鉑、錫等稀有金屬。
2、勞動力資源互補性強
中國人口眾多,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而俄羅斯地廣人稀,人口主要集中在首都莫斯科及周邊區域,遠東地區人口流失問題嚴重,勞動力短缺是俄羅斯經濟發展中的一大難題兩國地理位置上的相鄰,為開展勞務領域的合作提供了便利。目前,中國的勞務人員廣泛分布在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如農業合作,俄方提供土地,中方提供設備、技術和勞動力,進行農業開發與種植。
3、產業結構與科技領域互補性強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中國的科技水平大幅提高,已經由最初的從俄羅斯引進技術的單向合作,轉變成現在的雙向合作,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納米技術、高鐵技術、環保技術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海洋研究等方面開展了積極有效的合作。中俄科技合作已經成功突破磨合期,逐步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格局。
(三)中俄政治可信度進一步提升
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處于歷史最好時期。2014年中俄兩國國家元首進行了五次會晤,不斷深化兩國合作程度。2015年5月,中俄共同發表了《中俄兩國關于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倡導合作共贏的聯合聲明,推動中俄務實合作轉型升級,重點推進能源、礦產、核能、高鐵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戰略大項目合作,將中方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俄方跨歐亞大鐵路建設有機銜接,進而將中俄雙邊關系推上了新的高度。
二、中俄經貿合作面臨的挑戰
(一)貿易結構不合理
中俄雙邊貿易中,主要以能源和原料型商品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深加工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所占比重不高,近年來,俄羅斯對中國出口主要以礦產品木材和化工產品為主。初級產品占據俄羅斯對中國出口商品的主體地位,深加工商品的出口量比例較低,中國對俄羅斯出口主要以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鞋靴等輕工產品為主。中俄之間原始簡單的貿易結構不利于三國經貿關系長期穩定的發展。
(二)中方對俄貿易改變逆差狀態,出現較大順差
1992-2006年中國對俄貿易長期處于逆差狀態,中方累計逆差423.86億美元。2007年首現順差88.1億美元,2009年金融危機逆差 37.7億美元,之后的2013年順差額達到最高350.5億美元。2015年順差為342億美元,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商品表現出由工業制成品向初級產品轉變的明顯趨勢。
(三)俄國國內的民族主義問題嚴重
部分中國企業在國外投資建廠過程中,由于自身資質不足,對當地環境保護意識不夠,缺乏對當地民風民俗了解和尊重意識,導致俄國國內部分民眾存在反華情緒,對中國懷有仇視和敵視心理,這種民族主義思緒將嚴重阻礙中俄合作的有效推進和中國企業參與當地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利用一帶一路推動中俄經貿合作的發展
(一)加強中俄貿易服務體系建設。努力健全從生產到運輸到出口的一條龍式的服務模式,確保貿易信息積極共享,使雙邊貿易更有保障。完善貿易體制,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確保貿易渠道暢通,消除貿易壁壘,加快推進中俄貿易向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方向發展。
(二)改善貿易結構,加強高技術領域合作。大力促進自身經濟發展,擴展貿易領域、改善貿易商品結構,促進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加強能源領域合作的同時,加大在農業和高科技產業等方面的合作,促進貿易結構多元化。
(三)優化扶持措施,增強對俄貿易政策的針對性。政策引導對企業經營行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策和措施的方向性和針對性至關重要。如修改和完善現有獎勵及補貼政策,實行分類補貼,向對俄出口貿易企業進行傾斜;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建設時機,積極協調相關部委,突破部分管制類商品進口經營權和特許權的政策瓶頸。
(四)加快創新產業合作方式。首先,創新能源合作方式。利用俄羅斯豐富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與當地企業在資源領域進行聯合開發、在境外加工區初步完成產品的采掘、提煉等初加工工作,在境內加工區完成產品的深加工和能源轉化工作,以逐步完善產業鏈的發展和延伸。其次,積極建設境外產業園區,重點在“一帶一路”沿線建設工業園區,積極參與俄羅斯遠東地區開發建設,大力開展資源類投資合作項目。
(五)加強金融領域的合作。一些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積極爭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資本的大力支持,吸引國際資金發展實體經濟。
【參考文獻】
[1]珊娜.“一帶一路”戰略與新時期中俄經貿合作[J].理論與實踐,2016(3)
[2]陳巖.“一帶一路”戰略下中蒙俄經濟走廊合作開發路徑探析[J].社會科學期刊,2015(3)
[3]于洪洋,蒙歐德卡.試論“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基礎與障礙[J].東北亞論壇,2015(1)
[4]姜振軍.中俄共同建設“一帶一路”與雙邊經貿合作研究[J].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