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摘 要】船舶公估業是世界水運發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的朝陽產業。它最早源于西方,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而這一產業在我國剛剛起步,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主要從船舶公估業在我國發展的困境出發,并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對癥下藥,確保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船舶公估業;保險理賠;公估行
一、何謂船舶保險公估
保險公估是指接受保險當事人委托,獨立的對保險事故所涉及的保險標的進行評估、勘驗、鑒定、估損、理算等活動的行為。
船舶保險公估就是對在海上遭受海損或意外事故的船只進行評估、勘驗、鑒定、估損、理算等業務保險事故的評估和鑒定活動的行為。
二、國外船舶公估業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保險發源于西歐,其中保險業最為發達的是英國,而作為保險業衍生行業——保險公估行也起源于英國,其前身是保險公司設立的專門用于搶救火災受損財產的機構。隨著保險業的不斷發展,保險公估業的自身工作性質和范圍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工作職能也相當于保險公司理賠部門的職能,并且其工作范圍也涉及到保險業所涉及的所有行業。
在美國,海上保險公估機構沒有西歐數量多,但由于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海上保險業發展也有超過西歐之勢,因而為保險公司服務的著名海上保險公估機構也為數不少。
三、中國船舶公估業的發展階段
(一)萌芽階段
90年代以來,中國平安和中國太平洋保險等保險公司紛紛成立,結束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壟斷局面,保險市場主體多元化拉開了保險市場競爭的序幕。在競爭中,為了取得主動權、占領市場,各家保險公司開始重視保險的服務功能,包括理賠服務。
(二)起步階段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國保險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粗放型發展階段。在一批批外國保險公司紛紛加人中國保險市場的同時,中國一些保險公估公司相繼掛牌成立,如上海的“東方公估行”、天津的“北方公估行”、廣州的“平量行有限公司”等。在國外,一些境外保險公估行也看好中國的保險公估市場,向有關部門申請在中國設立代表處,如平良行、湯克、麥理倫等。
(三)發展階段
1997年以來,隨著中國保險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經營機制的轉變,保險市場上專業化、分工細的要求顯得尤為重要。其中保險公估人以技術服務和理賠經驗及質量為依托,逐步被保險公司所接納,成為保險公司處理相關理賠業務的得力助手。再者,近年來,中國保險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為了爭取客戶和維護與客戶之間的關系,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國內保險公司開始進一步擴大使用保險公估人的范圍,盡可能地委請公估人。
四、我國船舶公估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有關保險公估的政策法規不完善,約束機制乏力
我國的保險公估市場還存在監督結構單一、方式粗放、公估機構的自我約束機制沒有建立的問題。首先,政府監管效力不高。我國對保險公估機構實施監督管理主要是依據《保險公估機構管理規定》的要求實施管理。公估機構在市場中共同遵循的“游戲規則”還不夠具體和細化,導致其只能在摸索狀態中開展各項經營活動。其次,公估機構的行業自律組織尚未建立。目前,我國保險公估人還未有一個全國性的行業協會,行業自律規范處于缺位狀態,這將嚴重影響我國保險公估制度功能的發揮。再次,社會監督機制有待完善。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有專門的社會投訴部門接受客戶投訴,并由該部門進行調查。而在中國,尚未有專門針對保險公估違規行為的投訴部門。此外我國還未有相關的信用等級評定機制對保險公估機構進行信用評級。
(二)保險公估機構實力不強
一方面,目前我國保險公估從業人員的素質不高,專業人才匱乏。從目前我國保險公估從業人員的構成來看,無證人員從事保險公估業的現象還較普遍。另一方面,我國的公估機構規模小、資金少、實力弱、地域分布失衡。目前我國的保險公估人數據、信息、資料缺乏,管理薄弱,公估業務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較低、險種較為傳統的如企業財產險和機動車輛險的理賠業務上。而國外保險公估人已經涉及的其他業務,如風險評估、價值鑒定、貨物監裝監卸、保險標的損失的檢驗、查勘、理算、受損標的物殘值的處理或拍賣、索賠代理、理賠代理、保險理賠咨詢服務等還未能充分開展。
(三)我國船舶保險的公信力不高
保險公司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拼命地壓低賠付率,在我國保險理賠工作中還存在“惜賠”情況,這與保險公司顧慮自身效益有關,因此,一旦將海事理賠工作交給獨立的海上保險公估機構,保險公司必然要考慮效益是否會因此而下滑,這勢必給保險人委托海上保險公估機構開展理賠業務帶來障礙。
其次,被保險人對海上保險公估的公正性和獨立性有所質疑。保險公估公司的高級經營管理人員大多與保險公司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公估業務多由保險公司委托,為了保持良好的業務關系,維護委托人的利益,從而自然就淪為保險公司的代言人。對不少保險公司而言,防止客戶過高要價,甚至通過第三方來拒賠也是一種普遍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公估人的獨立性更顯得重要。在海事理賠實踐中,被保險人受自身利益驅動和不可避免的技術局限,索賠額往往大于實際保險范圍內的損失金額,這似乎也印證了被保險人的看法:“裁判”偏向保險人。
五、船舶公估業的發展對策
(一)完善中國保險公估法律法規
首先,增加《保險法》關于保險公估的立法內容。應抓住當前正對《保險法》進行修改的時機,豐富有關保險公估內容,構建保險公估立法的總體框架。其次,應依據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的要求,合理制定中資和外資保險公估機構進入保險公估市場的條件和經營范圍以及執業行為準則。
(二)加大保險公估的監管力度
首先,法制建設是保證公估市場健康持續發展的前提。監管部門在具體執法過程中也必須嚴格依照現有的《保險法》、《保險公估人管理規定(試行)》等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其次,通過組織實施保險公估資格考試,促進對保險公估人員的監管。再次,保監會應通過對保險公估機構的經營內容、公估收費標準、公估公正性、公估人員收受額外費用等以及保險公估人之間競爭等方面的監管,防止保險公估市場出現惡性競爭行為。
(三)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
目前,航運保險最關鍵的問題是人才問題。培養人才,應本著“兩手抓”的思想。重點應立足國內,并適當引進國外人才。在人才的使用上應重視現有船舶保險公估人的使用,把重點放在崗位再培訓上。要重視航運業(包括航運法律等服務行業)內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才的作用,在業務實踐中培養一批精通風險評估、理算、國際仲裁、國際貿易,并熟悉相應國際法律法規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四)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與退出制度
規范保險公估行為保險監督管理部門應嚴格審批保險公估業務許可證的發放,把好保險公估公司的進入關,保證保險公估的質量。對于違背誠信原則、損害保險當事人利益的公估人應按照明確的條件和程序強令其退出市場。
【參考文獻】
[1]王海明.船舶保險[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
[2] 李振華.船舶管理[M].大連:大連海事出版社.2014.
[3]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公估相關法規與條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