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強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發展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經濟總量不斷攀升,國際排名也大幅提高,現已躍居全球第二,不管是城鎮、還是農村百姓生活都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居民的收入也有了明顯的提高,然而,我國城鎮與鄉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也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擴大。為了縮小差距同時保證經濟有條不紊且持續的增長,需要通過不斷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與管理、逐步解決“三農”問題,拓寬農民收入來源,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完善農村保障制度、體系等措施來保證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同時也要不斷縮短城鎮與農村收入的差距。本文通過對宣城市人均GDP、城鎮、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兩者之間的差距進行回歸分析,并對其結果進行檢驗,分析人均GDP的增長對城鄉收入及其差距的影響,并給出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宣城市;城鄉居民收入;人均GDP
一、引言
宣城地處安徽東南部,全市戶籍人口約280萬,常住人口約為230萬,總面積約為1.23萬平方公里,不到全省面積的9%,位列全省市區的第五位。宣城是許多工藝品——筆、墨、紙、硯的故鄉,同時也作為省內糧食主產地,其生產的宣紙、茶葉、木梳等工藝品遠銷海內外,從而帶動當地經濟迅速發展,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推動下,宣城的經濟將邁入更快的發展道路。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城鄉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大的問題更加突出,解決這一問題也成為當地政府的首要問題。
二、變量與樣本的選擇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普通家庭通過生產、勞動等日常活動獲得的總收入計算得來的。因而選取宣城市城鎮、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兩者之間的差距來衡量宣城市城鄉居民收入狀況。為了更好的衡量某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選取人均GDP來衡量宣城經濟發展狀況,宣城市2005年——2016年人均GDP、城鎮、農村居民可支配收以及兩者之間的差距這三組數據來進行分析,所有數據均來自國家統計局。其中,城鎮、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兩者之間的差距為被解釋變量Y1,Y2,Y3,人均GDP為解釋變量X。
從圖一反映的數據來看你,宣城市人均GDP在2016年突破40000元,達到40800元,相較上年增長8.1%,較之2010年,上漲1.94倍,逐年遞增;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在2016年突破30000大關,達到31033元,同比上年上增約為8.5%,呈逐年上漲之勢,相比之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上漲速度較為緩慢,到2016年底僅為13417元,僅為人均GDP的1/3。同時可以發現,隨著人均GDP的上漲,雖然城鎮和鄉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但是后者增加的較為緩慢,因此城鄉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持續加大。
三、回歸分析
(一)相關分析
通過對樣本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其結果如表二所示
根據上表數據分析可知,解釋變量宣城市人均 GDP 與被解釋變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相關系數分別為 0. 988521、0. 978148、0. 983939,其相關系數均大于 0. 6,因此可認為解釋變量X與被解釋變量(Y1、Y2、Y3)之間有較高的線性相關程度較高。
根據表一的相關數據,并通過Eviews軟件,可以得到如下圖一所示的散點圖,其中橫坐標X代表解釋變量,縱坐標代表被解釋變量Y,從圖一中可以看出,,被解釋變量Y1 、Y2、Y3隨著解釋變量人均GDP的增加相應遞增,表現為同向相關關系,且呈線性增加的趨勢,因此可假定其為一元一次線性方程,并進行相關關系的分析。
(二)回歸方程
運用OLS法估計參數進行回歸模擬得到三個線性一元一次回歸方程
方程一:Y1 = 2130.605 + 0.6654 X
方程二:Y2= 335.8798 + 0.302 X
方程三:Y3= 1794.725 + 0.3634 X
(三)回歸系數分析
模型的回歸系數如表3所示。由表 3 可知,方程一的常數為 2130.605;解釋變量系數為 0. 6654,在置信度為0.95 的情況下,區間估計為(0. 594,0. 737);解釋變量人均GDP的標準差為 0. 0322;;方程二的常數為 335.8798,解釋變量系數為 0. 302,在置信度為 0.95 的情況下,區間估計為(0. 257,0. 347);解釋變量人均GDP的標準差為 0. 0203;;方程三的常數為 1794.725;解釋變量系數為 0. 3634,在置信度為 0.95的情況下,區間估計為(0. 317,0. 410);解釋變量人均GDP的標準差為 0. 0208;三個方程T 檢驗的概率 P 值為 0. 000,小于顯著性水平 0. 05,因此可判斷三個線性方程的回歸系數是有效的。
(四)模型的檢驗
根據模型的檢驗數據對模型進行檢驗:
(1) 方程的擬合優度檢驗:三個方程的可決系數 R^2 分別為 0. 977、0. 9567、0. 9681,且 R^2 的絕對值均大于0. 95,說明 3 個方程的樣本回歸線對樣本觀測數據擬合較好,可以通過擬合優度測驗。
(2) T 檢驗:以上方程中所包含的解釋變量的 T 檢驗數值分別為 20. 69、14.8776、17.4306,且 T的值均大于臨界值 12,可判斷模型的解釋變量人均GDP對被解釋變量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鄉收入差距確有顯著性影響。
(3) F 檢驗:三個方程中所對應的 F 統計量的數值分別為 428.0925、221.3428、303.8529,其數值均大于 Fα ( k-1,n-k) = 4. 96,因此拒絕原假設,說明回歸方程顯著,即列入模型的解釋變量人均GDP對各個被解釋變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兩者之間的差距有顯著影響
(五)模型的經濟意義
方程一: Y1 = 2130.605 + 0.6654 X,回歸系數為 0. 6654,在其他解釋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解釋變量 X 代表的人均 GDP 每增長 1 元,被解釋變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Y1 平均將增長0. 6654 元;
方程二:Y2= 335.8798 + 0.302 X,回歸系數為 0.302,在其他解釋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解釋變量 X 代表的人均 GDP 每增長 1 元,被解釋變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Y2 平均將增長0.302元;
方程三: Y3= 1794.725 + 0.3634 X,回歸系數為 0. 3624,在其他解釋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解釋變量 X 代表的人均 GDP 每增長1元,被解釋變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Y3平均將增長 0. 359 元。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回歸模型發現,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人均GDP的將會繼續提升,其對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兩者之間的差距都有同向的影響,不過兩者之間的收入差距隨著人均GDP的增加不斷提高,由此可以推測,城鄉收入差距會隨著宣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繼續擴大,居民收入分配也存在不平衡傾向。GDP的增長會使得差距不斷加大。
根據經濟學家薛蒙林的研究,造成我國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影響因素之一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目前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雖然城市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不斷進步,但相比之下,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仍然落后,這可能會妨礙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目前農村小農經濟的生產效率遠遠低于城鎮的工業化生產方式。劉忠凱在其文章中也指出,勞動力素質,農民的福利待遇傳統戶籍制度均是照成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隨著我國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會繼續擴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縮小甚至消除這一差距:
(一)完善社會保障,做到社會保障體系不僅面要更全,而且水平要更高。使得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爭取讓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同步,同時,在看病醫療,貧困補助,失業保障等方面,農村也要積極向城鎮看起,從而使得廣大農民的生活得到實質的提高與保障。
(二)加快農村改革步伐
①不斷提高對農業、農村的政策支持,使得農民更加積極、主動地從事生產、勞動。農業生產是廣大農民百姓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要改善農民的收入,就需要源源不斷的提高對農業的投入,確保農民有穩定的生產收入,同時,政府也要提高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資金幫助,最大程度的保證農民收入水平。
②堅持對農村公共設施經費的大力投入,建設現代化農村。各級政府要不斷完善農村各項公共設施,包括農村的道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把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作為突出工作,打造環境優美,發展先進的現代化農村。
【參考文獻】
[1]劉忠凱.解決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的幾點建議[J].現代經濟信息,2010,(3)
[2]贠菲菲 薛蒙林.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問題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14,(3)
[3]王旺.宿州市城鄉居民收入與人均 GDP 的回歸分析[J]. 經濟研究導刊,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