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摘 要:部教版“三位一體”的提出,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對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重視。初中是從被告知學習到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的過渡階段,初中語文更是培養語文素養的重要一個環節,因此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養成有方法、有計劃、懂策略的閱讀方式。教師需要轉變教育教學方式,將學生成為課堂和學習的主體,并且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
關鍵詞:部教版;三位一體;初中;語文;閱讀;方法
“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方式,將教學全面化、系統化,貫穿真個課內與課外,不僅有助于在學生中養成學習語文的熱潮,而且更加有利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從而促使他們全方面、各方面的素質綜合的提升。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是一個考驗,同樣對于轉變并且靈活化教學方式也是一個重要的決策。
一、部教版“三位一體”閱讀教學作用分析
“三位一體”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面的共同配合,將閱讀真正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課內的閱讀、自主性的閱讀和課外閱讀全面結合促使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方式靈活起來,在提升語文學科素養的同時,養成受益終身的學習習慣。
(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需要做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做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初中是過渡高中的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階段,因此需要讓他們明白自身才是學習的主體,需要對學習負責任的人。在培養學生閱讀技巧的同時,鼓勵他們探索出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鼓勵差異的產生,認可差異的存在,并且給與學生鼓勵與支持。
(二)提升語文學科素養
語文學科的學習重在積累,文言文的翻譯以及重難點生詞的積累與記憶等等,例如在學習古代詩歌《觀滄海》和《次北固山下》時,對于詩句翻譯的積累以及翻譯的技巧對于未來古詩詞的學習都大有幫助,積累下來作者的生平簡介等會為未來學習奠定基礎,長此以往語文學科的內涵和素養在閱讀中得以發展和積累。例如在學習第五單元《貓》、《鳥》之后,需要分析課文中的描寫手段,并且予以仿寫,特別注重的是動物的姿態、吃飯、睡覺時的體態,不僅鍛煉了閱讀的能力,而且也練習了寫作能力。
(三)課內外學習相輔相成
課內外閱讀的同時進行是有效的提高閱讀訓練的必要舉措。在學習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時,需要學生在課下提前閱讀積累大量的關于描寫景與情,情景交融的文章,對于此類的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并且給與適當的聯想與想象,在閱讀中以多個角度去審視文章,從而學習和掌握此類寫景文章的寫作技巧,真正的將語文學習落實到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部教版“三位一體”閱讀教學在初中閱讀教學的運用
(一)注重點 講方法
興趣是啟發學生自主學習最好的方式,“三位一體”的教學方法的運用是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習慣的培養以及家長對于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重視。運用不同激發學生興趣的方式,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在進行閱讀培訓時,要學會瀏覽、略讀和精讀等,運用恰當的閱讀技巧,不僅會使得學生在閱讀中能夠準確的抓住重點,并且閱讀方法的熟練運用會刷新語文科目在大家心中的舊印象,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語文課堂,全新的閱讀方式,學生會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善于學習語文,樂于學習語文。
(二)課堂注重閱讀技巧的運用
以往單純的閱讀缺乏技巧性的運用,以及大量的閱讀會導致學生的積極性降低,甚至對語文學科學習的興趣也逐漸被消滅。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一味的隨孩子們閱讀,必須制定相應的計劃,確定每日完成的目標,因此需要教師教授孩子們制定計劃的方法,以及未來閱讀的規劃等等。對于閱讀內容的把控更要有所擴展,有所深度,并且注重課文與課文之間的銜接,和閱讀技巧的學習和運用上面。教師需要不定時對于學生閱讀完成情況的抽查,督促學生完成閱讀學習和訓練。
(三)豐富課外閱讀方式
課外閱讀是“三位一體”閱讀教學重要的一個環節,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所限,所以課堂之外的閱讀時間就顯得非常重要。豐富課外閱讀有兩個可行性的方式,首先家長是學生教育不能缺少的一個重要角色,和家長一起閱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情,拉近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家長則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向老師實時更新閱讀進度,家校共同支持孩子們的成長。另一個方面,我們可以呼吁社會建立移動書吧,為孩子們提供隨時隨地的閱讀條件,這是人性化的體現,更是社會對于促進語文學科素養培養的有效性舉措。
總體來說,語文學科的學習中,閱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更是重中之重。閱讀能夠良好的奠基學生的文學內涵,為日后的學習工作和人生發展都非常重要。我們教師應該更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其次逐步深入閱讀方法。正確的引導和運用,將促使學生與教師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候改改.“三位一體”閱讀課型體系的特點及實施探究——以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為例[J].教育參考,2017(06):82-87.
[2]蘇娟.例談“講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理念的實施——以《荷葉·母親》為例[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0):126-127.
[3]黃干.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演講辭研究[D].西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