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摘? ?要】? 閱讀是語文學習之本,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讓閱讀更有滋有味是一種方法,也是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深入實踐與研究的一項課題。本文,筆者借助對口單招班的語文課堂教學談談如何深入解讀文本,以此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真正提升。
【關鍵詞】? 閱讀;對口單招;語文;課堂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文道統一”是始終語文教師踐行的重要原則。依據傳統理念,“文道統一”注重文與道的融合,“文”強調文章的語言與寫作手法,“道”強調文章的內容及感情。基于對口單招語文課堂中的教學策略而言,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嚴格遵循“文道統一”的理念,以培養學生語文知識學習能力與塑造正確思想情感價值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讓閱讀更加厚重。
一、立足整體,辨識細部
文本細讀必須立足整體?;凇拔牡澜y一”原則的閱讀具有一定的次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文本是一個系統結構,學生閱讀的正確順序應當是先整體再局部。辨識細部的前提,在于對整體的把握與理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先對文本進行全面化的泛讀,基于整體文本的掌握情況下,從整體的角度對細部進行深入探究。由于有了整體基調的理解與認識,學生對于各個局部的剖析將更加明晰,可以以此對文本獲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以《過秦論》為例,“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笔钦恼滤撉刂^的重要原因,但是倘若在語文課堂中僅針對此句進行分析,難免過于單薄,尚沒有什么說服的理據。在《過秦論》一文中,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立足于全文,分析其全文的案例、對比手法的基礎上,詳細解釋為何有秦國“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說法。賈誼通過敘事作為論證的理據,首先在前文列舉了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從這些事實中得出共性問題,由此順利成章,使理不講而自明,理少講卻大明。教師在語文課堂中,需要把握好細部與整體間的統一,雖然細部需要仔細推敲,但只有立足于整體,才可以感受到更多層次、更加豐富的內容與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由整體到細部,再由細部到整體是教師對整篇文章的完整教學過程,在整體的感知基礎上揣摩細部涵義,才會為學生的思考指明方向;跳出整體直覺,深入細部進行詳盡探究,才可以使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推敲語言,披文入情
語文課堂不僅限于文本的詳解與掌握,還在于通過文本本身體味到相應的思想與審美,達到披文入情的目的。需要明確的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為了準確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或內心感想,往往會精心錘煉語言,以自己認為最精確的語言進行表達,所表述的每一句話,每一項“矛盾點”都有其獨特的寓意。由此可知,審美是精確的,學生在語文閱讀時對于字句的推敲十分有必要。
戴望舒先生的《尋夢者》將作者的夢想寫到極致,詩歌中運用了大量作者精心創造的語言,體現作者創作個性的精妙所在。例如起始句描繪“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薄伴_出花來”本已足夠描繪夢想的美好,添加“嬌妍”二字,更是深化了夢想的珍貴、脆弱,符合人們對珍惜之物的想象與理解,描繪力度恰到好處。再從句式本身進行推敲,為何作者不直接用“夢會開出嬌研的花來”呢?反而重復了“開出花來”,表面看上去似乎有些重復、多余,為什么作者要這樣表達呢?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文中所有相似的句式替換成單一的陳述,不再以多層次描繪的方式呈現,然后再對修改后的詩歌進行閱讀體味。經多次誦讀,學生自然可以發現,戴望舒先生用遞進的句式有層次地渲染了作者的感受與審美情趣。“夢會開出花來的,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就好像是一位畫家在作畫,本來用筆觸勾勒出一朵花,然后開始在這朵花上潑墨上色,一遍又一遍地將色彩涂上去,略顯蒼白的花朵開始變得生動、嬌艷。
這樣簡短、反復的句子,卻打造出動態與遞進的美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語言仔細推敲,會更加驚嘆作者的思想。閱讀課文,需要師生對語言保持敏感,抓住關鍵點披文入情,尤其對于表達矛盾的語句,更加有必要細心琢磨。
三、多元解讀,文道相融
文道統一的另一個關注重點在于對文章的多元解讀。多元解讀主要從三個維度進行分析:首先,以文本層面進行多元解讀,例如文本的復雜多義、文本的開放、不確定特征等;其次,以作者層面進行分析,文本作品富含一定的涵義,作者在創作時通常會以間接或暗示的方法將個人情感融入文本中,希望讀者可以與自己產生共鳴;最后,從讀者層面進行分析,讀者的興趣、經歷、傾向不同,獲得的體驗也會存在差異。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有必要在閱讀課程中,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實現“文道相融”的目的。譬如《亡人逸事》中對于“天作之合”的描繪,作者重點寫了妻子的話:“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來!”字面理解,即因為下雨,妻子才會由此機遇來到家中,是上天有意撮合為之。從作者本身理解,充分表達了作者對上天的感激之情。再從讀者本身的理解出發,與其說作者在“謝天”,不如說作者在“謝妻”,充分展示了作者對于妻子的思念之情,蘊含了些許憂傷與無奈之情。
多元解讀要求我們在細讀時不拘泥于一個答案,語文本身就是開放的,蘊含個人趣味與審美所在的,教師需要尊重學生不同的體驗,鼓勵學生多角度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文本的解讀不能隨意解構,應當以核心思想為指導,立足整體進行開放式解析。
所謂“統一”,即在文章解析或學習時,不應將文章的形式與思想分隔開,而應當以辨證的角度將其統一起來。對于對口單招語文課堂來講,語文教師必須深入“文”與“道”之間的融合關系,在教學設計與課堂授課過程中強調“文道”統一的重要意義,將二者有機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以此讓閱讀變得更加厚重,為學生帶來更深層次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