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月季


[摘要] 目的 探討外周血內血脂指標和尿酸水平對結直腸息肉發生情況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362例,經腸鏡及病理確診為結直腸息肉患者185例為研究組;經腸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者177例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行腸鏡檢查,檢測血清尿酸(UA)、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結果 研究組TC、TG和LDL-C水平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HDL-C水平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UA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結直腸息肉患者的UA水平與HDL-C水平呈負相關(r=-0.223,P<0.05),與TC、TG、LDL-C呈正相關(r=0.322,r=0.178,r=0.215,全部P<0.05)。 結論 外周血TC、TG、LDL-C以及UA升高與結直腸息肉發生相關,同時結直腸息肉患者UA水平與血脂指標具有相關性。在診療結直腸息肉疾病時,需注重患者的健康教育,培養患者健康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以減少結直腸息肉的發生率。
[關鍵詞] 結直腸息肉;尿酸;血脂;腸鏡
[中圖分類號] R574?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8)34-0043-03
結直腸息肉是下消化道常見病變之一,近年來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結直腸息肉可發展為結直腸癌,是公認的結直腸癌的癌前疾病[2],結直腸息肉按照“增生-腺瘤-癌變”的模式演變[3]。結直腸息肉的發生機制以及癌變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有研究結果表明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是結直腸息肉發生的影響因素[4-5]。本研究旨在探討外周血內血脂指標和尿酸水平對結直腸息肉發生情況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362例,經腸鏡及病理確診為結直腸息肉患者為研究組,經腸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者為對照組,研究組入選標準[1]:接受腸鏡檢查,確診為結直腸息肉;對照組入選標準:接受腸鏡檢查,未發現病變者。兩組排除標準[6-7]:①患有結直腸癌、炎癥性腸病、腸道特異性感染、克羅恩病、腸結核者;②近期服用影響尿酸、血脂的藥物。研究組患者185例,其中男116例,女69例,年齡22~81歲,平均(57.12±10.98)歲;對照組患者177例,男105例,女72例,年齡20~84歲,平均(58.31±12.2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腸鏡檢查,由操作經驗豐富的醫生完成腸鏡檢查,進鏡達回盲腸。患者于住院次日清晨抽取靜脈血5 mL,抽血前空腹至少12 h,采用日本奧林巴斯公司生產的全自動生物化學檢測儀分別檢測血清尿酸(UA)、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比較兩組受試者血脂及尿酸水平,并分析不同病理類型結直腸息肉患者的血脂和尿酸水平的情況;分析結直腸息肉患者尿酸與血脂水平的相關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三組以上采用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 Pearson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受試者血脂及尿酸水平比較
研究組受試者的TC、TG、HDL-C和LDL-C分別為(5.27±1.26)、(1.66±0.49)、(1.15±0.34)和(3.31±0.88)mmol/L,對照組受試者的TC、TG、HDL-C和LDL-C分別(4.71±0.88)、(1.36±0.38)、(1.32±0.41)和(2.92±0.73)mmol/L。研究組TC、TG和LDL-C水平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HDL-C水平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和對照組受試者的UA分別為(360.14±75.66)和(323.05±72.54)μmol/L,研究組UA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不同病理類型結直腸息肉患者血脂和尿酸情況
分析不同病理類型結直腸息肉患者的血脂和尿酸水平,管狀腺瘤、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絨毛管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組受試者TC、TG、LDL-C、HDL-C和UA水平雖有差異,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結直腸息肉患者尿酸與血脂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結直腸息肉患者UA與HDL-C水平呈負相關(r=-0.223,P<0.05),與TC、TG、LDL-C呈正相關(r=0.322,r=0.178,r=0.215,P<0.05)。
3 討論
結直腸癌是最常見腫瘤之一,每年新發病例僅次于肺癌、乳腺癌位居惡性腫瘤第三位,死亡例數位居惡性腫瘤第四位,近年來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皆呈上升趨勢[8-9]。腸息肉是指在腸表面突出的隆起,多發于結直腸[10],結直腸息肉的病理類型有腺瘤性、炎癥性、增生性、脂肪瘤、錯構瘤等,其中以腺瘤性最為高發[11]。結直腸息肉的發病模式為“增生-腺瘤-癌變”,有研究指出超過85%的結直腸癌是由結直腸息肉演變而來。結直腸息肉癌變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多發息肉、絨毛成分含量高、腺體較大等因素[12],早期有效的診斷及治療結直腸息肉是控制結直腸癌有效手段。
結直腸息肉的發病與飲食習慣、生物因素、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等有關[13]。有研究表明,高脂肪膳食以及低纖維飲食可提高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高脂肪膳食刺激膽汁分泌增加,膽汁在腸道中發生轉化,進而提高腸道中次級膽酸的含量刺激腸上皮細胞異常增殖,膽汁在腸道細菌作用下釋放更多的致癌物質,增加結直腸息肉發生的風險[14]。低纖維飲食使腸內容物排空時間加長,延長次級膽酸以及致癌物質的腸道通過時間,進一步增加結直腸息肉發生的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結直腸息肉組患者的TC、TG和LDL-C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結直腸息肉組患者的HDL-C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國外研究顯示高TC和高TG水平與結直腸息肉相關[15-16],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結直腸息肉組受試者UA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Orannapalai N等[17]的研究表明尿酸可作為腫瘤性結直腸息肉的風險評估因素,結合結直腸鏡檢查結果,可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血清UA升高可誘發腸道炎癥、減少NO合成、氧化應激和胰島素抵抗,進而導致結直腸息肉發生的風險升高[18]。
本研究進一步探討有關不同病理類型結直腸息肉患者的血脂和尿酸水平,其中管狀腺瘤、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絨毛管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組患者TC、TG、LDL-C、HDL-C和UA水平有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結直腸息肉組患者UA與HDL-C水平呈負相關,與TC、TG、LDL-C呈正相關。人體內脂肪經分解成為脂肪酸、甘油,是嘌呤的合成原料,嘌呤分解后導致UA水平升高,而UA水平的升高將影響脂蛋白酶的活性,進而干擾TG的分解[19];UA水平升高還可刺激脂質過氧化以及LDL-C氧化,進而提高血脂水平[20]。
綜上所述,影響結直腸息肉的發生機制復雜,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病患的尿酸和血脂水平是影響因素之一。因此,在診療結直腸息肉時,需注重患者的健康教育,培養患者健康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倡導高纖低脂飲食,以達到減少結直腸息肉發生率以及預防結直腸癌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溫娉嫵,王勝炳.不同病理類型結直腸息肉患者血脂水平差異[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8,34(6):36-37,65.
[2] 江小麗,鐘勱文,何惠平,等.高脂血癥與結直腸息肉相關性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15):74-75.
[3] 李艷萍,李驥,蓋小榮,等.結直腸息肉發病危險因素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3,34(5):684-688.
[4] 李佳,楊落落,周長麗,等.結直腸息肉患者發病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8,44(3):646-650.
[5] Aune D,Chan DS,Lau R,et al.Dietary fibre,whole grains,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BMJ,2011,343:d6617.
[6] 王統華,周喜漢.結直腸息肉的臨床及病理特征分析180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6,24(16):2587-2591.
[7] 顧超,顧立梅,奚肇宏,等.結直腸息肉與血脂水平及NAFLD相關性的臨床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5,23(7):490-492.
[8] 李道娟,李倩,賀宇彤.結直腸癌流行病學趨勢[J].腫瘤防治研究,2015,42(3):305-310.
[9]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Colorectal cancer estimated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prevalence worldwide in 2012[EB/OL]. http://globocan. iarc.fr/Pages/fact_sheets_cancer.aspx.
[10] 鄭杰. 結直腸息肉和結直腸癌[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5, 1:4-5.
[11] 孔祥東,吳鳴.結直腸息肉的診斷和治療現狀[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4,17(7):580-582.
[12] 朱代亮,王子衛.結腸鏡、腹腔鏡聯合治療結直腸息肉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10):1584-1586.
[13] 張志華.血脂異常與結直腸息肉相關性研究[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6,21(2):179-181.
[14] 劉雷,張新,王瑞峰,等.結直腸息肉與血脂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6,16(25):4979-4983.
[15] Bird CL,Ingles SA,Frankl HD,et al. Serum lipids and adenomas of the left colon and rectum[J]. Cancer Epidemioc Biomarkers Prev,1996,5(8):607-612.
[16] Kim BC,Shin A,Hong CW,et al. Association of colorectal adenoma with components of metabolic syndrome[J]. Cancer Causes Control,2012,23(5):727-735.
[17] Orannapalai N,Attawettayanon W,Kanngern S,et al. Predicting the occurrence of cancer-associated colorectal polyp usingametabolic risk score[J]. Mol Clin Oncol,2014, 2(1):124-128.
[18] 袁萍,張若塵,崔艷欣,等.結直腸息肉與尿酸、血脂水平的相關性分析[J].胃腸病學,2018,23(2):98-100.
[19] 王國梁,王福科,張紅,等.高尿酸血癥與高脂血癥的相關分析[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4,35(3):142+155.
[20] 陳紅艷,邢玉娥.高脂血癥、高血壓與高尿酸血癥的相關性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2):359-360.
(收稿日期:201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