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登霞 周素芽 余舒瑩 譚稼榮

[摘要] 目的 了解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腦炎患兒的臨床特征。 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新生兒科2016年4月~2017年7月收住的13例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腦炎患兒的臨床資料。 結果 所有患兒臨床表現均出現發熱,體溫波動于37.6℃~39.5℃,熱程3~9 d。13例患兒腦脊液檢測到腸道病毒通用型陽性,所有患兒均有發熱,其中3例新生兒肺炎,1例肝臟損害,1例血小板減少,1例患兒頭顱MRI出現腦白質密度降低。13例患兒均采用對癥和支持治療,其包括使用抗生素、應用丙種球蛋白等。12例患兒治愈出院,隨診無異常,其中1例轉上級醫院治療。 結論 對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腦炎患兒,結合其臨床特征及腸道病毒感染的發病季節,早期常規行腸道病毒病原學檢測,從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關鍵詞] 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腦炎;頭顱MRI
[中圖分類號] R781.5?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8)34-0053-03
腸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是最常見的新生兒期疾病病因之一,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體包括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屬于小RNA病毒科,其中以柯薩奇病毒多見[1]。腸道病毒感染以夏秋季多見,高峰期是8~10月[2]。腸道病毒感染可發生于任意年齡段,但新生兒更易感染腸道病毒感染,而其致病原因有可能是新生兒母親、醫護人員等經呼吸道傳播所導致,也可能是經產道、羊水、胎盤等感染[3]。最近幾年來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發病率不斷增加,其導致腸道病毒感染腦炎腦炎的發生率逐年增加,嚴重時危及患兒生命,是危害小兒健康、致殘、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腸道病毒是病毒性腦炎的重要病原體。為加強對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腦炎的認識,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以發熱為首發癥狀的13例腸道病毒感染腦炎患兒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新生兒科2016年4月~2017年7月收住的13例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腦炎患兒,見表1。
1.2 方法
腸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檢查采用腸道病毒(EV)通用型核酸檢測試劑盒,Trizol試劑:異硫氰酸胍;RNA提取液A:二氧化硅;溶液C:焦碳酸二乙酯(DEPC);DEPCH2O:焦碳酸二乙酯(DEPC);EVRT-PCR反應液:引物、熒光探針、dNTPs;逆轉錄酶系:逆轉錄酶、Rnasin抑制劑;Taq酶系:Taq酶;陰性質控品:生理鹽水;EV陽性質控品:滅活的腸道病毒71型培養液。應用RT-PCR方法檢測糞便及腦脊液的腸道病毒。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兒的臨床特征和癥狀、輔助檢查結果、治療與轉歸情況。
2 結果
2.1 臨床特征和癥狀
所有患兒臨床表現均出現發熱,體溫波動于37.6℃~39.5℃,熱程3~9 d。其中1例患兒表現為肝功能損害、持續血小板降低;1例有尖叫表現,l例反應差、出現口吐泡沫、抽搐、肌張力高等神經系統癥狀;3例有呼吸道癥狀的表現,如咳嗽、流涕等。
2.2 輔助檢查結果
2.2.1 血液及影像學檢查結果? 血常規:白細胞數(6.67~13)×109/L,CRP 1~16 mg/L。1例患者ALT 188 U/L,AST 174 U/L,血小板25×109/L,其余患者肝功能、血小板均正常。13例入院時即行血培養,結果均陰性;3例胸片提示支氣管肺炎,其余未見明顯異常。13例頭顱MRI檢查:1例腦白質密度偏低;1例左側腦室飽滿,余正常。13例檢查心電圖、腦電圖均正常。
2.2.2 病原學檢查結果? 所有患兒入院時即行糞腸道病毒及腦脊液腸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檢測。13例患兒的腦脊液均腸道病毒通用性陽性,滴度4×104/L~350×106/L不等;8例糞腸道病毒通用型陽性,滴度為8×103/L~6×107/L。其中,以單核細胞為主11例(84.6%),以多核細胞為主2例(15.4%),蛋白輕度升高(0.61~1.62)g/L,葡萄糖及氯化物均正常。
2.3 治療與轉歸
13例患兒均采用對癥和支持治療,包括使用抗生素、應用丙種球蛋白等。抗生素采用頭孢類抗生素如凱福隆(頭孢噻肟鈉)及青霉素,療程7~14 d;應用丙種球蛋白1 g/(kg·d),療程2 d;1例重癥者因其“反復血小板低”,經丙球及激素應用未見好轉,截至筆者隨訪,血小板仍低。所有患兒治療3~7 d后復查腦脊液細胞數均恢復正常。12例患兒治愈出院,隨診無異常,其中1例轉上級醫院治療。
3 討論
近年來腸道病毒感染增多,腸道病毒感染亦可引起新生兒腦炎[6]。新生兒易發生腸道病毒感染,與新生兒的免疫應答不足以抑制病毒的復制有關[7]。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輕者可無癥狀,嚴重時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如腦膜炎、腦炎、心肌炎、膿毒血癥等,甚至造成多臟器的壞死及急性癥反應[8-9]。
有報道腸病毒性腦膜炎的發生率為4.8%[10],多是無菌腦膜炎,約80%~92%的無菌性腦膜炎由腸道病毒引起[11-12]。腸道病毒感染腦炎輕者僅有非特異性低至中度發熱,少數重癥腦炎表現有極度嗜睡、抽搐、偏癱、遲緩性麻痹和昏迷,常伴有心肌炎或肝炎,病死率10%[13]。韓彤妍等[8]報道28例腸道病毒感染患兒中,2例血小板降低、2例心肌受損、1例肝臟損害。本組病例中所有患兒中,2例出現神經系統表現,表現為抽搐、尖叫,1例出現肝功能損害和血小板降低且本組病例神經系統癥狀與年長兒頭痛、嘔吐、抽搐的表現有較大的區別,因此應根據其發病季節和臨床癥狀,應早期常規行腦脊液腸道病毒病原學檢測,以便早期診斷或排除化膿性腦膜炎。
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腦炎的診斷依賴腦脊液中檢查出腸道病毒核酸。根據相關報告統計,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患兒其腸道病毒在腦脊液中的檢測率為43.9%,在糞便中的檢測率為70.8%,糞便陽性率相對較高[14]。本病例組13例患兒腦脊液腸道病毒核酸均陽性,但其糞常規腸道病毒核酸檢查率不高,考慮與糞便標本選取不當相關。RT-PCR方法檢測腦脊液腸道病毒,快速簡單,敏感性高,增加了腦脊液病原菌的檢測率[15-16]。李愛云等[16]實驗中,46例無菌性腦膜炎和腦炎急性期腦脊液標本中,采用RT-PCR方法31例EV陽性(67.4%),而病毒培養14例EV陽性(26.1%),證實RT-PCR方法優于培養。
一般認為,腸道病毒性腦炎的預后較良好。有報道死亡率為1%~2%,死亡的病例均死于多臟器功能衰竭及感染性休克[17]。腸道病毒感染無特殊治療,主要為對癥和支持療法,尤其注意體液平衡,保護心臟和肝臟功能。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出現驚厥時可給苯巴比妥、安定止驚,甘露醇降顱壓。并發心肌炎時給予大量維生素C、ATP、輔酶A等靜脈滴注,合并心力衰竭可用洋地黃制劑。大多數患兒經5~7 d的支持性治療后,腦脊液檢測可恢復到正常狀態,預后良好,不留后遺癥。對于嚴重腸道病毒感染患兒,曾有報道母親血漿可提供型特異性抗體,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可能提供特異性抗體,尚需進一步驗證[18]。本組13例病例經過綜合治療3~5 d后復查腦脊液恢復正常,與陳平[19]報道相吻合。
腸道病毒感染可導致顱內多個部位受累,無論是皮質還是深部灰質,小腦及腦干均可以受到明顯損傷,特別是EV71感染,但在新生兒期還突出表現為白質受累,類似早產兒腦室周圍白質軟化,不過其可以損傷更廣泛的白質,包括胼胝體及皮質下白質,同時白質纖維束和神經元也可以受累[20]。本組病例1例出現腦白質密度降低,未見腦室周圍軟化,后期隨訪未見腦癱、偏癱、失語等神經系統損害。
尤克友等[21]探討腸道病毒所致病毒性腦炎(腸道病毒腦炎)在各個季節的分布及臨床特點,結果顯示,80例患兒中腸道病毒PCR陽性22例,以夏季為主。腸道病毒感染者和非腸道病毒感染者腦脊液、頭顱CT與腦電圖的異常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發熱、驚厥和意識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皮膚肌肉刺痛、口角或咽峽皰疹、扁桃體灰白小點及心肌損害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肝功能損害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腸道病毒腦炎和非腸道病毒所致病毒性腦炎在季節分布、腦脊液常規、腦脊液生化、頭顱CT、腦電圖及發熱、驚厥、意識改變等方面無顯著差異;腸道病毒腦炎較易出現肌肉刺痛、咽峽黏膜皰疹及心、肝功能損害,患兒扁桃體上可見灰白斑點。
新生兒感染腸道病毒的高危因素是新生兒母親、醫護人員可能攜帶的病毒及其胎盤、母親產道和羊水等[22],因此新生兒母親和與其接觸的醫護人員要注意個人衛生,在接觸新生兒之前要注意對手部、衣服等進行消毒。同時,臨床上對所有發熱的新生兒,根據發病季節及流行趨勢,疑似腸道病毒感染的,應早期常規行腸道病毒病原學檢測,從而早期診斷及治療,并做好隔離,以免加重病情,危及生命[23-27]。
[參考文獻]
[1] 葉鴻瑁.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5,7(2):4-5.
[2] 葉鴻瑁.積極防治新生兒腸道病毒醫院感染[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2,15(8):449-451.
[3] Lin TY,Kao HT,Hsish SH,et al.Neonatal enterovirus infections:Emphasis on riskfactors of severe and fatal infections[J].Pediatr Infect Dis J,2003,22(10):889-894.
[4] 黃蕾,徐亞萍,鄭季彥.313例新生兒發熱病因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07,19(7):53-59.
[5] 莊澤吟.住院新生兒4562例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0,17(3):317-318.
[6] Schuffenecker I,Henquell C,Mirand A et al.New introductions of enterovirus 71Subgenogroup C4 strains,france,2012[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2014,20(8):1343-1346.
[7] Rittichier K,Bryan PA,Bassett KE.Diagnosis and outcomes of enterovirus infections in younginfants[J].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2005,24(6):546-550.
[8] 韓彤妍,樸梅花,童笑梅,等.新生兒腸道病毒醫院感染例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2):212-214.
[9] 胡素娟,陳真真,韓振靚,等.無菌性發熱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46例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1,5(5):1475-1477.
[10] Jenista JA,Powell KR,Menegus MA.Epidemiology of neonatal enterovirusinfection[J].J Pediatr,1984,104:685-690.
[11] Rotbart HA.Enteroviral infection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Clin Infect Dis,1995,20(4):971-981.
[12] Meqdam MM,Khalousi MM,Ai ShurmanA.Enteroviral meningitis in Northern Jordan: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clinical findings[J].Med Virol,2002,66(2):224-228.
[13] 童笑梅.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的診療現狀[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0,25(2):74-76.
[14] 李凱,劉超,王娟,等.醫院感染及病原菌分布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4):598-601.
[15] Oberste MS,Pallansch? MA.Enterovirus molecular detection and typing[J].Med Microbiol,2005,16(4):163-171.
[16] 李愛云,陳宗波,劉慶新,等.無菌性腦膜炎和腦炎病人腦脊液腸道病毒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01,15(4):371-374.
[17] Dalwai A,Ahmad S.Pacsa A,et al.Echovirus type 9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viral encephalitis among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Kuwait[J].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2009,44(1):48-51.
[18] Rentz AC,Libbey JE,Fujinami BS.Investigation of treatment failure in neonatal echovirus 7 infection[J].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2006,25(3):259-262.
[19] 陳平.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高危因素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5,(24):3451-3452.
[20] 王洪亮.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高危因素分析[J].醫藥前沿,2015,(18):189-190.
[21] 尤克友,李克誠,章國忠,等.腸道病毒腦炎的季節分布及臨床特點[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2):12-13.
[22] 郭玥馨.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高危因素分析[J].臨床研究,2017,25(1):194-194.
[23] 耿利嬌,張起順,趙俊,等.腦炎患者感染EV71病毒的流行特點分析[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7,12(10):1007-1008.
[24] 李設香.病毒性腦炎128例臨床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09,38(6):510-511.
[25] 張曉曙,王旭霞,于德山,等.西北地區腦炎腦膜炎癥候群病原譜分析[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3,47(10):924-927.
[26] 陳前進,吳水新,羅招福,等.龍巖市275例兒童病毒性腦炎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8,9(8):722-724.
[27] Gupta S,Femandez D,Siddiqui A,et al.Exlensive white maner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neonate Parechovirus(HPeV)infection[J].Eur J Paediatr Neurol,2010, 14(6):531-534.
(收稿日期: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