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新疆昌吉市昌吉州第一中學,新疆 昌吉)
在課堂教學“場”中,“問題學生”會在特定時刻表現出不同的言行,這些言行影響著整個課堂,也影響其他學生。此時,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場”對“問題學生”的作用,觀察其表現,運用課堂教學“場”來作用于“問題學生”,達到轉化“問題學生”的目的。
勒溫建立了“場”論,最重要的內容是“心理緊張系統”與“生活空間”理論。本文中主要運用“生活空間”理論,它包括在一定時間決定個體心理活動和行為的所有事實。勒溫提出,“為了理解或者預測行為,就必須把人及其環境看作是一種相互依存因素的集合。我們把這些因素的整體稱作該個體的生活空間,并用B=f(P,E)來表示[1]”。B代表著個人行為,P代表個人,E代表心理環境的影響。“場”可以產生能量和動力,要發揮“場”中的能量,就要協調個人(P)與環境(E)之間的平衡。
國內對“問題學生”的界定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但是,我們會發現研究的共同點,即所謂的初中“問題學生”是指:在外界不良環境因素的作用與刺激下,某些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建立了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其在行為、心理、學習等方面有別于正常學生,輕者表現為學習成績下降,性格孤僻,重者則品行不端,危害家庭、學校及社會。[2]
課堂教學“場”效應的大小影響著“問題學生”的言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需求設定,充分體現“生活空間”中個人這一概念。然而課堂教學“場”效應是有一定的傾向性的,究其原因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學風格等這些因素可以通過教學在課堂環境中引起“問題學生”對信息做出反饋。
在課堂教學“場”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當參與教學活動時,其他學生影響著“問題學生”,他們會不自覺地來提醒或幫助“問題學生”,讓其感受關注,提高“問題學生”的自信心,進而改變言行。可見課堂教學中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對“問題學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課堂教學“場”中,教學媒介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交流情感和為師生、生生之間搭建信息與思想溝通的重要作用。對于課堂中的有些“問題學生”來說,不需要教師過多的說教,教師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地應用教學媒介,展示一些相關圖片或視頻等,就會影響“問題學生”的言行。
我們簡述了課堂教學“場”對“問題學生”的影響因素,包括課堂主導的教師、課堂主體的學生、教學媒介。根據這些因素,我們提出相應的策略。
師生關系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所建立的相互作用的關系。常言道“親其師,則信其道”,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師生關系在對“問題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我們在課堂教學“場”中如何與“問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呢?
首先,當“問題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言行時,教師面對突變的課堂,要發揮主導課堂的能力,適當地調整課程環節,將“問題學生”出現的不當言行適時地提出來,讓“問題學生”意識到自己不當的言行。
其次,“問題學生”一般情況下與教師的關系是比較緊張的。教師如果想真正地轉變“問題學生”,除了在課堂之外下工夫,還要關注于課堂,在課堂上與他們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場”中力是相互作用的,教師在課堂中以平等、尊重、不戴“有色眼鏡”的方式面對“問題學生”時,學生也會同樣感受到教師的態度,這樣教師就能和學生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促進“問題學生”的轉化。
在人格結構中自我概念處于核心地位,它是自我的主要成分,貫穿于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各個方面,因而其發展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意義深刻。“問題學生”受到來自于他人消極的評價、譴責或漠視,不斷地加以內化,逐漸融入其自我圖式而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那么在課堂中如何利用課堂教學“場”來培養“問題學生”的自我概念呢?
首先,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可以增加一些培養自信心的活動環節,鼓勵“問題學生”多參與。其次,活動環節中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讓“問題學生”感受來自于同伴的關注,可以促進“問題學生”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最后,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要善于發現“問題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探尋他們的長處及優點,對于他們取得的進步,教師要及時適當地給予正強化和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從點滴做起,循序漸進地轉化“問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