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杰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蘇公坨學校,吉林 白城)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一個人沒有文化是次品,沒有好的身體是廢品,沒有好的品德則是危險品。由此可見,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淵博的知識、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缺一不可。那么,作為初中思想品德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更要培養學生對問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要想把課本上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優良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下面就結合我這些年的教學實踐來淺談一下新課改環境下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課,將我的有效做法與各位專家以及廣大教育同仁一同分享。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以前的傳統教學一位教師、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就是教學的全部。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教育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就像是教育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為教學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是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應該如何依據教材、課程標準,通過有效的教學形式將一些基礎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接受新知識,并且讓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都興趣濃厚,主動學習?那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究的。只有學生愛學了,才能學會,進而自己會學,這是提高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關鍵問題。
實踐證明,借助多媒體、投影儀、錄音、視頻、圖片等教學輔助用具,有計劃地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精心設計的問題懸念、組織籌備的知識競賽、動手實踐活動等都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了,就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達到樂學的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課堂中的每個環節都能夠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充滿新鮮感、好奇心。特別是學習內容要生活化,還給學生真實、自然的課堂,讓學生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此外,我認為多媒體在使用時應注意:
整節課不能由始至終一直讓學生隨著教師所設計的多媒體的思路進行被動地學習,你可以設想一下,假如你是學生你會不會對一項學習內容四十分鐘一直感興趣呢?即便是感興趣的東西,時間長了學生也會感到枯燥和厭倦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多媒體與其他教學手段的合理使用,靈活搭配使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就像新課程改革提倡的那樣,不要讓教改流于形式,要注重實效性。多媒體的使用也應如此,不要讓學生一節課像看電影一樣看得挺熱鬧,但回到課本回到知識考核上卻什么都沒弄明白。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激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能力上來。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內容充實、不空洞。
利用多媒體這種現代化教學手段能活躍課堂氣氛,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運用不好就會出現喧賓奪主的現象,無論教學如何改革,教師永遠是課堂教學的引領者,學生永遠都是學習的主體。多媒體永遠不要取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
記得一位名人曾說過:“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幫助他發現自己。”“發現自己”我個人理解就是發現自己的存在價值和相信自己一定行的自信心。由此可見,尊重一個人并且給他自信心,奇跡就有可能出現。對于學生也是如此,教師首先應該尊重他們,鼓勵他們,給他們自信,他們就會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以最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當中。新課程改革提倡“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平等地對待所有學生,不歧視學困生,給他們鼓勵、溫暖、關懷,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知識并感受愛的地方,學生在課堂中不僅僅要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接收到來自教師給予的愛的信號,學生接收到強烈的愛的信號后,自信心、學習動力會大大地增強,“溫暖”使學生心里對老師畏懼的堅冰逐漸融化,學生不會再對教師存在戒備心理,與教師的關系就像是朋友關系,不會有隔閡,以前緊張、壓抑的情緒在老師的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肯定的動作中漸漸地消除不見。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不斷地提高。
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作為思想品德這門學科的教師,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利用科學的教學輔助設備,還學生一個全新的、充滿活力的思想品德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