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超
(廣東省羅定市分界中學,廣東 云浮)
從現代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學”的實質意義應該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才能幫助他們走上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也針對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屬性提出:“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教師在強化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縱觀當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我們可以看到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禁錮,教師把學習建構在學生被動性、依賴性、客體性上,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正在逐步被銷蝕,“歷史枯燥”“歷史難學”的論調在學生群體中此起彼伏。這種傳統式的教學模式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導致學生對教師和課堂過分依賴,學生能力的充分發揮已經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其對中學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能力要求,學生只有學會了如何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夠適應素質教育改革潮流,才能從容地面對新知識構成。對此,初中歷史教師應對新課改教育理念進行一次全面深刻的認識,在致力于基礎知識扎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應貫穿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于這種能力的培養,并不是說靠學生背誦史實就可以養成的,其靠的是實踐與感悟。下面,以《鴉片戰爭的烽煙》一課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過程本身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疑,有問題,才能引發學生內在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應重視問題情景的創設,通過問題誘導,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讓學生去體驗、感受真實的歷史,從歷史主人翁的角色出發,站在歷史的“原點”看待歷史,結合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所處的階級,對歷史作出客觀評價,從而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發展思維能力。
在學習《鴉片戰爭的烽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新課導入環節緊扣主題,提出下列問題:(1)英國為什么要發起這場戰爭?(2)它的真實意圖是什么?(3)為什么看似小小的英國會擊敗龐大的中國?(4)戰爭的失利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誘導,引導學生審視當時中英之間國土、人口、戰時兵力投入的材料,對比戰爭結果,產生疑問。接著,就可以讓學生帶著疑問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和評價,這樣便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較好。
在實施歷史教學活動時,開展合作學習,不僅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還能夠讓學生在合作探究學習中促進思維能力的形成。在學習《鴉片戰爭的烽煙》一課時,如果僅靠教師的“三寸不爛之舌”來對鴉片戰爭進行解讀,無論教師講得多聲情并茂,學生的理解也是難以深入的,尤其是分析“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針對這一重難點,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展開討論,研討影響。在學術研討結束后,教師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得出如下歸納總結:中國在經歷了鴉片戰爭后,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地位半殖民化,經濟結構上半封建化。通過深入的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思維能力是學生在學習歷史學科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能力之一。要想在教學中培養思維能力,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將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來分析、論證現實問題的能力。為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脫離傳統教材的束縛,把歷史教學與社會、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引入當下的時事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對時事話題進行分析。如此一來,學生才能夠實現知識的活學活用,所得到的才不是一成不變的歷史史實,而是運用所學展開分析的思維能力。如在講授《鴉片戰爭的烽煙》時,就可以結合國際形勢來引導學生分析當前的中英關系。這樣將歷史教學與時事熱點結合起來,更能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實現思維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已是必然。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應結合新課改的課程標準,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探索有效的方法途徑,活躍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1]鄧曉峰.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解力的對策初探[J].新課程(上),2011(6):80-81.
[2]李恒蔚.談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中),201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