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建華
(山東省寧陽縣第二十四中學,山東 泰安)
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提升和社會快速發展,教育環境和以往相比發生較大改變,要求學生重視實踐能力。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數學知識和解題能力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從而真正實現全面發展。
初中數學知識點較為抽象,因而要鍛煉學生發散性思維并非簡單事情。特別當前很多學生都十分抗拒枯燥乏味的公式,此時如果教師不運用科學教學方式則會加劇學生厭煩心理,甚至部分學生會產生放棄學習數學的念頭。對此,教師可以從生活角度拉近學生和所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因為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隱藏的數學知識,將數學教材案例滲透到生活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調動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數學教師常在教學中舉以下案例,即“大家在生活中都會運用手機和其他人取得聯系,為了幫助用戶節省花費,很多通訊公司都向客戶推薦以下幾種套餐,大家可以對比分析以下哪種套餐更為合適?”其中A套餐月租0元,每分鐘通話費用為0.7元,B套餐為月租20元,每分鐘通話費用為0.3元。如果一個月通話時間維持在200分鐘之內,對于上述兩種套餐選擇哪種更為合適?這種教學方式能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當中,從而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
教學實踐證明,傳統一言堂教學已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和學生需求,進而就無法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如果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就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再加上我國信息技術因經濟水平的提升而得以高速發展,很多學科開始廣泛應用動畫、視頻、圖文等多媒體技術,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以“圖形的旋轉”一課為例,由于學生想象空間十分有限,因而對中心對稱和軸對稱等旋轉方式無法充分理解,正是因為這一弊端而影響對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對此,數學教師就可借助視頻和圖片方式較好地展現多樣化旋轉。即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如大風車和風扇等和學生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圖形,為加深學生印象還可運用視頻展現其動態轉動視頻,讓學生想象風扇和大風車兩種物件旋轉的共同點。而學生了解具體實物后就能理解旋轉含義,教師再順勢引入圖形旋轉等深層次教學,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從上述教學方式得知,運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能讓學生得到更多想象空間,降低所學知識難度,達到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目的。相關教育學者曾明確指出:發散性思維需要和豐富的想象相結合。在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時應鼓勵學生積極創新,促使學生棄舊圖新,形成良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新課程標準理念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應注重實現三維目標,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已具備知識情況和生活經驗設計問題,由此保證教學目標順利實現,一定程度也能起到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作用。例如,在例題設計方面可強調開放化,提高學生思維品質,促使其養成良好發散性思維習慣。以“分式與分式方程”一課為例,就可提出以下問題:某城市到另一個城市鐵路長約168千米,列車每小時行車速度比原先速度增加近40千米,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要求,一定程度也縮短到站時間1.5小時,求列車原先、現在速度。設列車原先速度為每小時x千米,根據題目含義則可以直接列出168/x-168/(x+40)=1.5。同時如果設提速后的列車速度為每小時x千米,根據題目含義可列出168/(x-40)-168/x=1.5.教師要求學生根據上述應用題條件編一道相似的不需要求解的應用題,需要滿足以下條件:(1)改變原先題目實際背景和相關數據。(2)不改變分式方程形式。從上述題目得知,先對已知分式方程形式進行觀察,左邊是兩個分式的差,分式分母是未知數一次式,分子為相同常數,分母差為常數。而右邊的等式為常數,由此一來就可設x為未知數,可以列方程式為:a/x-a/(x+b)=c。教師對于上述題目探究應科學指導學生深入其本質并將課堂上得出的結論留到課后討論,這種方式可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目的。改變例題有多種方法,可以條件與結論互換或隱藏結論等,最終目的在于使原先封閉題型更加生動化,便于學生發揮主體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初中數學應緊跟時代發展趨勢,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積極鼓勵學生創新思維,由此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目的。數學本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思維更是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必要途徑,引導學生從理性角度認識數學知識規律,并善于將新舊知識相結合,真正發揮數學教育價值,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1]丁宏玉.關于初中數學發散性思維能力培養策略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8):91.
[2]張俊忠,肖宏治.初中數學發散性思維培養策略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9):163-165.
[3]趙秀花.淺議初中數學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讀寫算(教師版),2017(3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