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珺
(江蘇省南京市第九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課堂導入是指教學開始之時,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其學生進入新的學習狀態的教學組織行為,是教師和學生在該過程中教與學的所有活動的通稱。王寶大(2001)等編者曾經提出: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啟導環節、領起環節,它有導入新課、新舊銜接、啟發學生、激發興趣等功能。現實導入環節多流于形式,筆者以兩節同課異構的初中英語課為實例,探討導入語言的使用、導入內容的設計、導入時機的選擇。
本課為借班上課,授課對象是兩個平均成績不相上下的初一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課型為七下第五單元閱讀“The ghost in the park”第一課時。
設計精巧的導入環節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影響導入環節是否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諸多因素中,語言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點。
教師A:
Today,we will learn about Unit 5 the Reading part.Look at the title:The ghost in the park.So let’s first do a free talk:
(1)Are you afraid of ghost?
(2)Are there ghosts in the real world?
Yes,you all did a good job!Before we go to the ghost story,let’s first look at some new words through pictures.
教師B:
Millie and Amy told their friends that they saw a ghost in the park.My grandparents often told stories about ghost when I was a child.They are so horrible!And what will a ghost look like in your mind?What did the ghost the girls saw look like? To answer the question,let’s read the story first!
兩位老師用了問題導入,詢問學生對于鬼的概念及感受。但教師B課堂反應更為自然、熱烈。教師A所提問題采用了PPT羅列、逐條閱讀的方式,無描述性語言,不利于學生進入情境、引起情感共鳴。教師B將問題融入到一個統一、協調的語篇中,自然地提出來,讓學生覺得是在與老師交談而非僅僅回答問題。生動、符合學生情感需要的語言更利于發揮導入在教學中的作用。
課堂活動應當使課堂內容和活動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相聯系,在交談中將其引領到課堂所教授的內容當中去。因而導入的內容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熟悉的知識、話題入手。
教師A分別用了8幅相互毫無關聯的圖片來導入了8個生詞或詞組。例如:
They are speaking in whispers.
In the bushes
The teacher’s question is difficult.No one in the class can reply.
教師B則用馬航飛機事件導入生詞,配圖說明:
The plane leaves the airport at 0:41 a.m.,and it starts the trip as usual.
Suddenly,the plane disappears.We are all surprised and can’t believe it is true.
People wonder what is wrong with the plane.But no one can reply.
Some people say that ghosts in Bermuda Triangle take all the passing planes and ships away.Do you think MH370 is like the missing planes in Bermuda Triangle?
教師A所選圖片和文字可以讓學生猜到生詞含義,但是8張圖片孤立且與新授內容無關,導入與課本之間過渡生硬,語境不斷轉換導致學生反應不過來。教師B選擇了一個核心話題,語境整體感強,通過百慕大三角的鬼神傳說將生詞導入成功與課本故事相互連接,連貫統一。將學生的生活知識同課本內容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導入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的一環,可以將其放在一堂課的開始,有時也可以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胡淑珍,1996)。也就是說,課堂導入是為新知識的教授服務的,位于所要導入的新知識之前,而非固定在一堂課的開始,必要時教師應當根據課堂內容的需要而選擇合適的導入時機。
教師A在課堂一開頭就用8幅互不關聯的圖完成了生詞的導入。關于新詞組“in the bushes”,教師給了一幅圖片,通過直觀的方式教授學生其含義。
教師B未導入該詞組,而是在速讀之后將其放在了練習“True or False”中,與學生了解的“tree”對比,同時配圖再次解釋該詞組:
The whisper came from a big tree.(False)
Correct:from a big tree → in the bushes
教師A將所有生詞、詞組在一開始就全部推塞給學生,學生需要在短時間內接收大量的新知識,應接不暇,新舊知識的銜接時間拉得過長,其效果受到了影響。教師B采用了開頭導入和過程中導入相結合的方式,以讓學生在一開始的導入中掃除部分閱讀上的障礙,同時在練習過程中邊做邊學習新知識。
合理的導入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起積極性、主動性,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教師應該真正從學生和課堂的需求出發,導入語言應當生動、豐富,導入情境的設計應當與學生的實際、新知識相結合,導入時機的選擇應當恰當,從而使導入起到促學作用。
[1]胡淑珍.教學技能[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王寶大.導入技能和結束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