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大“發動機”,筆者調查發現,與重大社會責任相比,“發動機”動力顯得有些單薄,運轉中亦存在不少困難。困難主要表現在“四孤”上:
創新是“孤軍奮戰”。目前,農信社是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絕對主力軍,創新貸款超過半壁江山,而其它銀行由于信貸權限上收等因素,參與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積極性和力度相對較弱,額度只是農信社的一個零頭。
風險是“孤注一擲”。風險分散機制急待完善。農業保險供給不足,風險補償體系不健全。地方財政相應的風險補償投入不足,涉農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風險絕大部分由金融機構承擔,信貸資金的趨利性與農業投入低回報之間的現實矛盾難以得到有效解決。還有部分抵押品存在流轉、處置風險問題。
信用環境是“孤家寡人”。信用環境亟待改善,經過多年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很多貸款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農村信用環境有所改觀。但整體上來看,農民金融知識較為匱乏,部分人的信用意識還比較淡薄,逃廢金融債權現象時有發生。
配套政策是“孤掌難鳴”。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配套政策往往涉及財政、稅務、工商、農林等部門,在創新工作開展初期,由于運作成本高、風險大,財政補貼、稅費減免、涉農貸款風險補償等配套政策不到位,加上相關抵押、評估、變現手續復雜,費用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農村金融創新手腳。
破除“四孤”障礙,需要“四一”戰法。
金融創新“一面旗”。農村有農村的特點,城市有城市的“脾氣”,不要一味把城市那一套“克隆”到農村,推出一些農民“開胃菜”。如農村信用社推出林權抵押貸款、訂單農業貸款、農屋抵押貸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信貸+保險”模式等都是不錯的“菜單”。農信社擔當農村金融創新主力,其它金融部門也要迎頭趕上,共同開創農村金融服務的新局面。
風險分擔“一盤棋”。一是推動金融機構創新貸款聯保模式,拓寬不動產抵押、動產及權利質押擔保方式,健全貸款擔保財產的評估、管理、處置制度。二是加強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合作,推動商業性保險公司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引導金融機構將涉農保險投保情況作為授信要素,鼓勵借款人對貸款抵押物進行投保。三是加強財稅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建立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專門用于補償涉農金融機構由于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原因形成的信貸損失。
信用建設“一條心”。政府及司法部門要加強政策引導,大力支持涉農金融機構依法清收和保全資產,打擊逃廢金融債權行為。央行應依托農村信用社加快為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企業等農村經濟主體建立信用檔案,建立健全適合農村經濟主體特點的信用評價體系。
配套政策“一條龍”。一是政府部門應積極培育社會化、競爭化的中介機構,降低確權、登記、過戶等中介服務成本。二是央行作為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牽頭部門,要建立快速有效的創新產品專項統計制度,及時掌握創新工作動態。三是建立區域性權利擔保品評估機構、交易與收儲中心,為擔保品評估、流轉提供專業性服務。四是各涉農金融機構上級部門應制定更加靈活的信貸管理、責任考核措施,給基層適度“放權”。
(文/朱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