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潔
摘 要:陜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歷史發展長河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地域文化,陜西地域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展開,陜西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走出去”正當其時。陜西要抓住“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堅定文化自信,讓本土文化“走出去”,增強其對外影響力,為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推波助瀾。
關鍵詞:一帶一路;陜西地域文化;對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12-0051-04
一、陜西地域文化概述
陜西地處西北內陸腹地,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與山西、湖北、四川、甘肅等多省接壤,是我國內接省區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域之便。中國歷史上曾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陜西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國內有學者常說:“沒到過陜西,就不會弄懂中國文化”。
陜西蘊藏著豐富多彩、極具地方特色的的文化資源,像陜西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旅游文化、建筑文化、方言文化等等。先以具有代表性的陜西歷史文化文化為例,陜西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大約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陜西境內從事農業生產、飼養家畜、打獵捕撈、采摘果實,是中國農業生產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華夏始祖黃帝、炎帝在陜西北部黃土高原一帶,開創了中華文明。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最負盛名的西周、秦、西漢、唐等王朝,均建都于此。陜西長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的歷史文明。在深厚的歷史文化影響下,陜西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具有代表性的秦腔、眉戶、陜北剪紙、唐三彩陶、戶縣農民畫、鳳翔木板年畫、鳳翔彩繪泥塑、面花等都是陜西日積月累的歷史文化結晶,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再談獨具特色的陜西美食文化,豐富的物產加之精湛的烹飪技術,陜西美食在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廣泛吸納了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味特色,創造出了燦爛的飲食文化。陜西牛羊肉泡饃、陜西涼皮、臘汁肉夾饃、岐山臊子面、biangbiang面等陜西名肴均蘊含風趣動人的傳說故事,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中華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產物扎根于陜西地區的文化傳統,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及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二、“一帶一路”下陜西地域文化對外傳播的機遇
(一)政策支持為陜西地域文化對外傳播奠定基石
“一帶一路”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統籌國內外形勢變化提出的重大、長遠戰略,是新時期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最新戰略部署,是深化相互之間的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對外開放戰略[1]。為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明互鑒與民心相通,切實推動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創新發展,文化部印發了《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并提出重點任務:“一、要健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機制。二、完善‘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臺。三、打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品牌。四、推動‘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五、促進‘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合作。”[2]在文化發展方面提供了組織、政策、資金、人才、評估落實等多項保障措施,旨在全方位提升我國文化領域開放水平。2018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印發了省“一帶一路”建設2018年行動計劃,在計劃中提到要著力構建國際文化旅游中心,擴大人文交流合作,加強文化產業發展,深化國際旅游合作,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陜西西安也發布了建設“絲路文化高地”行動計劃,戰略定位是將西安建設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重要標識地、國際參與“一帶一路”文藝創作的內容生產高地、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引領區、“一帶一路”文明交流互鑒高地、西部領先的公共文化服務高地、最能體現東方神韻的國際化大都市。這一系列政策支持為陜西地域文化的發展繁榮創造了諸多有利條件,為陜西地域文化對外交流與傳播奠定了基石。
(二)區位優勢為陜西地域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良好的環境
陜西地處中國版圖的中心位置,對內連接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地區,對外聯通中亞地區,具有“向西開放、向東集散、輻射全國”的區位優勢[3]。陜西的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一帶一路”核心區,是全國地理幾何中心和內陸交通中心,是國家在內陸和亞歐大陸橋上唯一定位的國際化大都市,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中心、對外窗口,在歐亞合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陜西致力于建設成為“五大中心”即: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國際產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國際文化旅游中心、絲綢之路金融中心。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促使陜西的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更有利于陜西地域文化與其它國家、地區文化交流互鑒,為陜西地域文化“走出去”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多領域交流合作為陜西地域文化對外傳播提供平臺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五年來,陜西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深化了經貿、科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在經貿方面,中俄、中哈、中韓等一批特色國際合作產業園區加快建設,陜煤、延長、法士特等一批優勢企業加速布局全球產業鏈,陜西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間的經貿交往不斷深化。在科技方面,在裝備制造、能源環境、生物醫藥、社會發展、現代農業等領域加快建設和布局了一批高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擴大科技對外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關系。在教育方面,積極舉辦“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會,與各個國家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成立了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等有關聯盟,和教育研究機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開展教育合作不斷拓展。多個高水平、高層次中外辦學合作項目不斷落戶陜西,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數量不斷增多。在文化交流方面,西安相繼舉行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博覽會、文化遺產保護交流合作論壇等一系文化藝術活動,受到了世界的矚目。多領域的交流合作使陜西地域文化“走出去”的平臺更加廣闊,為世界了解陜西搭建起了堅實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