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芳

摘 要:在新課程下,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方式已經凸顯出嚴重的弊端,教學水平不高、教學質量低下、學生主體性地位不明顯。為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教師應該積極構建高效課堂,多措并舉,全面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整體水平與質量。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一、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當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非常明顯的問題。首先,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缺乏活力,教學內容相對比較呆板。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一般都會按照事先確定的教學規劃來進行教學,這本身影響了教學的靈活性和適用性,難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節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其次,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過分重視知識傳授,輕視和忽略思想引導。作為高中歷史教學的引導者,教師并沒有正視歷史教學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內容的灌輸,這就使學生在高中歷史學習實踐中沒有同步進行思想升華,也無法做到對歷史有所感悟。最后,教學方式相對比較單一,探索式教學方法應用不足。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沒有結合時代的變化和學生的需求來創新運用教學方法,而是更多地運用僵化統一的教學組織模式和簡單的教學方法來開展歷史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興趣不高,學生的諸多能力也得不到體現。特別是部分教師并沒有運用探索性教學方式,學生缺乏相應的參與性和實踐性。
二、新課程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歷史教師應該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方式,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有效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水平。
1.突出學生主體性地位,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方面,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方案的制訂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充分結合學生的學情狀態,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有效提升教學工作的精準性。例如,教師在講解中國古代經濟史時,若直接采用灌輸性的教學方式,會影響和制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這部分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脫節,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感。因此,為有效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引導學生多收看一些古裝劇,并認真總結這些古裝劇中呈現出來的經濟形態,全面對比古裝劇與古代經濟史之間的區別。這樣一種趣味性的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切實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另一方面,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引導者,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促使他們在歷史學習中積極開動腦筋,積極發散思維,全面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2.運用情景教學法,營造良好的歷史學習氛圍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為有效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全面優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水平,教師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運用情景教學法有效營造寬松、和諧的歷史學習氛圍。有研究機構曾對1000名高二學生進行調查,以判斷他們對“情景式歷史課堂”的態度,結果發現支持這一教學方法的學生比例高達89%,不支持這一教學方法的學生比例只有3%,其余學生則抱有“無所謂”的態度(見下圖)。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為提升教學水平,優化教學質量,教師應積極運用情景教學法,有效營造良好寬松的歷史學習氛圍。高中歷史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很多內容具有歷史感,與學生現階段的生活實踐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為幫助學生快速理解高中歷史知識,引導學生全面分析高中歷史知識點,教師應積極營造符合學生需求、迎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景,綜合提升高中歷史的整體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在講解《新文化運動》一課時,對生活在現代化社會的學生而言,他們很難理解新文化運動時期封建社會的專制和黑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將這一歷史課程與《家》這一篇文章的情節聯系起來,通過覺新結婚、瑞玨之死、覺民離家出走等幾個故事來科學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新文化運動的目的及社會現狀。與此同時,通過情景教學法的運用,將學生熟悉的或者感興趣的內容融入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優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3.實施問題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和創新科學的教學模式,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基于此,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積極運用問題教學法,巧妙設置趣味性或探究性的問題,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不斷優化學生的探究能力。一方面,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巧妙設問,結合學生的理解與認知,結合學生的需求與學情,結合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重難點,有效提升問題設置的精準性。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在于問題的質量。若問題設置的比較簡單,則難以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若問題設置的比較難,則容易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該認真分析學生的訴求,合理巧妙地設置歷史問題。比如,在講解“大躍進”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從它淺層次的原因來進行設問,引導學生全面分析它的特點、危害、教訓等,再逐步認知它深層次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
4.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實現歷史跨學科教學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為提升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水平,教師還應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高中歷史是一個復合型的課程,它涵蓋了比較全面的內容,由教材、教學設備、博物館、遺跡以及文物等資源和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所組成。為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整體質量,教師應該結合學校特色和學生特點,合理開發課程資源,實現歷史跨學科教學。一方面,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將歷史內容滲透到其他學科中,結合其他學科的內容或知識點來理解歷史內容,尤其是語文、地理等人文學科。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實踐,在社會實踐中挖掘歷史素材,在社會實踐中探索歷史新知。尤其是在多媒體環境下,學生完全可以利用互聯網和移動客戶端等來進行歷史知識的全面搜集和整理,以便豐富歷史知識體系,優化歷史思維能力。
在新課程標準下,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優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水平,需要教師積極創新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方式,有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培育學生科學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正確認知高中歷史課程。同時,運用情景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綜合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王僅.新課程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淺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4):159.
[2]段小霞.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7(1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