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靜宇
借助互聯網的發展,物流信息平臺風生水起,如火如荼。然而,隨后熱度減退,一批平臺企業相繼倒閉。今天,在理性的思考下,應該如何評價和看待這些變化呢?記者采訪了全國首批無車承運人試點企業之一,長途整車運力交易平臺企業“好多車”C E O楊葉龍。

在楊總看來,對于“平臺”來講,無車承運人的推進無疑是利好的事,似乎在定義的明確之下有了更為規范的市場操作空間。
雖然目前稅務上的問題還沒能全部得以解決,但是2017年9月1日發布的允許無車承運人使用符合運作需要的油票額度進行抵扣的政策,對于平臺的積極性起著非常大的鼓舞作用,加上馬上要實行的全國E T C電子增值稅發票,以及2018年有望解決的單車開票,會讓無車承運人真正能搭建起完善的稅制模式。
這些都讓“平臺”在熱血沸騰的同時對2018年充滿了期許。
“無車承運人的落地是全行業關注的重點,涉及到試點企業完善稅制的建立,也會影響到全行業有實無名的無車承運人模式企業的調整,這方面的政策應該會在2018年有更多配套細節出現,非常值得期待和關注?!睏羁偟囊幌挻砹吮姸唷捌脚_”的心聲。
在資本冷卻平臺進入反思調整期的時間里,各“平臺”的發展軌跡以及著力點包括運力的組織以及誠信體系的建設等,各平臺的重心各有不同,既有某種模糊的相似之處,也有許多不同。
“平臺”這些發力點的不同對于整個貨運領域來講意味著什么?
對此,楊總總結說:2014年“平臺”聚焦的是用戶量,2015年聚焦的是運單數,2016年聚焦的是交易流水。到了2017年無法用單點來說明,可以說,2017年是“平臺”綜合發力的一年,雖然其中不乏有只做單點的“平臺”。
楊總認為,“平臺和傳統運輸企業最大的區別有兩個,其一是系統化運營,其二是系統化整合運力,而運營也是為組織服務。所以核心都落在運力的組織上,這是當前只要涉足公路運輸平臺都在沉淀的能力。但是這個能力又不是單點存在的,需要有可用運力的資源池和貨源作為支撐,另外還要有運營能力、服務能力、金融能力等支撐才能完成,而誠信體系是這些支撐的基礎。”
從行業的發展看,“平臺”凝聚著內功的修煉,這對于整個貨運領域是一件利好之事,其一能有更加成熟匹配的系統輸出到整個行業中來,其二能使群體迭代認知并形成模型,其三可以為行業培養適合未來的新型人才。
隨著各類“互聯網+物流”平臺的成熟,“平臺”迎來了非常好的機會窗口,自身能夠快速健康地成長,行業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一切向好的同時,是否說明“平臺”駛入了快車道?對此,楊總說:“至于是否駛入了快車道,要取決于各家平臺的自身發展?!痹谒磥恚涍^這些年的認知迭代和創業者前赴后繼的探索,“平臺”企業已經從早期的談模式轉向了做業績、打磨運營能力、沉淀系統、修煉團隊中來,越來越專注,也越來越務實。平臺的專注力不管是單兵作戰的打法還是合并重組聯合作戰的方法,“專注”是必須要堅持的,就當前市場環境來講,更需要專注。
楊總非常看好“平臺”的發展,在他看來“平臺”將有能力大力助推物流行業的迭代進程。
目前,各家平臺在用戶數據、車輛數據、物流數據和位置、軌跡數據均有著密集的沉淀。即使有不俗的業績,在楊總看來這些都不足以能形成行業內的數字引擎。
沒有平臺前,行業更多是憑借經驗沉淀,更多的東西都是在從業人員的大腦里,所以越早入行的企業經驗越豐富,活得越好。有了平臺以后,行業更多是數據沉淀,但還沒完成經驗數據化,只是完成了數據線上化。
“未來還需要各平臺以及信息化做得好的傳統企業大量數據沉淀,逐漸形成行業默認的標準,之后才可能成就數字引擎。到那時,信用體系就有基礎了,效率一定會更高?!痹跅羁偪磥?,未來物流一定是個數字化的高科技。

貨車幫和運滿滿合并的消息披露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感慨于曾有恩怨一朝被抹平的同時,更加關注兩家佼佼者化干戈為玉帛聯手之后產生的影響。
對此,楊總認為其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對資本的吸引,會讓更多的資本來關注平臺;二是對人才的吸引,可以影響到很多已經在行業的和即將加入這個行業的人更有意向聚集到物流的創新上來;三是對于認知的迭代,大融資構建大體量試錯速度更快,能幫助行業更加看明白一些現象背后的本質,成就也會更多、更大。
物流行業相較于其他行業,最大的區別就是短期內甚至很長時期內很難有一家獨大的局面,有大融資大體量的合并對行業內的企業和從業者更多是激勵。
資本一直是貨運領域比較活躍的一個重要要素,雖然在2017年略顯平靜一些,但是卻如一支無形的魔棒,有著無窮的影響力。
楊總說:“目前而言,資本的耐心還是有限的,更多還是聚焦在如何能用錢換規模的邏輯上,大量投資也都聚焦在能否換來快速數據規模的要素上,目前還看不到更多真正沉下心來耕耘物流的資本?!?/p>
在楊總看來,“物流行業的變革創新恰恰需要耐心,需要沉淀。”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