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 要:陽新仙島湖度假設計倡導回歸市民中心,重塑多樣化、人性化、自然生態良性循環的環境設計理念。仙島湖景觀彰顯了陽新的城鎮文脈,凸現了城鎮旅游特色。
關鍵詞:仙島湖;度假旅游;景觀設計
陽新仙島湖歷史悠久,人文璀璨。建縣始于西漢,迄今有2200多年歷史。地處鄂東南,與江西接壤,素有“荊楚門戶”之稱。民間文化異彩紛呈,極具楚風遺韻,陽新采茶戲、陽新布貼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授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仙島湖即王英水庫,位于黃石市陽新縣王英鎮,幕阜山北麓,距華中重鎮武漢140公里、廬山130公里,106、107國道擦肩而過,版圖面積276平方公里,1002個島鑲嵌在4.6萬畝的水面上,恰似銀河星座,不是仙境勝似仙境,享有“荊楚第一奇湖”之美譽。
仙島湖是省級生態旅游風景區、中央電視臺影視拍攝基地,國家4A級景區,與杭州千島湖、加拿大千島湖并稱“世界三大千島湖”。仙島湖飽經滄桑巨變。唐代駱賓王歸隱陵寢圣跡依存,明末嘉靖甲寅歲“飛來鐘”保存完好,“靈通仙島”石碑字跡分明。整個景觀設計的亮點是時空步道,擺手舞廣場,主題性雕塑,力求突出“相逢仙島湖”的設計理念,公園景觀設計倡導回歸市民中心,重塑多樣性,人性化,有社區感的城市生活氛圍,同時傳承、負載民族傳統文化和城市旅游文化內涵。
一、彰顯古鎮文脈,凸現旅游特色
公園景觀一般具有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因此,公園要重視景觀的社會屬性,將地域文化、歷史積淀移植到公園的景觀中,以體現當地的風土人情,凸現城市的個性,避免千園一面,似曾相識的感覺,即區別于其他的公園,以此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仙島湖公園景觀設計彰顯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凸現了仙島湖旅游新城的時代特色,公園景觀設計的亮點主要體現在時空步道,擺手舞廣場,主題雕塑等景觀。
時空步道由寬敞的路面結合本地青石及鵝卵石鋪設而成,這里最顯眼的便是那九根雄偉的石柱,石柱上清晰的刻著土家族人傳統的風俗及歷史變遷,圖騰柱題材豐富,帶有濃郁的歷史氣息,圖騰柱韻律十足的排列給人以興奮感,穩重而不壓抑,同時它給遠處雄奇的天門山增加了一些神秘感。步行道充滿節奏感和韻律感,周邊配以現代燈具,與道路上的九座土家族圖騰柱相互輝映,景觀中的柱、燈、光、道路、植物……。通過靜態景觀與動態景觀的有機融合,給人造成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圖騰柱旁設有供游人休息的石凳,以及鵝卵石鋪設的小徑,寬闊的時空步道通向不遠處的擺手舞廣場,主干步行道與石柱的組合顯得空間更加宏大,給市民一種大空間的感受。擺手舞廣場是整個公園人流聚集最多的地方。“擺手舞”是土家族特有的舞蹈,多在慶祝節日以及歡迎貴賓時來跳,一般幾十人至上百人不等,為多人圍成圓圈狀,跟著節奏有韻律的擺動雙手、挪動步伐,是人們快樂的象征與表現,而公園的擺手舞廣場正是為這一民俗舞蹈提供一個絕佳的場所,非常適合集會以及演出,擺手舞廣場直徑約50米,周邊用上升式看臺和廊架圍合,中心部位則設計成音樂噴泉。擺手舞廣場景觀設計充分體現了傳承,弘揚土家族傳統文化的設計理念。這一條大道,一個廣場,一尊雕塑,給市民留下個性鮮明、深刻的印象,使市民感到親切和自豪,使游客深深地感到文化的異同和城市的魅力,所以說,一個公園是否具有文化底蘊以及鮮明的個性是關系到一個城市是否能夠長久繁榮昌盛的關鍵,同時也是這個城市生命之所在。
二、貼近市民生活,追求綠色空間
貼近市民生活就是現代公園傳達了民主化、平民化、生活化的人文關懷,在仙島湖景觀設計中,不僅僅是追求視覺上的美感,更多地是景觀和具體功能服務設施的結合,往往通過景觀系統中細節的精心設計和安排,為身處其中的市民提供一個空間,即方便、舒適、可坐、可駐……,人在其中可陶冶性情,放飛心情,盡情體味生活的美好和愜意。景觀設計作為環境設施它具有面對公眾,為社會服務的職能,傳承、負載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內涵的功能,同時還具有使用功能,這就是在平凡隨意中盡顯對市民的關懷,這是景觀設計中最具生活特色的人性化服務,如公園景觀設計注重將公共服務設施系統統一規劃,在時光大道、擺手舞廣場,主題雕塑等景觀周圍提供人們方便的座椅、照明燈具、公共衛生間、園區指示牌、電話亭等服務設施,增強園中“人”與“景”的互動,使人們備感親切而喜愛有加,一種融融的暖意在人們心中流淌。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仙島湖市是個極富地方特色,飽含民族情感的“綠鎮”,作為典型的內地旅游城鎮,仙島湖公園景觀更多地向人們訴說這里的歷史文化和未來,它成為城市環境中的一個亮點。仙島湖公園景觀作為城市的窗口和標志,積極倡導了城市綠色生態化、人性化的現代城市環境;仙島湖公園景觀作為城市空間的“綠肺”,其景觀的規劃和設計體現了尊重人性、重視自然、再現自然和創造自然;仙島湖公園的景觀設計傳達出了優秀的人文旅游資源與自然旅游資源,整個景觀設計充分理用了地域優勢和民風民俗,從公園的景觀設計我們看到了仙島湖市自身的、特有的歷史積淀和城市內涵,從而賦予仙島湖公園景觀以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王樹忠,孔宇航.城市景觀[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