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愛才
摘 要:語文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好應用和理解語言文字,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與其他學科不同,語文教學中教學語言的運用程度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顯而易見的非常優秀的語文教師往往能夠應用專業規范富有藝術性的教學語言,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營造更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相反的另一些教師因為教學語言的應用不當,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致不高。所以教學語言藝術性的運用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從實際出發,結合新課改教學理念,從多方面探討如何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語言。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優化策略
語文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合理使用我國的語文文字,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教師能夠藝術性的使用教學語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語言的使用,實現規范化、優美化以及準確化教學用語,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一、把握語言的科學性
教育教學本身就是科學,語文教學要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傳情達意必須準確細膩,合乎科學。教師要掌握詞語的準確含義,包括詞語的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能正確、深刻地分析和傳授知識。小學語文課本中一篇文章題目為《落花生》,落花生是花生的另一種名稱,而有的教師沒有深入查閱理解,卻望文生義解釋為種花生,構成知識性錯誤。只有小學語文教學具備了科學性與規范性的特點,小學語文教學實施的實效性才能夠真正地得以發揮。
語文教學口語的科學性還體現在教學用語的簡約與精練上。莎士比亞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有一則寓言說:狐貍譏笑獅子一胎只生一子。獅子笑著回答:然而是獅子!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同樣不取決于話講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簡明扼要,是否句句擊在學生心坎上。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要點,突出精華,精要處不惜潑墨如水,次要處也能惜墨如金,做到立片言可以明百意,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詞,真正達到以少勝多、以簡駕繁的理想境界,使學生在同樣有限的課時里獲取更多的知識。
二、把握語言的生動性
生動性是指教學語言要形象、生動,充滿活力。如何讓小學生將語言文字所描繪的事物轉化為腦海中的生動形象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這其中,教師的教學語言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要形象生動,這既符合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也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語文教材中形象生動、耐人尋味的文學作品比比皆是,語文教師要善于用最生動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讓學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體會,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發展形象思維。
三、把握語言的啟發性
啟發性語言是指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語言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通過分析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教師做到對課堂教學的創新,帶動學生的感情,渲染課堂的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活動效率。第一,教師要提升自我語言修養。榜樣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好的教師在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上,他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優秀的語言修養不但幫助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也能夠為學生作出示范和引導。以教師的進步來帶動學生的成長,一舉兩得。還可以通過激勵學生,傳遞給他們一些具有啟發性的語言,發揮好教師語言的榜樣作用;第二,教師要注重講解語言的啟發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語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通過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教師的啟發性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著巨大的幫助。教師在講解中通過啟發性語言幫助學生整理強化思維成果,如課堂小結,在小結的語言中學生可以受到啟發。
四、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恰當的停頓
猶如書面語言中的標點符號一樣,教學語言要有恰當的停頓。停頓是教學語言藝術的一種要素。停頓對表達思想、突出重點、啟發思考、調節氣氛,引起注意都有良好的作用。停頓并不等于停止,而是思想感情地繼續和延伸。恰當地運用停頓可以更好地發揮教學語言的組織、區分、轉折、呼應、回味、想像的作用。有時還可以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特殊效果。在教學中,學生要接受一個觀點,認識一個事物,明白一個道理,從“入乎耳”到“著乎心”,得有一個咀嚼消化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素養,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并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恰當地在教學語言中運用停頓。
五、善用肢體語言
除上述有聲語言外,無聲的肢體語言運用得當,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課堂上老師要善用眼神交流。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課堂上難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此時如果老師高聲維持課堂紀律不僅效果不好,而且會傷及學生的自尊。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就可以用眼神掃視每個學生,嚴肅的眼神中流露出自然的威懾,學生自然會安靜下來。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的眼神始終充滿活力自信,學生也會受到感染,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比較積極,老師可以向其投去鼓勵的目光等。其次,肢體語言。用手勢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的氣氛,提高感染力,加強老師說話的力度。小學生年齡較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但他們卻很容易被周圍的氣氛感染,且模仿能力強,老師的一舉一動都將會影響到他們。而豐富的肢體語言會使課堂教學聲情并茂,這種講課方式會讓他們覺得課堂更加生動、有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接受知識。
小學語文課堂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一扇窗戶,語文教師要運用語言藝術與學生實現有效溝通,讓學生在課堂上既感受到語言的美妙,又能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所以,小學老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讓生動優美的教學語言貫穿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俊麗.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語言需要“語文味”[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3):39-40.
[2]萬少敏.對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索[J].赤子旬刊,2017(4).
[3]劉寶英.淺析小學語文教學語言運用的有效性措施[J].小作家選刊,2017(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