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 要:學校歸屬感是學生作為學校中的一份子,在學校中能夠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認同和支持的自我感受。對于高中階段的外出務工者子女來說,學校作為其生活學習的主要環境,師生交往和同學交往成為其人際交往的關鍵環節,能夠在學校中被認可,找到自己在學校、班級中的主體地位,這樣可以幫助其更好地適應高中生活,建立樂觀積極健康的心態,有利于其人生發展。
關鍵詞:學校歸屬感;外出務工;培養對策
外出務工者子女居多,他們家住農村地區,由于距離較遠通常選擇住校或者在外租住房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比較自卑,學習主動性不足,不能積極融入班級,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較差,本研究將本學期期中考試成績的排名占年級人數百分比作為學生學業成績的衡量指標。
一、學校歸屬感與學業成績排名之間的關系。通過研究發現,學生學校歸屬感和學業成績排名均受到父母外出務工情況的一個或幾個因素的顯著影響,所以,為考察學校歸屬感、學業成績排名和父母外出務工情況之間的關系,學校歸屬感和學業成績排名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結果如下:
**. 在 .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由上表可知,歸屬感、學校歸屬感總分均與排名百分比呈現極其顯著負相關,但與抵制感不存在顯著相關。R學業成績排名百分比*歸屬感=-0.175,P=0.003,小于0.01;R學業成績排名百分比*學校歸屬感總分=-0.165,P=0.006,小于0.01。因此可以推測,學生的學校歸屬感越強,學業成績排名越靠前,學業成績越好,學校歸屬感越弱,學業成績越落后,反之,學生的學業成績越好,其學校歸屬感越強,學業成績越差,學校歸屬感越弱。
二、影響外出務工者子女學校歸屬感的因素
(一)戶籍差異。本次回收有效問卷農業戶籍214人,外出務工者子女139人,其中農村戶籍的129人,農村戶籍的外出務工者子女占92.81%。農業戶口的學生較非農業戶口的學生學校歸屬感弱,戶籍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家庭的收入差距,也反映了孩子的教育環境。
(二)父母監護的缺位。子女在進入高中之后,孩子自理能力增強,父母選擇外出務工。父母的外出務工,對孩子歸屬和愛的需求難以滿足,而新環境中生活的困境得不到有效解決,因此,這類學生不能積極地融入班級,參加學校的活動的積極性差,對于學校環境和校園文化不愿主動接觸,學校歸屬感降低。
(三)自我同一性混亂。正如埃里克森所說“已建立起來的一些同一性變得衰敗,而新的一些同—性仍然易于受到損壞時,某些特殊危機就迫使人們進行圣戰,使用員殘酷的方法,去對他們還不穩定的意識形態基礎提出質問或對構成威脅的那些人進行反抗。”[1]外出務工者子女的自我同一性問題表現在對新環境的抵制,部分迷失自我的學生違規違紀問題時有發生,對學校約束和班級管理表現出明顯的抵制感,而之前研究已經證明抵制感越高則學校歸屬感越低。
(四)師生互動缺乏。學校和班級在實際的管理中“大多數班主任并沒有針對留守兒童采取特殊的手段或措施,無論從學習上、生活上還是情感上,都是與其他同學同等對待。”[2]這會使得已經習慣了初中老師的細致關懷、重點關照的外出務工者子女心中被漠視、不被關注的不適感加劇,如此形成消極的首因效應,使得他們拿初中階段學習環境和現有環境進行比較,巨大的反差,越發使得他們認同初中階段的母校,抵制現在的學校。
三、學校歸屬感培養對策。外出務工者子女的學校歸屬感培養,主體還是學校,因為學校是高中階段外出務工者子女生活的主要場地,是與他人交互性活動發生最為密集的地方,因此,學校要創造條件,提升外出務工者子女的學校歸屬感。
第一,打造多元評價體系。在評價時引入“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將每一次的進步都放大擴展,適時恰當的表揚,激發他們自身的探索熱情,使得外出務工者子女能夠在學校中找到一款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而且在活動中還擴大了自己的交際面和趣緣群體,極大地增強了外出務工者子女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第二,加強學校德育建設。班建武指出“德育的本質目的在于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對個體健全人格的培養,對全面發展的人的造就。”[3]建立小組合作制度和導師幫扶制度,有效地幫助外出務工者子女樹立積極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在學校、班級和其他組織中的價值,對學校的認同增加,對同伴和老師的認可度提升;第三,建立外出務工子女留守檔案。能夠感受到自己在班級中的主人翁地位,體會到學校對本人的尊重和關心,感受到家庭與學校和班級之間的和諧關系。這樣一來學校為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出努力,學生能夠切實的體會到在學校活動和班級活動中參與的重要性,學校歸屬感進一步提升;第四,將外出務工者子女培養作為班主任選拔和培訓重要內容。在班主任的選擇上,要選擇有愛心、細心的教師,研究表明重點班較普通班學校歸屬感強,重點班管理制度規范化,班主任及任課教師除了專業技術知識好之外,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解決問題不僅包含了學習問題,而且涉及生活問題。
本研究在家庭關懷缺位的背景下,試圖通過學校歸屬感的建立和提升讓外出務工者子女的情感尋找到歸屬和落腳點,為學習生活找到方向和歸宿。
參考文獻:
[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孫名之譯.《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2]葉敬忠,[美]詹姆斯·莫瑞主編.《關注留守兒童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班建武.《學校德育問題診斷的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