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華
80年代初期,英國兩所舉世聞名的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由師生們發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爭論的問題是:“英語文學”教學大綱應包括什么內容?它的連鎖反應便是對文學價值、評價標準、文學經典確立的討論。激進的批評家發出了“重新解讀偉大的傳統”的吁請;而大學教授則認為:“傳授和保護英國文學的經典是我們的職責”。這一看似學院內部的爭論,卻被嚴肅傳媒認為“一半是政治性的,一半是學術性”。
類似的討論在西方其他國家也同樣存在過。而事實上,經典的確立與顛覆從來也沒有終止過。文學史,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就是經典的確立與顛覆的歷史,經典的每次危機過程也就是經典的重新確立的過程。就其本身來說,經典是人確立的,就不能不有人的局限性。其次,經典需有一個經典化過程,也就是歷史化過程。當代文學史不要說已經出版了近一百部,僅就近年出版的有影響的文學史著作,對經典的判斷和敘述就非常不同。因此,這些在切近距離被寫進文學史的“經典”,可被看作是“文學史經典”?!拔膶W史經典”與“文學經典”的差別,就在于,后者是經典化、歷史化了的“經典”;前者是尚未經歷這一歷史化和經典化的“經典”,它只具有文學史意義,而不具有文學經典意義。
這個看法,是針對我們以往對經典的理解提出的。或者說,我們曾經歷過的那種對經典理解的語境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這一改變,不僅與當下文學生產的方式相關,同時更與文學在社會生活的處境與地位相關。對中國而言,20世紀既是現代小說發生的世紀,也是現代小說成熟和終結的世紀。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上個世紀末乃至這個世紀初,中國現代小說的藝術水準已經超過了此前的任何時期。但恰恰在這成熟的時期,現代小說開始衰落了。原因很簡單,就像先秦散文取代了騷體,漢賦取代了先秦散文,唐詩取代了漢賦,宋詞取代了唐詩等一樣。古代文學專家普遍認為,宋詩比唐詩更成熟也更深沉,但詩必言唐的觀念根深蒂固,宋詩再成熟,影響也遠沒有唐詩深遠?,F代小說的成熟與衰落,就與宋詩相似到了這樣的程度。當今世界,不是沒有了文學經典,而是關心“文學經典”的人口已經分流于各種大眾文化消費形式。日常生活在商業霸權的宰制下也為人們提供了多種文化消費的可能。我要表達的是,“偉大的小說”或“經典文學”已經成為過去。歷史是只可想象而難以經驗的。人類肯定還會寫出偉大的小說,但這個“偉大的小說”只能存在于文學史,比如那些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但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后經典”時代的小說,是否還會像18世紀的法國文學、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20世紀的美國文學那樣深入人心,可能需要討論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