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王羲文
“幾年前來者不拒的鋼鐵胃,如今已經招架不住七葷八素的刺激”、“年齡大了才發現,茶竟然很好喝,粥也挺舒服”……前段時間,在網絡上流傳的《第一批90后的胃已經垮了》的文章引起了不少90后的共鳴。年紀輕輕的90后,為啥胃就不行了?我們又該拿什么拯救你——脆弱的腸胃?
【90后的胃經歷了什么?】
八個壞習慣,胃病“盯上”年輕的你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徐秀英說,在她的門診病人中,慢性胃炎和胃潰瘍等病相當常見,以往的資料顯示,發病者主要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來,胃病的發病年齡已趨向年輕化。
據統計,13億中國人中有1.2億腸胃病患者,且患者低齡化趨勢明顯。比較30年前的數據,19-35歲的年輕人胃癌發病率高了一倍。35歲以下年輕人患胃癌的比例占病患總數的6%-11%。為啥胃病盯上了年紀輕輕的90后?讓我們先看看幾個病例回放:
【回放一】為了保持苗條的身材,25歲的李小姐每天早上不吃飯,中午以水果當午餐,大量的工作壓在案頭,精神時常高度緊張,幾個月后,她的口里常常莫名其妙地冒出很多酸水,而且不時感到胃疼、胃脹……
【回放二】 小于在沒進入大學之前,胃口一直不錯。可是從大學一年開始,她的胃就經常疼,而且總愛泛酸。后來改變了一些壞習慣癥狀才慢慢消失,她總結起來:“一個是因為飲食不規律,有的時候會不想吃飯就干脆不吃了,或者時間來不及就隨便吃點。另一個就是大一期末常常喝咖啡提神,壞了胃,后來一喝胃就疼。”
【回放三】剛剛大學畢業的陳先生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為了工作需要,經常和客戶喝酒吃飯,直到有一天,陳先生在酒桌上喝得吐血被送到了醫院,經胃鏡檢查,他的胃大面積潰瘍,醫生清楚地看得見活動性胃出血……
“上面幾個例子很具有代表性,說明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是年輕人胃病發生的主要因素。”徐秀英主任接下來詳細盤點了誘發年輕人胃病的常見因素,如果你符合以下“標準”,就要當心胃病找上門了:
1.不吃早餐:對于從來不吃早餐或不習慣吃早餐的人,胃分泌的胃酸沒有食物可消化,就會損傷食管、胃腸黏膜,長此以往不僅容易導致潰瘍,還可能導致膽汁中的膽固醇沉積,誘發膽結石。
2.加班、熬夜:工作或學習壓力大、精神緊張,經常加班、熬夜,很容易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引起胃部不適。
3.煙酒無度:抽煙會使胃部血管收縮,影響胃壁細胞的血液供應,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誘發胃病。飲酒的傷害也不小,飲酒過量會直接損傷胃黏膜,導致胃病急性發作,如果是慢性胃炎,酒精刺激也會讓粘膜不易修復。
4.小病隱忍:許多年輕人對胃部隱痛、腹脹等癥狀很不重視,能忍就忍、能拖就拖,實在不行吃片止痛藥救急,更不愿去醫院。事實上,任何不適都可能是身體在報警,一定要及時就診,避免把小病耽誤成大病。
5.喜歡重口味:不少年輕人偏愛重油、重辣的菜品,即使胃部不適也離不了辣。如果本身有胃腸疾病,又食辣過多,則會刺激胃腸黏膜,加重其充血、水腫。
6.餐后運動:為了加強鍛煉,有的人吃完飯就趕著去健身、跑步等,這樣很可能導致內臟供血不足,影響消化功能。
7.吃飽就睡:不少學生或加班族習慣在路上吃宵夜、喝啤酒,吃完回到家倒頭就睡。然而,食物從胃徹底排空到進入小腸大約需要4小時,睡前飽餐,胃內食物沒來得及消化,很容易出現消化功能異常。
8.天天吃撐:飲食沒節制不僅會加重胃的負擔,還會增加胰、膽等消化器官的壓力,打亂消化系統的正常工作,引發一系列問題。此外,飲食過量還可能導致超重,引發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因此,“吃啥啥香”的人要有意識地控制食量,增加運動量。
【小鏈接】
一分鐘自查脾胃健康
1.臉色是否發黃
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后肚子發脹、有腹瀉或者便溏癥狀。
2.鼻頭是否發紅
如果鼻頭發紅,是脾胃有熱癥,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
3.嘴唇是否無血色、干燥脫皮
脾胃不好的人嘴唇會經常顯得干燥脫皮,沒有什么血色。很多人會覺得這是氣血不足導致的,其實多半是和脾胃有關。
4.是否便秘
正常情況下,人喝進去的水通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為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5.睡眠是否不好
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質量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6.精神狀態是否不佳
脾胃運化失常,易導致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維敏捷。
【牢記“三不”原則】
“一不”原則:不要過分擔心
有一部分年輕人胃經常不舒服,就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胃癌。因為他們看到網上說:“八成胃癌患者發病初期都有胃部疼痛的癥狀”,其實,這種說法是很不科學的,不一定是胃部不良反應嚴重或頻繁的人,更容易得胃癌,胃疼是不能和胃癌畫上等號的。從臨床就診的情況來看,90后所患的胃病多屬于功能性胃病,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過分擔心。
什么是功能性胃病?徐秀英主任講解說:胃病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器質性胃病,如胃潰瘍、胃癌等,另一類就是功能性胃病。功能性疾病是與器質性疾病相對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由于大腦皮層功能失調,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而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功能性胃病常常受情緒、飲食等因素影響。它的發病與精神、飲食、起居、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功能性胃病可能胃鏡檢查結果是正常的,但會出現很多不適癥狀。這些癥狀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比如,惡心、嘔吐、反酸、腹脹、腹痛等。endprint
“二不”原則:不要拖著不治療
雖然功能性胃病與胃部病變沒有直接聯系,但長期的胃部不適不僅給生活帶來很大困擾,有時也會增加其他器質性胃病的發病幾率。徐秀英主任指出,由于沒有直接的病變,有些年輕患者便不去重視,往往習慣服用胃動力藥和一些止痛藥,這樣做不僅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可能還會誘發更嚴重的胃部疾病。其實,功能性胃炎患者只要找到致病源,加以注意,比如調整飲食習慣,舒緩精神壓力,或者簡單的用一些胃黏膜保護藥物就可以很快康復。但如果拖久了不治療,隨著胃功能障礙的嚴重化也可能發展成器質性胃炎。
“三不”原則:千萬不要亂吃藥
徐秀英主任特別強調:很多人出現一些胃部不適的情況會習慣性的自己去買一些藥物來吃,或者聽從他人用藥經驗而去吃什么藥,但是一些藥物會間接地影響胃粘膜,從而引起炎癥潰瘍的發生。在生病的時候切忌盲目用藥或自作主張用藥,應該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正確用藥。
年輕人一旦查出患有胃病,就要加以重視,采取正確的方法加以治療,以免導致病情加重。如果確診患有器質性胃病,也不要著急,要保持好心態,配合醫生積極治療。一般器質性胃病需要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堅持長期服藥,千萬不要癥狀稍有好轉就馬上停藥,或者頻繁換藥。同時患病期間還要做好自我保健,調節飲食、規律生活,這樣胃病的治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樣做,胃病真的能“養”好】
我們都知道胃病得“三分治,七分養”,但是哪些東西能吃,哪些東西不能吃,恐怕老胃病也不見得完全清楚。下面,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告訴大家怎么做到“七分養”。
1.注意胃腸感受
消化不良的年輕人對食物都會比較敏感,不同的食物吃完后,胃腸的感受也不同。因此,胃病患者要避免吃太多含“抗營養因素”(如苦澀味成分、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劑等)的食物,還有會抑制淀粉酶、蛋白酶活性的食物,如沒煮爛的豆子、生堅果、青椒、芹菜,還有紫黑色、藍紫色的食物,如紫薯、桑葚、藍莓等。
對于胃酸多、胃食管返流的人來說,下列食物最好禁食:各種甜食、甜飲料;粘性食物(如糯米做的食物);咖啡、巧克力;明顯酸味很濃的食物;酒精飲料。酸奶、水果之類的食物可以吃,但不要在饑餓時吃,放在兩餐之間比較好。
2.利用調味品暖胃
姜、八角、花椒、小茴香等調味品是暖胃、促胃酸分泌的“小能手”。小茴香的作用與姜類似,可以刺激腸胃神經,增加消化液分泌,促進腸胃蠕動,有暖胃、健胃的作用。
另外,烹調中可以用豆豉、腐乳等發酵調味品代替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調節胃酸。
3.餐前喝熱湯開胃
胃酸少的人,飯前可以喝一小碗溫熱、少鹽、去除浮油的雞湯或肉湯。湯中含可溶性含氮物,如氨基酸、鮮味肽、鮮味核苷酸等,它們有促進食欲、促進胃酸分泌的功效。胃酸分泌增加可以促進鋅、鐵等微量元素吸收。
4.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
如果已經出現胃部不適,在消化道修復期,需要增加營養素來支援。如果因為消化不好而只吃白米粥、爛面條,維生素和蛋白質都太少,此時不妨搭配牛奶、雞蛋、雞茸、肉糜等富含蛋白質的食材,幫助調節胃腸功能。很多腸胃不好的人喝牛奶會覺得腹脹,可以喝點不太涼的酸奶,既不會出現不適,又可以保護腸胃。
5.水果、飲料別貪多
大部分水果會有抑制淀粉酶活性的作用,而且攝入大量水果和飲料,胃酸會被稀釋,影響腸胃的殺菌和腸道消化能力。因此,餐前餐后不要喝飲料,不吃太多水果,想吃的話最好在兩餐之間。
6.新鮮蔬菜煮軟些
胃酸不足的人由于缺乏殺菌能力,吃蔬菜后細菌繁殖,可能在胃內生成亞硝酸鹽,和蛋白質分解產物合成亞硝胺類,增加得胃癌的幾率。但是綠葉蔬菜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這一類人可以把蔬菜切碎,加少量肉湯或香油,煮軟了再吃,每餐只吃一小碗,不要吃太多。
此外,用餐時服用一兩片維生素C(每片100mg),有助于預防胃里形成亞硝胺類致癌物。
7.吃飯時要注意葷素搭配
胃酸多的人,不要一上來就吃很多需要胃酸幫助消化的魚肉類食物。先吃一小碗煮軟的綠葉蔬菜墊底,再吃主食和魚肉類,會感覺舒服一些,也不會因為食物粗硬刺激潰瘍面。這是因為綠葉蔬菜本身刺激胃酸的效果很小,它不僅富含水分,其中的多酚類物質、有機酸和膳食纖維都有一定的緩沖效果,不會使胃里酸度過高。
醫學指導/徐秀英 范志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