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老人易處于心理弱勢地位
老人由于衰老等因素導致其處于心理弱勢,所以可能出現以上行為。但出現以上現象,說明家庭關系已經處于一種不健康的狀態,雙方都應努力做出調整。老人對待子女越來越小心翼翼,可能是因為其處于心理弱勢,這種現象在退休后更為明顯。
對于大多數老人來說,退休也就意味著其社會地位基本喪失,原本在家庭中說一不二、強勢的大家長角色在沒有社會地位支撐的情況下,自然逐漸弱化。黃全表示,心理學認為,經濟收入與家庭地位有著密切關聯。老人退休后經濟收入或多或少都會減少,而子女們隨著步入社會的時間增長,收入逐年增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家庭地位發生轉變。
此外,老人由于衰老、軀體疾病的增多,心理上更希望得到子女的關愛。且時代在發展,老人們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束手無策,如掛號需要網上預約、出門需要滴滴叫車等,這些都需要子女的幫助。老人們從原本給予子女關愛與幫助的角色逐漸轉變為索取者,這也讓他們更加處于心理弱勢,從而對待子女越來越小心翼翼。
不平等關系易造成家庭不和諧
雖然老人們對待子女小心翼翼,一時間看不出負面影響,但這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家庭關系。目前對待小孩,我們越來越講究平等,這是因為只有平等,溝通才能更順暢;家庭氛圍才能更和諧;家庭關系才能健康、有活力。對于老人也是如此,出現老人對待子女小心翼翼的情況,說明在老人心中,他們與子女已經不再是平等的地位,長此以往,不僅老人可能會出現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還可能會造成家庭成員間的矛盾。
專家建議,如觀察到家中父母有此類行為,子女應該更加關愛父母,給予他們更多的耐心與包容,如教老人使用微信掛號,老人一次沒有學會,耐心地教第二次、第三次……千萬不要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而老人也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心態問題,端正心態,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如在退休的工友里建立新的社會關系、參加集體活動等。
有不服老精神的老人較少出現心理弱勢,老人有一套適合自己的保健養生方法,屬于自己的興趣愛好等,可緩解因衰老產生的心理弱勢,對家庭和睦也有一定幫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