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彬
摘 要:聲樂教學中相對于“唱”而言,大家對“聽”的重視程度不夠。然而,“聽”與“唱”是聲樂藝術的一對共生產物,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沒有單一的“唱”,也沒有單一的“聽”。“唱”為“聽”提供內容,同時幫助“聽”建立聲音概念和審美標準;“聽”在欣賞“唱”的同時,對“唱”進行檢驗,并通過已經建立的“聽覺審美”來指導“唱”。本文著重就聲樂教學中聽覺審美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關鍵詞:聲樂教學 聽覺審美
聲樂教學簡單地說就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唱歌,是以人聲為主要媒介而進行的一種藝術教學活動,包括發聲技巧、藝術表達、舞臺表演等。
在聲樂教學中相對于“唱”而言,大家對“聽”的重視程度不夠。然而,“聽”與“唱”是聲樂藝術的一對共生產物,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唱”與“聽”互為因果,互為前提,沒有單一的“唱”,也沒有單一的“聽”。“唱”的目的是為了給人“聽”,“唱”為“聽”提供內容;同時“唱”得好不好,又要由“聽”來衡量和評價。反過來,“聽”的聲音概念和審美標準需要“唱”幫助建立,“聽”在欣賞“唱”的同時通過已經建立的“聽覺審美”來指導“唱”。
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生“唱”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生的“聽”。
“應該明確我們聲樂訓練的標準是什么?標準是正確的聲音概念,是我們的耳朵。好的聲音概念是非常要緊的,聲樂教師的最終目的就是改變學生的耳朵,培養歌唱家的耳朵。”?譹?訛
只有學生具備相應的聲樂聽覺能力,才能分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自己的聲音,才能逐步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和審美。從一定程度上講,學生的聽覺審美能力如何將直接決定其演唱水平的高低。下面我著重就聲樂教學中聽覺審美的相關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是聲樂聽覺審美
聲樂聽覺審美是人對聲樂感知基礎上的一種認識、看法、理解、評判的過程和現象。從能力發展來看,聲樂聽覺審美包括基礎聽覺、技巧聽覺、聽覺審美三個方面。其中,基礎聽覺是聲樂學習的前提條件,技巧聽覺是聲樂學習的技術要素,聽覺審美是聲樂學習的核心內容。
1.聲樂基礎聽覺,包括物理聽覺和音樂素養聽覺。物理聽覺是對人聲的音高、音量、音長、音色的感受與認知。能聽出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長短、音色的明暗等等,這是人的物理聽覺。音樂素養聽覺,包括音準、節奏、節拍、和聲、和弦、伴奏的聽辨及認知。這是聲樂學習的前提和作為聲樂學習者所需具備的基本素養。
2.聲樂技巧聽覺,通過對歌聲的聽辨,能聽出歌者的歌唱狀態及發聲技巧,如氣息的深淺,喉嚨打開的程度,聲帶閉合的松緊,共鳴位置的調整,真假聲混合的運用,咬字吐字的方法,聲音的連貫流動等等。能夠分別出聲音的色彩及形象,如:明暗、圓扁、動靜、粗細等等。
3.聲樂聽覺審美,是聲樂聽覺的最高境界,集歌唱技術、藝術、文化、思想、情感于一體的綜合體現與感受。在同樣具有基礎聽覺、歌唱技巧的前提下,有的歌者唱起來好聽,能打動人;而有的歌者唱起來總覺得不舒服,打動不了人。這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歌者的藝術處理不同,藝術處理不同的根源就是歌者聽覺審美的不同。
聽覺審美是一種對聲樂美的認同與品味。聲樂聽覺審美決定聲樂演唱技巧的運用和藝術的表達。周小燕先生就認為唱歌要留有余地、要真誠。“我個人覺得在唱歌的時候不能唱足了,不能沒有余地,還有要唱得通暢。為什么大家喜歡聽小廖(指廖昌永)唱歌,他唱歌就是保持著不用足的。他唱各種各樣的歌都能唱,中國的、外國的、美聲的、民族的、通俗的。我就跟小廖說,歌唱的基本的方法還是要有控制的,不能唱足了。盡管你唱美聲、民歌、通俗,用氣、共鳴、表現等具體方法有所不同。但是總的演唱要求是一樣的:那就是要給人以美感,樸實,用心唱,心要真誠,要投入。這樣,觀眾才會對你有好感。”?譺?訛
二、主觀聽覺和客觀聽覺
聲樂具有物理屬性,它是由氣息吹聲帶,使聲帶震動產生聲音,通過對喉、咽、口、鼻、胸、頭等共鳴腔體的調整,使聲音變得悅耳動聽。
對于歌者來講,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現象,聽自己的錄音時總感覺不像自己的聲音。這是為什么呢?
相對于器樂,聲樂的“樂器”是歌者身體。從聽覺審美的物理形態來看,這是由于“主觀聽覺”引起的。
主觀聽覺——聲音通過歌者自己的人體,特別是聲帶振動時通過喉、咽、口的肌肉、頭部骨骼傳播到歌者耳膜聽到的聲音。這個聲音只有歌者自己才能聽到。也正是這個主觀聽覺導致歌者與聽者聽到的歌聲不一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都容易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主觀的、片面的、甚至錯誤的聽覺審美。
客觀聽覺——從歌者口腔里唱出的歌聲通過空氣及周圍物體反射后傳到歌者耳朵里聽到的聲音。這部分聲音歌者與觀眾聽到的聲音是一樣的。
針對主觀聽覺與客觀聽覺的現象。在聲樂教學中,師生都要盡量減少主觀聽覺對自己的干擾,要善于根據客觀聽覺去感知、調節聲樂技巧。筆者在上海音樂學院讀研期間,周小燕先生就建議我上聲樂課要錄像,下課后去回看錄像。這樣使聲樂教學更客觀、更科學、更高效。
三、有聲聽覺和無聲聽覺
“人類音樂的感知能力既借助生理的聽覺系統,也同時訴諸心理的能動反應,在協同進行的樂音美的欣賞中,聽覺發揮著主體審美的特殊功能。”?譻?訛在聲樂教學中,還有一對重要的聽覺關系,那就是聲樂的“有聲聽覺”與“無聲聽覺”。
有聲聽覺,或者叫物理聽覺。它指的就是我們實際聽到的歌聲,是由具體的音高、音色、音量、歌詞、旋律、情感等組成的,人耳朵能聽得到的物理聲音現象。
無聲聽覺,或者叫意識聽覺。它是一種無聲的聽覺意識,是存在人腦意識中的、抽象的聲音形象。相對于有聲聽覺,無聲聽覺往往容易被師生忽視。
訓練有素歌者在“唱”之前,頭腦中先出現自己想要唱出的“歌聲”,這個“歌聲”就是歌者的“無聲聽覺”。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演唱之前先要通過無聲聽覺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想要的“歌聲”,然后通過這個無聲聽覺指導下的“歌聲”,調節自己的歌唱器官,控制相應的歌唱技能,唱出頭腦中無聲聽覺指導下的“歌聲”,這樣的歌唱就“胸有成竹”。這也是很多老師要求學生在演唱之前要“心中先有聲”的原因。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無聲聽覺與有聲聽覺的訓練。良好教學必須不斷提高學生無聲聽覺的審美。用無聲聽覺指導有聲聽覺進行歌唱。無聲聽覺的形成需要通過有聲聽覺的實踐來建立,并依靠有聲聽覺來檢驗并提高無聲聽覺的水平。
四、聲樂聽覺審美的標準
聲樂教學效果如何,最終就是學生唱得好不好聽,唱得美不美?那到底什么樣的聲音好聽?什么樣的演唱是美的?那就需要有個聲樂聽覺審美的標準。
“美”(聽覺審美的標準)是整體的,它沒有固定的模式或者形象,它是一種打動心靈的、一種微妙絕倫、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的感受,是觸動人類精神的“美”。但這種的聽覺審美又是具體,是一種感性和理性統一的“美”。感性之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聲音美
聲樂聽覺審美的標準首先是聲音美,它是聲音美的外形和內容的統一。聲音美的“外形”,它是具有迷人的音質,豐富的音色、流暢的線條,一種輕松自然,圓潤流動,富有彈性,悅耳動聽的聲音。聲音美還包括它的“內涵”——科學的發聲方法,要美好地歌唱,要自然地歌唱。“它從生理學、物理學、音響學等方面科學地總結出了一整套如何控制和支配嗓音器官(包括呼吸器管、發聲器官、共鳴器官、咬字出音器官)的原理和方法,追求豐滿圓潤明亮、富于共鳴的音質,注重聲音的靈活和句法的連貫,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符合人聲表現規律的科學體系。”?譼?訛
余篤剛先生在《聲樂藝術美學》一書中歸納為聲樂美(音質美?譽?訛)除了先天的嗓音美之外,還包括:精巧的呼吸、完美的共鳴、寬廣的音域、洪亮的音響、豐富的音色。?譾?訛
2.語言美
“歌詞或唱詞的詩化語言美是構成聲樂藝術美的文學基礎。”?譿?訛聲樂作為音樂化的語言,首先要尊重文學規范。不少師生唱歌很不嚴謹,語言語音隨意,導致錯誤。如在唱《古老的歌》(王持久詞、朱嘉琪曲)中“這是我要找的歌,依然在鄉土上流傳著。”《我和我的祖國》(張藜詞、秦詠誠曲)中的“我永遠緊依著你的心窩”、“我分擔著”。把“流傳著(zhe)”、“緊依著(zhe)”、“分擔著(zhe)”中的“著(zhe)”唱成“著(zhuo)”。又如不少學生意大利語中的“glio”唱成“(lio)lio”等等。聲樂教學一定要尊重歌詞,應該念什么,我們就唱什么。
語言美還咬字吐字要規范——字頭、字腹、字尾要交代清晰、快慢合理、強弱得當;語音、語調、語感、語勢、語意的處理要與情感的表達一致。語言美要使聲樂演唱的語言和音樂旋律線條高度的融合。
3.藝術美
藝術處理要美,包括聲音、情感、舞臺、表演的處理。通過聲情并茂地演唱,塑造音樂形象、表達情感,達到形式美與內容美的統一。“聲樂最終是需要演唱的藝術,詞章的語言與曲作的旋律,有賴于演唱中的聲腔體現,只有當它賦予了聲情的美,它才能真正傳達出聽覺的美感。”?讀?訛廖昌永演唱的《快給大忙人讓路》Largo al factotum(選自羅西尼的歌劇《塞維利亞理發師》)可謂是藝術美的經典之作。無論從字、聲、情的藝術處理到舞臺人物塑造,廖昌永聲情并茂的演唱,栩栩如生地刻畫了理發師費加羅的小人物形象,詼諧幽默的再現了費加羅忙碌地伺候客人的場景,引人入勝。
4.表達美
表達得美不美需要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給多了不行,給少了不行;輕了不行,太重了也不行。這個度的把握就是審美的標準,也是審美的層次。表達美是根據歌者的審美標準指導下的藝術表達之美。如中國聲樂作品《歲月悠悠》(黃嘉謨詞、江定仙曲),作品表達了一位有一定生活積淀、文化層次的中老年者對故友傷離別、難相聚的惆悵情懷。從作品的內容、情感、人物出發,在演唱時表達不能太激情,要含蓄、深沉、厚重,但也不能太平淡。在音色的處理上不能太明亮、不能太年輕,音色偏成熟,胸腔略多,這樣有歲月的積淀。但是聲音不能唱得太重,否則聲音笨重,顯得不美。咬字吐字不能太快不能太直接,要內心的豐富,情感的厚重感,這是表達情感的需要這首作品要內在
而在演唱“Vio che sapete(你們可知道)”(選自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時,則表達要直接一些,聲音不能唱得太成熟,聲音要明亮,情感不能太深沉,相對要單純,幼稚一些。因為這首詠嘆調描寫了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年表達了對愛情的向往與害怕被拒絕的擔憂。
聲樂聽覺審美也是一種賦予哲理之美,它的理性之美的具體要求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
1.“詞”與“曲”的統一
我們都知道,聲樂演唱是歌者根據詞曲作者的藝術創作,按照一定的音樂規范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的過程。我們的聲樂藝術創作一般情況下先由詞作者寫出“歌詞”,再由曲作者根據歌詞進行“譜曲”,然后才有歌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礎進行“演唱”。
“詞”——在聲樂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讓學生讀懂詞作者的文學語言。讓學生理解歌詞的意思,要理解“歌詞”表達的語意、內容、情感、人物、意境、思想。然后,再去演唱。
“曲”——“曲”是由作曲者根據自己對歌詞的理解進行音樂化的藝術創作而成的。在聲樂教學中,要讓學生讀懂曲作者的音樂語言,理解曲作者的創作意圖,表達方式,把握作品的風格。
“詞”“曲”統一簡單地說就是如何把文學語言與音樂語言結合的過程。在聲樂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音樂旋律與歌詞韻律的統一、語言重音與音樂重音的一致、詞句與樂句的統一;氣口與語氣、聲調與旋律的協調一致。要做到“詞”“曲”統一,首先不能出現“倒字”現象。
如不少歌者在唱《母親》(張俊以、車行詞,戚建波曲)的最后一句:“到什么時候也離不開咱的媽”中的“媽”前面加了個裝飾音,結果把“媽(mā)”唱成“馬(mǎ)”,產生錯誤。
另外,有時為了“詞”“曲”統一還必須要加音。如《最后一個夢》(張鴻西詞、陸在易曲)中的“海峽,海峽”。按照旋律唱就成了“海xiā(蝦)”,像這樣的情況,歌者則一定要根據聲調在“峽”字上加一個裝飾音,才能唱成“海峽(xiǎ)”,避免歧義。
2.“聲”與“樂”的統一
“聲”——屬于歌唱技巧性的范疇,指科學的聲音,完美的聲音。“聲”要符合科學發聲的標準與規格,根據作品表達的需要聲音變化自如。“聲”的技術四要素(包括呼吸、發聲、共鳴、語言)要協調一致,做到“以氣出聲、以字行腔”,達到“字正腔圓。”字正不一定腔圓,腔圓不一定字正,好的歌唱必需既字正又腔圓,要防止出現“聲包字”——聲多字少,“字包聲”——字多聲少等現象。
“樂”——屬于歌唱藝術性的范疇,指歌唱的音樂性。“樂”要富于歌聲有感情,要樂感地歌唱,主要指歌唱表達的藝術性。歌唱藝術的具體要求:“以情帶聲,以聲促情”達到“聲情并茂”。1984年張建一參加維也納國際聲樂比賽演唱歌劇《藝術家的生涯》中《你這冰涼的小手》時,做到“聲”“樂”統一,得到國際評委和聽眾的一致好評。說他“在最高音仍有抒情的溫柔”,歌聲中不僅有意大利的感情,富于神韻,而且表現出“中國人的詩意”。?讁?訛
“美”的歌聲必須是“聲”與“樂”的統一,歌唱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做到“字正腔圓”與“聲情并茂”,這也是我國傳統聲樂美學的宗旨。
五、教學中的聽覺審美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中兩個能動的主體,聲樂教學中必需處理好“教師”與“學生”、 “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問題。
1.教師——教師要教會學生科學發聲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善于用歌唱技巧準確地表達聲樂作品的內容、思想,用有感情的聲音去表達作品。這就涉及到審美的問題。
作為教師首先要“唱得好”。只有“唱得好”(或者曾經唱得好),才能在具有聲樂教學所需要的、正確的感受和“聽覺審美”,這是“教得好”的前提條件。
聲樂是一門藝術,教學也是一門藝術。不是每個“唱得好”的人都能“教得好”。教師要把自己“唱得好”的方法教給學生,需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教學時必須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接受能力等個體特點進行教學;做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當老師要緊的是要有一副好耳朵,沒有好的聽覺不可能對學生的嗓音問題有正確的判斷,沒有正確的判斷,也不會有好的、有正對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輥?輮?訛
作為教師通過“聽”學生的“唱”,就能“聽”出學生“對在哪里、錯在哪里”,在頭腦中形成學生應該有的“正確聲音”。啟發學生找到最適合的,“唱起來最舒服、最持久、最好聽的聲音”?輥?輯?訛。教師在解決學生“唱”的技巧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聽覺審美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聽覺審美的標準。作為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聽覺審美能力。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師的聽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其教學水平的高低。
教師還要具備準確的語言表達和闡述問題的能力,善于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作為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學生教好。
2.學生——作為學生一定要清楚:要學老師的方法而不是學老師的聲音。作為學生首先就要具備聽懂教師的“教”的能力。通過“聽”老師的“教”(包括范唱)知道老師歌唱方法和技巧,包括歌唱四要素的協調與配合,如氣息的支持與流動、喉嚨的打開與用力、咬字吐字的過程與規律、咽部力量的運用與調整、共鳴位置的調整、聲音形狀(如圓、扁)、聲音的位置(如前、后、上、下)、混聲(真假聲比率)、聲樂的色彩(如明、暗)等等。
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更要建立正確的“聽覺審美”。知道什么樣的聲音是正確的,什么樣的聲音好聽,什么樣的感情用什么樣的聲音去表現等等。作為學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聲樂聽覺審美和表達能力,這是聲樂學習進步的前提和要點。
學生還正確處理好“主觀聽覺與客觀聽覺”、“有聲聽覺和無聲聽覺”的關系。
聲樂教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聲樂教學中的師生聽覺審美要一致。如果兩者審美不一致,沒有建立共同的審美標準,或者說聽覺能力相差太遠,聲樂教學就沒有共同語言,就沒辦法進一步提高。
六、培養聽覺審美的方法
聲樂聽覺審美在聲樂教學如此重要性,那么應該如何培養呢?
學生聽覺審美的培訓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對于聽覺審美的培養方法有很多,每個教師會根據自己的判斷,在了解自己學生的性格個性、認知習慣、思維能力等特點的基礎,選擇適合的方法與手段進行相關的訓練。
1.對比法——這種方法比較直觀,學生容易理解。如教師可以兩種范唱給學生聽:一種用“學生存在錯誤的演唱”,另一種用“教師要求的正確的演唱”,這樣“正確的聲音”與“錯誤的聲音”進行對比,學生就容易理解。又如“斷”與“連”、“點”與“線”、“亮”與“暗”、“粗”與“細”、“前”與“后”、“上”與“下”、“流動”與“靜止”、“有感情的聲音”與“無感情的聲音”對比等等。
2.比喻法——教師可以恰當的比喻對學生進行教學。如教師可以用“拿筆”、“拿書”、“抬鋼琴”三個用力的不同,來比喻聲樂演唱時喉嚨、胸腔、氣息的用力:要做到恰到好處,要做到“該用多少力就用多少力”、“該哪里用力,就哪里用力”。不要“用抬該鋼琴的力”去“拿書或拿筆”,那樣就用力“過大”了,那樣就不科學,嗓子就會累。
另外,用“放風箏”來比喻“氣息與聲音位置的關系”,用打哈欠讓學生來體會歌唱時喉嚨打開的狀態等等。
3.聽課法——讓學生聽老師給別的學生上課,這種模式可以避免“主觀聽覺”對自己的干擾。通過聽課更容易讓學生聽清楚老師的要求,更容易建立正確的歌唱技術及藝術審美。學生之間相互聽課,往往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除了聽自己專業教師的課以為,另外還可以聽聽別的老師的課,包括一些大師班、公開課、音樂會等等,集眾家之長,促進學生的聽覺審美能力。
4.錄音(像)法——聲樂教學還要借助現代媒體把聲樂教學的過程記錄下來,上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回放,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后,學生可以借助錄音(像),理解上課內容,鞏固學習。
5.畫圖法——畫圖也是幫助學生建立聽覺審美的好方法。由于聲樂學習比較抽象,畫圖更直觀地讓學生理解教師的教學要求。如教師可以借助畫圖(人體的解剖圖),幫助學生理解歌唱生理原理等待。
結語
聲樂聽覺審美的培養是聲樂教學的具體要求,在聲樂教學中,要建立正確的聲樂聽覺審美,不斷提高師生的聽覺審美能力。我們要正視聽覺審美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堅持“唱”、“聽”并重。
參考文獻:
[1]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2]李晉瑋,李晉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3]許講真.歌唱藝術講座[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5]宋瑛.主觀聽覺與客觀聽覺在歌唱感知中的辯證統一[J].音樂創作,2013(8).
[6]許偉欣.音樂內心聽覺在聲樂藝術實踐中的培養與訓練[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6(3).
[7]鄧小英.聽覺在聲樂藝術活動中的作用[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