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潔
【摘 要】河南省安陽市是我國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中華五千年歷史饋贈給安陽諸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黃縣落腔便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其以口傳心授的形式流傳到現在,唱詞貼近生活、通俗易懂,蘊含濃郁鄉土氣息,深受河南本土民眾熱愛。但是落腔目前生存現狀令人堪憂,本文從落腔的音樂價值、發展困境和傳承手段入手,為挽救河南腹地這一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內黃落腔;音樂價值;困境及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34-0012-02
河南省擁有眾多文化古城,洛陽、安陽、開封等城市歷代均有諸多王朝坐落于此,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與傳承上,安陽市各部門在市政府的帶領下作出了很大貢獻,至今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5項。本文選取的落腔是安陽市內黃縣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其中一項,2012年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名單,內黃縣落腔傳承人袁章考入榜。這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雖然被給予國家級、省級、市級三重非遺榮譽,但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角度來看,其生存狀態令人擔憂。據此,本文以內黃縣落腔為立體點,深刻剖析其音樂特征、困境和傳承手段。
一、內黃落腔的由來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的落腔是我國現存的一種珍貴的漢族戲曲劇種,是河南省地方小戲的代表劇種,歷史上長期活躍在河南豫北地區,又有“嘮子腔”“安陽腔”等諸多名稱。內黃落腔產生在清末道、咸年間,且這種劇種流行于內黃附近的幾個縣區。當時從藝的藝人大多是賦有樂感的農民,農閑之時以半職業身份進行表演,在當地形成了內黃落子學習之風。
清末民初,豫北地區便形成了以內黃落腔班社為主的傳承形式,當地有名的班社眾多,如道光年間的趙家班、清同治年間的碾頭班、光緒年間的段家班等等,這些班社和從藝藝人為內黃落腔的發展貢獻很大,促使這個時期的內黃落腔成為歷史上最繁盛的時期。內黃落腔的興盛促使了更多的藝人加入其中,形成中、西、東路三個流派。各流派的音樂風格不同,中路以花腔著稱,多用上頷鼻音;西路聲腔嘹亮,跌宕起伏;東路善吐字,音調樸實。這一時期出現眾多優秀內黃落腔藝人,如趙清文等,代表作品有《麥苗郎》等。
進入抗日戰爭時期,社會的紛雜、動蕩促使豫北地區諸多戲班解體,僅靠共產黨敵后根據地的保護,內黃落腔劇團才得以生存,此時期出演的一些作品也對抗戰起到一定鼓舞作用。建國初期,內黃落腔在安陽一代再次繁榮,落腔演員史道旺整理板式、規范記譜使這種形式得意興盛,產出一系列如《兄妹開荒》《血淚仇》等作品,這些作品展演過程中也屢獲獎項。隨著戲曲行當在我國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內黃落腔也面臨生存的壓力,加之演出收入減少,專業劇團銳減,越來越多的年輕一輩不再熱衷于此,內黃落腔面臨絕跡的窘境。
二、內黃落腔的音樂價值分析
內黃落腔繁盛時期產出了諸多優秀作品,且這些作品在省內外屢獲獎項,如1956年由趙清文主演的《借髢髢》榮獲河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匯演一等獎。1982年,作品《答卷》獲安陽地區戲曲匯演優秀獎。1986年《風流知縣》獲得安陽戲劇演出一等獎。2005年作品《白綾計》等作品獲得河南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節優秀劇目金獎。許多因題材貼近生活,藝術價值高的作品走進央視電臺,獲得觀眾好評。
內黃落腔作品在演出時以大本嗓為主,少許曲目會在拖腔后采用二本嗓(西北謳)唱法。唱腔以板腔為主,主腔包括諸多板式,如慢板、流水般、八版、散板等。與主腔類并駕齊驅的還有如娃子類的腔調。內黃落子的唱詞規整,上下句對仗,用方言演唱給作品增加濃郁鄉土氣息,作品的表達通常采用口語化方式,用說唱添彩,備受百姓喜愛。本文選用內黃落腔演出場次較多的優秀代表劇目《裴秀英告狀》為例子,對其音樂本體展開分析,力求以此為代表挖掘內黃落腔的音樂音調、板式、唱腔特征,進而闡述其巨大的音樂價值。
本文選取的是內黃落腔《裴秀英告狀》中精彩選段,為了給作品營造氛圍,樂起便以十六分音符連續進行,樂音高低跳躍,以方整的四小節為主。作品內部劃分也是以四小節為一個樂句,上句落于D音,下句收攏于E音。作品中不斷出現顫音、滑音和倚音等裝飾音為音調增加戲劇變化。本譜例采用慢板進行,節拍為四四拍的一板三眼形式,句式、板式、節拍均規整,跳動性強的過門和錯落有致的主體部分連貫而統一,使作品音調婉轉,旋律悠長,體現了內黃落腔唱段的抒情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從作品可以看出,內黃落腔的創作規整,符合戲曲創作原則。其唱腔、板式及表演呈示經過時代變遷都融入了各個階段的特色,作品題材更是跟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創新,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不斷的變革促使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加之對演出場地要求不高、道具易制作等特征使這種較為體系化的傳統劇種在一定的歷史階段起到重要的文化交流、普及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發展,國內外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式逐漸充斥著百姓的生活,這一古老、經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
三、內黃落腔的傳承困境
內黃落腔在歷史中曾有數個階段達到了豫北地區人人都會哼唱的地步,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文化底蘊,為什么在現當代卻面臨失傳的境地,值得每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學者、愛好者深思。筆者曾多次深入內黃縣劇團進行考察,其沒落并不是單方面原因導致的,而是以下幾種原因的共同作用。
生存環境聚變。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促使安陽市各地區人民的生活得到了質的變化,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再被傳統戲劇縈繞,年青一代人群為流行音樂狂熱,加之各大新聞媒體層出不窮的流行藝人選秀、比賽節目,越來越少的人繼續關注這一重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客觀環境的變化促使這一優秀劇種面臨生存壓力。
經費短缺,劇團無競爭力。時間更替促使多個內黃落腔劇團被迫解體,曾經當紅的藝人年老體衰,擅長于此的藝人為了生計也被迫轉行。時至今日,內黃縣僅存有一個專業劇團,而劇團的演職人員依靠內黃落腔的演出基本不能養家糊口,有的演員四五成組以接當地紅白喜事補貼家用。即便當地政府已經留意到這種重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但緊缺的經費對挽救這種非遺珍品也可謂望而興嘆。
劇目陳舊,后繼無人。內黃落腔本是河南地方性的劇種,比不得國粹京劇從業人數廣,加之戲曲在中國逐漸退出主流藝術,迫使這種投資少、演員少,流傳范圍小的劇種更沒有生存空間。進入二十一世紀,百姓審美提高,傳統的劇目由于品質差、形式單一、演出道具低劣等原因不再受年輕觀眾喜愛。加之從業人員大多年過半百,毫無劇本創作能力。而且內黃縣遠離經濟發達地區,即便是劇團有演出,一場收入也僅有幾百塊,微薄的收入根本不能吸引年輕的一代投身于這項偉大的事業,這些因素都導致這一重要藝術形式日趨沒落。
四、內黃落腔的保護與傳承方式
第一,加大宣傳團隊建設和內黃落腔學者引進。內黃落腔不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整個豫北地區重要的戲曲種類,相關部門應該立足河南省群眾的審美特征和實際所需,以搶救為主、注重繼承和發展為指導進行科學的保護。安陽市政府、內黃縣政府應該組織相關人員對落腔檔案、作品進行整理。通過積極引進省內外內黃落腔專家組織研討,在河南各市縣召開內黃落腔的展演和講座,通過戲劇進校園活動積極向青少年推廣這種劇目,由此來擴大內黃落腔的影響力。
第二,加大政府資金投入,采用多元發展方式。內黃落腔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缺乏經費,政府的投入是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重獲新生的重要途徑。首先,河南省、安陽市政府應該撥出專項資金支持這一優秀劇目,定期派非遺科專員采取照相、錄音、錄像的方式直接記錄種非遺劇目。其次,定期舉辦省內外傳統劇目交流會,使省內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目得以交流,通過交流更新自身創作體系。再次,政府可以指定專門院校對內黃落腔進行教學,派遣落腔藝人到高校進行學習,支持和鼓勵年輕一代學生,以減免學費的方式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內黃落腔的學習中去。當地縣政府也可以通過新媒體等方式的介入,積極傳播本縣優秀的落腔劇種。
第三,改革傳統劇目,培養優秀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進程中有流變特質,為了保持強大生命力,必然離不開符合社會發展的劇目創新與變革。內黃落腔各專家學者以及傳承人應該關注時事熱點,積極創造百姓喜聞樂見的劇本。劇團也應該廣泛的和國內其他劇種交流,汲取他們的優秀劇目的劇本創作思路,引進現代優秀戲曲作曲家為劇本譜曲,進而推廣。另外,內黃縣政府應該通過多種途徑選拔優秀的戲曲人才,通過免費培養的模式,引導學子熱愛本土藝術,進而做到積極的保護和傳承此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些年,我國各地出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熱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對落后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縣政府、市政府應該更傾注全力,不能因為物質、經濟的匱乏而影響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體系化建設。隨著內黃落腔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政府已經重視到內黃落腔的困境,也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改善,提供更多的機會給內黃落腔進行展演。這些轉變雖然不是巨大的,但也促使這項傳統劇目有了再生的可能,希望在國家、省、市政府的引導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學子投入到內黃落腔的傳承中來,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散發時代光芒。
參考文獻:
[1]轉引自中國戲曲志·河北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84.
[2]豫字第97號.內黃縣文化局.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編委會.內黃縣戲曲志[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