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越
【摘 要】原平鳳秧歌屬于山西原平地區的民間歌舞形式,其獨特服飾造型與巧妙的表演技法,成為我國民間舞蹈的一支奇葩,世人矚目。因此,探討原平鳳秧歌理論基礎知識價值具有時代意義。本文闡述了原平鳳秧歌的歷史淵源,對其理論基礎知識價值進行探析。
【關鍵詞】原平鳳秧歌;理論基礎知識;價值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34-0091-01
鳳秧歌也叫過街秧歌,份秧歌,是山西原平縣的節日性歌舞表演形式。當表演舞蹈時,男角戴上甩圈草帽,帽子的頂端綴上乒乓球大的紅色絨球,極像鳳凰頭頂的紅冠,故而得名。鳳秧歌能夠傳承400多年,因它源自人們的生活和創造,能夠客觀體現生活,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具有獨特的特征和價值,讓鳳秧歌能經受歷史的考驗,傳承至今。因此,探究“原平鳳秧歌”理論基礎知識價值,有利它能更長久發展下去,為秧歌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啟示。
一、原平鳳秧歌的歷史淵源
山西是民間歌舞重要發源地之一,尤其鳳秧歌流傳已久,更是山西原平一帶常用秧歌形式。 新中國成立后,民間傳統文化藝人與當地群眾重新開展秧歌,并在原來基礎上不斷傳承創新,逐漸發展成原平縣獨有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具有非常廣泛的影響力。在上世紀50年代,山西省組織第二次民間藝術觀摩大會,原平鳳秧歌舞蹈《過大年》項目被選送演出,在演出中取得一致好評,該節目被先送至北京參與調演,演出非常成功,獲取優秀獎。這個節目后來又數次選送到省、區及五臺山上舉辦的國際旅游月調演,都獲取獎勵,深受國內外觀眾的好評和青睞。自此,鳳秧歌舞蹈逐漸從民間廣場或街頭表演出現著舞臺上,登上正式舞臺表演。在上世紀80年代,原平市的文化工作者詳盡細致對鳳秧歌舞蹈進行整理,收集整理出版了《元平民間舞蹈音樂集成》。在2008年,鳳秧歌舞蹈正式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受理,成為保護名錄。自從,原平鳳秧歌舞蹈走出原平縣,走出山西,走向全國,被國人所喜愛和稱贊。
鳳秧歌能久傳不衰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鳳秧歌源自人們的生活,創造自生活,自然能夠客觀體現生活;二是鳳秧歌具有獨特的特征和價值。這些原因促進鳳秧歌這種民間藝術不斷創新發展,逐漸發展成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自然,對原平鳳秧歌的理論基礎知識價值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二、“原平鳳秧歌”理論基礎知識價值
(一)承載著風土人情。鳳秧歌經過了四百年的發展歷程,濃縮著原平這片土地上所孕育出的淳樸人情,演繹著這片土地上悠久的歷史文化,通過觀看鳳秧歌就能體味到原平這片土地的歷史長河,風俗民情。節目表演中的一起一躍、一推一攘均記錄著真實生活,體現出原平百姓內心對美好生活的由衷渴望。無論古今,原平鳳秧歌舞蹈均承載著人們的期盼,希望五谷豐登、風調雨順。人們將心中期盼已久的希望轉化成舞蹈肢體語言,從而借助民間舞蹈這種藝術形式,展現出原平地區的民風民情。
(二)藝術價值。在鳳秧歌舞蹈中,男角頭上戴著甩圈帽子,這種非常獨特的舞具,對舞蹈的形態與音樂節奏造成影響與制約。這種現象與陜西其他各種秧歌舞蹈的形態具有十分鮮明差異,對研究山西民間舞蹈具有一定啟示性。這種非常獨特的帽子,讓鳳秧歌與其他秧歌存在差異,具有其不可替代的藝術審美,表現的形式和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具有十分濃郁的地方色彩,在山西及全國民間舞蹈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且鳳秧歌舞蹈在表演過程中,常常伴有各種民俗活動,這些民俗形成及發展,并非偶然因素出現的,其形成必定會有經濟、歷史、自然及地域等各種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對考察與探究原片片區的民俗風情,了解先輩遺留的歷史文化傳統,及對文化、精神文明等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審美價值。從表揚方式可知,數百年來,每到慶典節日,原平地區的人就會自發組織起來開展活動,重點是表演鳳秧歌,而且是家家參與,人人表演。通過這種表演模式,能夠有效增加人與人間、村落與村落間及鄰居間的彼此交流,有效增進人們間的感情,有利和諧社會發展。從表演時間地點可知,鳳秧歌表演的時間地點上并不固定,在茶余飯后、勞動間隙,至少興致來了就可表演一段,對愉悅身心、豐富生活具有裨益。從文化發展角度來看,鳳秧歌屬于民間傳統藝術精華,是片區的民間文化,這種文化在百姓中不斷傳承、創造及發展。隨著社會進步,鳳秧歌表演的形式內容不斷創新,從傳統的喜慶、送瘟、祈雨及廟會等活動表演,逐漸演變成集會、節慶及舞臺等具有故事情節的表演。這種演變不斷增強鳳秧歌的生命力,促使鳳秧歌能夠健康的傳承,逐漸發展成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審美內容,深受民間百姓喜愛與歡迎的藝術奇葩。
參考文獻:
[1]王九篩,顧小英,史莉麗.從廣場文化到舞臺作品——對山西民間歌舞“鳳秧歌”的繼承與變革[J].舞蹈,2011(06).
[2]喬小云.山西原平鳳秧歌的藝術特色及其保護與傳承[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16(07).
[3]沈軼.原平鳳秧歌的傳承與發展[J].大舞臺,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