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建
明清時期,落后的封建制度、閉關自守政策,嚴重束縛了經濟、科學、教育發展,遭致列強人侵,我國從世界領先的文明古國淪為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社會。五四運動高舉“科學、民主”的旗幟,由于政府腐敗,科學教育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新巾國成立后,“文革”及廢止高考制度等政策,把巾國優秀文化教育和現代科學教育全盤否定,造成人才奇缺、國力衰退的局面。
恢復高考制度、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社會風氣的逐漸形成;“科教興國”及“科學發展觀”等國策的落實,科學、教育事業迅速發展。歷史證明:科學教育是推動社會發展、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的強大動力,國民的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的培養同等重要。
縱觀我國基礎教育,一時重視人文教育,一時重視科學教育,要么重視人文素質,要么重視科學素質的培養,始終不能處理好其關系。我們的觀點是義務教育階段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教育,應“人文”與“科學”教育并重。
河南省鹿邑縣老君臺小學位于老子故里,人文、自然環境優越,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一所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的民辦公助學校。學校確立了“文化立校、科學興校、特色強校”,“人文與科學教育并蠶”的辦學思路。
在人文教育和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方面,首先,強化人文科學在人文素質培養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通過課堂教學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人文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建設積極健康的學校文化,營造書香校園。學校每面墻都有鼓勵師生奮發上進的校訓、校風、標語等,使先進的學校文化成為學校的主導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通過制作體現班級共同愿景、使命、班主任寄語的班級標志牌、班級管理、開展“圖書漂流”等,讓學生作品上墻,營造班級文化氛圍,讓學生成為班級文化的創造者。其三,開展讀書周、讀書月等活動,讓學生養成“愛讀書、會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豐富知識,提高人文素養。其四,學校利用老子故里得天獨厚的條件,把《道德經》作為經典名著的校本課程,達到小學低年級誦讀、會背,中年級簡單理解,高年級理解,并實踐運用的目標,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在科學教育和科學素質培養方面,我們以溫家寶總理在2007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指出的:“培養杰出人才必須重視教育,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他們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科學事業的未來靠他們。培養人才要從娃娃抓起,重視中小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讓他們既會動腦,又會動手,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保護他們的創新精神,使他們從小樹立愛科學、獻身科學的遠大志向”為指導。重視、加強和不斷改進對學生的科學教育工作。其一,提高對科學學科的要求,并融進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的教育,增加了實踐活動課。其二,學校投資數萬元建成了壁掛式科技館,讓學生學習參觀科學現象、探索科學奧秘,體會科學原理,增強科學興趣。并寫出科學原理說明文。其三,引進《小牛頓實驗課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其四,學校與鄭州航海路小學簽訂《共建多彩特色校》協議,推廣航海特色項目,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好品質。其五,擬建“錢學森少年科學院”,為學生提供學科學、用科學廣闊天地。其六、開展科普推廣活動和小發明、小實驗、奇思異想等科技實踐活動。其七,組織師生觀看介紹科學家生平和有關科技的電影、科技類電視等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的科技活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使其明白一個道理:科學救國、科學興國;培養一種興趣: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探究科學;樹立一種精神:崇尚科學、追求科學、求真務實;確立一個目標:獻身科學事業。
(作者單位:鹿邑縣真源辦事處私立老君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