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進友
中小學食品安全牽動億萬人心,也是國家高度重視的一件大事。根據國家相關文件的要求,學校要嚴控食品安全風險,保障校園餐飲安全。
20世紀九十年代,我校工會為服務師生設立了小賣部。根據國家食品安全文件精神和市區教委的要求,基于培養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加之學校人員緊張,無法抽調出專人來管理和經營,工會經慎重研究,決定停辦小賣部。經過觀察,關停小賣部似乎沒有給師生帶來多大的影響。但是,平靜的局面下暗藏著隱憂:作為一所有六千人的高中,住讀學生占三分之二,這些住讀學生都有按時吃早餐的習慣嗎?究竟有多少人按時吃了早餐,有多少人沒有吃?怎么知道哪些人沒有吃?沒吃早餐的學生是怎么解決的?這幾個問題在學校黨政工作者的心頭總是揮之不去。
思路決定出路。出于加強學校管理的需要,學校從2012年開始推廣校園一卡通,最初功能是用于區分走讀學生和住讀學生,后來為了加強食堂飲食衛生和費用管理,擴展功能用于食堂購餐。為了得到學生早餐的就餐信息,學校管理干部從食堂經費管理的數據庫調取學生每天就餐的基本信息,得到每天早餐就餐的數據。學校通過各種方式總結出學生不吃早餐的原因,由黨政人員對現狀進行梳理,找準癥結,經過仔細研究后決定對其進行改革。
首先,改革學校管理。學生就餐問題從客觀上看是機制問題,如果從機制上保證了就餐時間,也就解決了大部分學生的早餐問題。為保證學生按時起床,學校改革宿舍管理方式,要求生活老師早上及時催促學生起床,把起床洗漱到離開寢室的時間從原來的二十分鐘調整為十五分鐘;改革作息時間,將每天的早讀延后五分鐘,以此增加學生的早餐用餐時間。
其次,改革思想工作形式,加強針對性。學生的早餐問題,從主觀上看是一個意識問題。只有解決學生的意識問題,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由于重視和利用了學生就餐的大數據,不僅學校可以宏觀地把握學生就餐情況,每位班主任也掌握了全班學生和每位學生的就餐數據,這就使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有了針對性。用數據說話,用事實說話,比以往缺乏針對性的泛泛強調有力得多,學生接受起來也容易得多。
第三,改革供餐模式。利用學生購餐的大數據,學校一方面要求食堂調整供餐窗口數量,合理分流,減少學生購餐排隊的時間;另一方面及時根據學生營養需要調整菜單,充分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身體發育需要。
第四,運用好學校大數據,解決教育難題。此次我校由關停小賣部引發的校園管理改革,促成了學校黨政人員對大數據運用的深入思考。其實學校的大數據是一座富礦,這些數據的背后可以有多方面的解讀,反映出學生團隊和個體的活動軌跡、消費情況、營養狀況、時間分配等;而對小范圍數據的抽調和解讀,也為個別學生、個別班級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維空間。
新一輪高考改革已然到來,隨著高考模式的變革,教育的生態也必然發生相應變化。生涯規劃、排課選課、走班教學、班級管理等將是新的難題。為了占領教育改革制高點,重慶市南岸區抓住機遇,全面深入地開展智慧校園建設。在智慧校園建設的機遇面前,學校和教師面對的不僅僅是硬件設備的更換,更是思想觀念、育人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變革。如何開發校園大數據,如何用好校園大數據,如何實現校園大數據和重慶市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的大數據的對接,發揮校園大數據的最大育人功能,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急需思考的問題。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十一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