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燕
【摘 要】隨著文化全球化的推進,“嘻哈”文化,作為一種廣受青少年青睞的外來流行亞文化,在我國逐漸生根發芽并愈演愈烈,近兩年呈現出了如火如荼之勢,很多青少年的著裝打扮、言行舉止都帶有濃烈的嘻哈風。他們是一時興起、只是對“嘻哈”文化的簡單模仿還是這種自由隨性的風格已經根深蒂固地滲透進他們的思想意識形態?本文擬通過有代表性的調查來探討嘻哈文化對我國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
【關鍵詞】嘻哈文化;我國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34-0200-03
一、研究目的
“嘻哈”文化是目前最受全球青少年青睞的一種文化形式。它源自二十世紀70年代美國街頭的黑人文化,最初包括打碟(DJ)、說唱(rap)、街舞(street dance/breaking dance/B-boying)、涂鴉(graffiti)這四個基本元素,后來又發展為包括滑板(skateboard)、街頭籃球(streetball)等表演性質的體育運動以及戴著棒球帽(baseball cap)、穿著超大碼服飾(over size)、印著刺青(tattoo)、梳著臟辮(dreadlocks)、戴著夸張金屬飾品(fancy metal accessories)的標志性裝扮。90年代早期由香港、臺灣流傳至中國內地,嘻哈文化由波瀾不驚的地下小眾文化發展為深受中國青少年喜愛的流行亞文化。不論是大街上著奇裝異服、搖頭晃腦吐詞不清的饒舌歌唱,還是遍地開花、極具動感的街舞表演,抑或是去年火爆熒屏的《中國有嘻哈》和今年方興未艾的《這,就是街舞》和《中國新說唱》這樣的網絡綜藝節目,嘻哈文化在中國的流行熱潮無處不在。
每種文化都承載著不同的價值理念,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對于社會、人生的認知以及思想、行為、生活方式的判讀與選擇。而價值觀正是人們判斷對與錯、好與壞的立場、觀點、態度的總和。青少年作為“嘻哈”這種流行亞文化的主要追隨者,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型,或多或少會受其影響。本論文旨在探究我國的青少年在哪些方面、在何種程度上受到了這種流行亞文化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關于嘻哈文化對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影響的調查,參與者為986名14-28歲的青少年,身份為初中生、高中生、高職大專生、普本大學生、研究生和已參加工作的社會人士。
(二)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內容為開放式調查問卷,選擇題為主,個別補充說明的為填空題。具體內容包括:性別、身份、是否了解嘻哈文化、對嘻哈文化的構成元素知多少、是否認同嘻哈文化提倡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認同的價值觀具體有哪些(具體的價值觀為上海師范大學的岑國楨教授通過調查總結得出的當代中國青少年心目中的主流價值觀,包括自我觀、法制觀、審美觀、親情觀、公正觀、國家觀、友情觀、健康觀、群體觀、財富觀、生態觀、人權觀、集體觀、關愛觀一共14項)、嘻哈文化對他們的價值觀有無影響或哪方面的影響、他們所認同的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一致。
(三)研究方法
所有有效回收的945份調查問卷樣本運用SPSS進行處理,對青少年價值觀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歸結和分析,應用統計學進行了卡方值檢驗和差異分析,力求科學嚴謹。
三、調查結果
通過對調查問卷各項數據的分析,主要結果如下:近七成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了解嘻哈文化,但準確了解嘻哈文化所有構成要素的只有兩成不到;對岑國楨教授總結得出的當代中國青少年心目中的主流價值觀,全部認同的有近六成;67.28%的被調查者認為嘻哈文化對自己的價值觀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對具體的價值觀做權重排序后依次為審美觀、自我觀、集體觀、財富觀、法制觀、健康觀、親情觀、公正觀、國家觀、友情觀、群體觀、生態觀、人權觀、關愛觀。其中被調查者選擇前六項價值觀的居多,達到了50%以上。且不論嘻哈文化對他們的價值觀有著何種程度的影響,90%以上的中國青少年認為他們的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致或基本一致。以下逐一作詳細說明:
(一)審美觀。在裝扮風格上“嘻哈”一族獨樹一幟:超大碼的T恤連帽衫、拖沓的垮褲牛仔褲、雖舊但精心護理過的帆布鞋、歪戴的棒球帽、麥穗頭爆炸頭或編滿發辮的束發、夸張的金屬項鏈、臂膀上奇形怪狀的紋身等。這身新潮前衛的裝扮起初是美國黑人為了表現出對社會的一種宣泄和自我個性的張揚,主張標新立異,有異于他人。這正迎合了青少年在審美觀上追求新異、以彰顯個性為美的獵奇心理。在很多中國青少年看來這種裝扮風格酷勁十足,他們深深為之著迷并紛紛效仿。
嘻哈文化的另一重要元素——涂鴉最初是窮苦的美國黑人在沒有工作、前途黯淡無光時釋放宣泄他們低落壓抑情緒的一種途徑。涂鴉者會在公共廁所、建筑物的墻上、地鐵車箱上,不顧忌是哪兒隨處胡涂亂畫,涂抹著被壓制者或沒有話語權者內心的個性獨白,給人以猛烈的視覺沖擊。現如今涂鴉已成為一門時尚前沿的藝術,它打破常規結構特點,通過大膽的夸張造型,在視覺上產生裝飾性,在心理上使人們真正感受到與眾不同的形式美。作為一種造型藝術,它有著獨特的審美意識,體現了濃重的感情色彩,既是普通人情緒宣泄的外延,又是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品。胡涂亂畫有違社會公德的行徑在中國青少年中收斂許多,他們更多的是將涂鴉作品穿到了身上,帶有涂鴉圖案的T恤衛衣是很多青少年的必備單品。涂鴉這一時尚前沿的藝術還是拓寬了中國青少年對于藝術的審美認知,豐富了他們的審美觀。
(二)自我觀。當代中國青少年在物質生活上是充裕而幸福的,從小基本都是眾星捧月、衣食無憂。然而因為社會競爭壓力日益增大,他們從小就被父母灌輸“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來回奔波于不同的輔導學習班;進了大學后,為了將來不至于“畢業即失業”而瘋狂的考級考證,為自己增加就業競爭的砝碼。所以他們沒有時間去享受自己美好的童年、美妙的大學生活,他們就想尋找失去的時光,去“活出自我”。“freestyle”作為嘻哈文化形式與內容上的精髓所在,鼓吹風格上的與眾不同,或標榜精神上的特立獨行,或追逐個性上的唯我僅有,體現出極強的自我意識,很好地迎合了青少年釋放自己、追求自由、表達個性、表現自我,不被任何東西所束縛的精神狀態以及對自我本真性(authenticity)的追求。他們想通過自己標新立異的服飾裝扮、發自肺腑的歌曲創作向所有制約他們言行舉止、思想意識的規范秩序發出挑戰,向世人宣告他們自由隨性的生活態度。
(三)集體觀。嘻哈族追求個性化的裝扮,喜歡行為風格的標新立異,并以擺脫對大人的情感依附作為自己成人的標志。他們側重自我展現,強調個性、自由,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有集體的觀念。他們對大碼T恤連帽衫、寬松垮褲牛仔褲、帆布鞋、棒球帽、麥穗頭爆炸頭或一頭編發、金屬項鏈這一系列頗具象征意義的穿戴范式的遵從在表達其對嘻哈文化主張和行為規范忠誠的同時,也集體塑造了嘻哈族的典型形象。除了穿戴上的相同風格可以獲得嘻哈族的認可之外,嘻哈話語里大量使用隱喻,起到向外界保密,與內部成員保持認同的功能,體現了嘻哈族這一群體的封閉性。從心理上來看,青少年將自己當作是一種弱勢群體,受到成人世界的種種管束和制約,結合這一年齡段青少年強烈的叛逆傾向和自我表達的意愿、迫切渴望獲得人格上的獨立和個體的自我張揚的心理特征,嘻哈文化從形式到內容上皆能滿足他們的這些心理訴求,使他們找到了一種虛幻的存在感以及在“嘻哈族”這個群體的歸屬感。
(四)財富觀。嘻哈文化也可說是一種消費文化。起初,嘻哈一族旨在借助個性化的衣服和飾品的包裹和點綴,塑造和維護他們的文化身份,品牌意識并不注重。隨著嘻哈文化的日趨流行,敏銳的商家捕捉到了其背后的巨大商業價值,瞄準了青少年的消費心理,投其所好,將各種時尚元素與嘻哈文化外在載體服飾、背包、掛件相結合,吸引他們的眼球,刺激他們無限的購買力。與此同時,各種嘻哈服飾店、街舞培訓班、極限運動場地、專業滑板經銷商、嘻哈文化網站等等遍地開花。一些國際知名品牌也積極投入到了這場時尚文化領銜的商戰中,商家們也紛紛采取“親哈”政策,運用“體育+宣傳”的策略,以使自身品牌在嘻哈青少年中深入人心。比如阿迪達斯、耐克這些國際知名運動品牌便樂此不疲地借助街頭籃球、校園街舞等“嘻哈比賽”實施自己的品牌營銷戰略。這些均在客觀上形成了青少年的消費觀,形成了一種以青少年為消費主體,以嘻哈運動器械和服飾為主打產品,帶動個性化消費色彩的商業文化潮流。而事實上,“嘻哈文化”里的很多因素都屬于消費至上的理念,說唱音樂的MTV中也充斥著燈紅酒綠,鉆石、名車、美女成群等等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商業、媒體的過度包裝下形成一種消費至上的理念和享樂主義的幻象。這種觀念極易誤導青少年形成一味追求名牌與個性的畸形消費觀,不僅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而且影響青少年不能專心學業,造成生活方向的迷失,只追求眼前的物質擁有,淡化精神文化汲取,錯誤地把消費主義的生活觀看作是幸福的生活觀。
(五)法制觀。最初的嘻哈文化反映了美國社會種族歧視、政治斗爭等現象,政治色彩濃厚。早期正宗的黑人饒舌說唱充斥著各種暴力、毒品、犯罪、匪幫話語,更不乏某些色情和充滿挑釁的語言,刻畫了美國下層黑人對白人主流社會的憤怒情緒和街頭生活的陰暗畫面,暴力、販毒、幫派爭斗、性交易這些違法行徑更是觸及了法律的底線。而嘻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逐漸本土化。以說唱樂為例,語言上除了由英文變為中文外,還出現了方言嘻哈、且具有中英文夾雜的現象等。內容上,黑人音樂中的性、暴力等內容被剔除,相當一部分中國嘻哈歌曲都與青少年密切相關的成長煩惱、校園生活和教育問題有關,或是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進行諷刺鞭撻。盡管有少數失格歌手在歌詞中公然侮辱女性、教唆青少年吸毒,國家廣電總局也會及時對其封殺下架,予以管制。因此,中國的嘻哈音樂總體上還是比較健康的,對社會批判的尖銳程度和政治色彩大大減弱。
(六)健康觀。街舞、滑板這些極限運動是嘻哈一族所熱衷的。街舞是模擬黑人舞步,沒有固定的動作套路,可以自由編排自由發揮,追求韻律和動感。滑板是通過在板上助滑后,身體進行離板騰空飛躍或倒空翻或陀螺轉等高難度的身體運動形式,追求舞姿或身形的優美舒展。街舞是融運動于娛樂之中,而滑板是融娛樂于運動之中,兩者都追求形式美,都講求精神放松。青少年精力旺盛,追求個性自由,街舞、滑板這樣娛樂和運動二位一體的項目是他們最喜愛的休閑方式。二者都使玩家從中感受到極大的驚險、刺激和樂趣。在調劑身心之余,滑板更能鍛煉人的意志和耐力,并從運動中獲得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嘻哈運動之所以能獲得青少年的青睞,主要就在于其表現出的自由性、隨意性、審美性、驚險性和刺激性,與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正好吻合。
四、結論
嘻哈文化,作為一種深受中國青少年喜愛的流行亞文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審美觀、自我觀、集體觀、財富觀、法制觀和健康觀。但很多熱衷嘻哈文化的中國青少年對于嘻哈的歷史由來并不清楚,更無興趣去研究嘻哈文化背后的種族問題和民權運動,大部分人只是因其時尚酷帥的裝扮、動感刺激的律動這些淺顯表面的認知進行形式上的模仿。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分離、重塑、再造的本土化過程,嘻哈文化從語言上、內容上都反映了中國國情,帶有鮮明的中國烙印。但作為廣受青少年歡迎的文化形式,嘻哈文化有任何的瑕疵污點對青少年都會有誤導作用,他們一旦認可就會盲從,甚至會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其危害程度是無法估量的。因此,嘻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離不開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對它嚴格的監督管制和有效的引導規范。唯有如此,嘻哈文化才能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嘻哈文化。
參考文獻:
[1]李凡卓.Hip-Hop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性分析[J].2004(2).
[2]王志毅.嘻哈文化的植入_涂鴉對審美視覺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09(8).
[3]岑國楨.我國青少年主流價值觀及其含義、取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0(3).
[4]陳敏.中國嘻哈文化的本土化及其啟示[J].中華文化論壇,2013(7).
[5]李會轉.嘻哈文化特質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1).
[6]郭琴.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中美嘻哈文化及教育策略[J].海外英語,2014(5).
[7]李若瑾.Freestyle背后嘻哈文化的商業突圍——淺析《中國有嘻哈》的商業模式[J].大眾文藝,2017(9).
[8]孟越.從音樂選秀節目《中國有嘻哈》看我國嘻哈音樂的本土化演變[J].影視,2017(10).
[9]梁可.從《中國有嘻哈》看青年亞文化熱[J].影視傳播,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