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年忠
2017年11月13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對溫儒敏教授的采訪:“高中語文特別是高中作文教學,全線崩潰!”外界大多認為這是聳人聽聞,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認為這一評價是中肯的,特級教師黃厚江在《語文的原點》一書中也這樣評價今天的作文教學現狀:現在作文教學的無序,不僅僅是整體的作文教學沒有系統和序列,而且每一次作文訓練的基本環節也互相割裂。高中語文邊緣化加劇,作文教學更是重災區,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作文教學沒有系統和序列,恐怕一時難以解決。2016年“學歷案”引起了教育界廣泛的關注,那么“學歷案”能夠為高中作文教學的“無序”提供一個走向“有序”的方案嗎?這引發了很多一線教師的疑問。
我們要客觀認識作文教學體系的缺失,金代文學家王若虛在《文辨》中提出了著名的“文體”說:“或問文章有體乎?曰:無。又問無體乎?曰:有。然則果何如?曰:定體則無,大體須有。”作文的技法,你說它沒有吧,“大體”是有的;你說它有吧,實在又沒有。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必把作文效率的低下歸結為那不存在的所謂“系統”。作文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缺少一個教學系統或者訓練系統,也幾乎是大家的共識。
作文技法這種“大體”的東西,讓老師陷入了兩難:教師為主體的“講”,講不清楚,學生為主體的“學”,也學不明白。面對這樣一種困境,有識之士都在思考作文教學的出路。我想起了2010年暑假,在昆明召開的“第一屆中學語文教育與考試評價高級研修班”上,中央教科所研究員、全國中語會秘書長、博士生導師張鵬舉教授作了“中學作文表現性評價”的專題發言,張教授引美國學校如何上作文課的“它山之石”,提出了作文教學要引入表現性評價理論,實施多元評價,建立“教——學——評”三位一體的重視過程性評價的主張。其實,我們作文教學中真正存在的問題是高考這根“指揮棒”舞得過高,硬要用終結性的分數來衡量教學中的一切。重過程評價的作文教學觀與“學歷案”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其實“學歷案”一詞雖然新穎,但是支撐“學歷案”的理論依據還是課程標準頒布以后方興未艾的“基于標準的教學”和引進新的教育評價文化。“學歷案”是在揚棄傳統“教案”和“學案”的基礎上提出的,“學歷案”的關鍵詞應該是兩個:課程標準和學習經歷,要對學習經歷進行評價,就必須引入重過程的多元評價。
作文教學的主要流程是三個環節:寫前的技法訓練和寫后的評改,還有就是寫作文。下面我們重點談談在寫前的作文技法訓練課(俗稱“作文指導課”)中實施學歷案的做法。
對于具有“模糊性”特點的作文“技法”,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至今都沒有人講明白,我們的“學歷案”要向學生如何展示這個學習的“過程”?我認為這個“大體”的作文“技法”,需要學生“經歷”的是兩個方面:一是作文寫作基礎知識的“學”,如記敘文六要素,記敘的順序、人稱、角度,描寫人物的方法(如肖像、語言、行動和心理等),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和抒情等),表達技巧(如細節、詳略、正側、襯托、對比等)和修辭手法等;一是作文技法的“悟”,如素材積累,材料選擇,詳略安排,結構布局和中心突出等,這兩方面都很重要。這兩個方面在“學習任務”中要明確體現,每次解決一到兩個知識和能力點,明確了“到哪里去”,再進行分解訓練,力求在訓練中達到“學會”。
(一)要明確“學習任務”和“評價標準”
建立課程標準——學習任務——評價任務——分解學習任務的思維流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表達與交流”對高中階段作文有明確的要求:
1.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
3.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在表達實踐中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
4.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
5.進一步提高記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并努力學習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表達力求準確、鮮明、生動。
學習任務
1.積累“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必要的寫作基礎知識;
2.領悟“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的實踐經驗,寫一篇以“感動”為話題的記敘文。
評價標準:
1.掌握記敘文六大要素,記事的類型和記事的順序、人稱等,描寫人物的方法,正側結合的寫人方法。
2.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的作文怎樣選材,怎樣寫?
3.欣賞優秀文章和學生習作;
4.擬作文提綱。
(二)教學過程的重點是分解并設計學習活動

學習任務1.積累“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必要的寫作基礎知識;(1)檢測活動一:寫出記敘文六要素,描寫人物的方法。正側結合的寫人方法指什么。(2)檢測活動二:寫出記事的類型和記事的順序、人稱。(3)討論:觸動心靈的人和事有哪些?(4)你寫過類似的文章嗎?有什么成功的經驗?學習任務2.領悟“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的實踐經驗。(1)美文賞析活動(2)習作借鑒活動(3)擬提綱活動
設計思路:在課程標準中,淡化了寫作知識,強化了寫作能力。我們制定的兩大學習任務,體現了以一個“主題”為學習單位,以“何以學會”為中心,以形成性評價為導向,分解目標達成的過程,逐層推進,為學生的自主或有指導的作文提供了清晰的腳手架(搭梯子)。
(三)教學過程中通過“留白”來留下學習痕跡
為什么要留下學習痕跡?學習科學告訴我們,學習的本質是經驗在深度或廣度上的持續變化,即個體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建構或社會建構形成新經驗的過程。這個變化或過程就是痕跡。
怎樣留下學習痕跡呢?每一學習活動都要“留白”(即留出空白),“留時間”,讓學生做。為了體現“真學習”,要求對每一步進行評價,評價人可以是學生自己、同桌或小組等。
1.寫作的知識性內容,可以留下幾行空格,也可在方框中“留白”。如:
任務1學習活動:積累“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的必要的寫作基礎知識

(1)檢測活動一:寫出記敘文六要素,描寫人物的方法。(2)檢測活動二:寫出記事的類型和記事的順序、人稱。想一想:正側結合寫人的方法有什么作用?任務1學習活動:積累“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的必要的寫作基礎知識(3)說一說(借鑒“頭腦風暴”,為作文找材料):生活中觸動心靈的人和事有哪些?①我交流的材料:②別人發言的材料:(4)想一想:你寫過類似的文章嗎?有什么成功的經驗?
自我評價:A B C D(在等次上打鉤)簽名:
設計思路:對于前置知識,通過“當堂檢測”的方式“留白”,起到“溫故”的作用,同時也是了解學情的一種方式,便于“因材施教”,第(3)步調動學生經驗,為作文積累資料。對需要建構的新經驗則先交流、探討,再進行評價。“留白”的方式便于觀察學生在課堂環境中實現最大程度的“真學習”、“在學習”。
2.讀寫結合,建構新的作文實踐經驗,屬于體驗式學習,最好的“留白”方式是畫出方框。如:
任務2學習活動:領悟“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的實踐經驗
(1)美文賞析活動
閱讀下面文章,思考:
父 親
黃方國
父親是三天前的一個下午到家的,當時無人在家,他擱下背篼蹲在門口抽葉子煙。樓上的張婆以為是流氓,喝斥他走開。我向父親求證此事時,他像犯了錯的孩子,局促地搓著雙手,目光游移,囁嚅著說:“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點。”
家里不寬敞,我們把父親和兒子安排在一間屋里。父親進屋不久,我就聽見巴掌落在臉上的“啪”聲,開門一看,見兒子正大吵大鬧:“你臟,你臟,不準你親我,滾出去。”我對兒子動了武,妻子對我怒目而視。父親垂著雙手,呆呆地站在一旁,這一夜很晚還聽見父親輾轉反側的聲音。
次日清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調對父親交代:“茶幾上有好煙,有煙缸,別抽葉子煙,別亂抖煙灰。別動音響,別動氣灶,別動冰箱,別動電視……”父親謙恭地說:“叫我動,我也動不來的。”中午我倆回來,看見滿地的水,父親正蹲在地上,拿著帕子,手忙腳亂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進了臥室,“砰”地一下關了門。父親便立即又像做錯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來。
下午下了一場小雨,下班回來不見父親。父親回來時,濕漉漉的頭發搭在皺紋堆砌的額頭,松樹皮一樣的手提著一個塑料袋。他鞋也沒脫就進了屋,妻子“哼”了一聲又進臥室。
父親說:“我去買東西了,不會買,也不知你們缺啥,就琢磨著買了這些。”
父親說:“蜂蜜治胃病,你記著,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腦的人,核桃粉補腦,孫兒胃口不好,瘦,就給他買了健脾糕,吃了開胃。”
父親最后從貼身衣兜里拿出一個塑料袋,說:“這5000塊錢是我賣雞賣豬攢的,都攢了3年了。我用處不大,你拖家帶口的用得著,拿著。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來,看看你媽的墳,你爺的墳,沒空回來,爹也不怪你,你們忙,單位紀律嚴呢!”說完,父親笑了一笑,摸出葉子煙,正要點,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親執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決定叫輛出租車送他回去。
一生都沒坐過小車的父親卻不知怎么打開車門,他的手在車門上東摸西摸,一臉尷尬。我上前一步,彎下腰來,打開車門,侍候父親坐進車,再為他關上車門。父親伸出頭來,一臉的幸福,他說:“兒啊,爸算村里最有福氣的人了。”說完,抬手抹著眼圈,憨憨地笑著看我,我剎時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場,我在許多人面前彎過腰,為許多人開過車門,但從沒有為父親彎腰開過車門。父親是農民,我是干部,父親是莊稼人,我是城里人,父親這輩子已無超越我們的高度,但我們有今天全仰仗父親的奠基。父親為我們彎了一輩子腰,吃了一輩子苦,操了一輩子心,人到老年依然不忘為子孫分擔憂愁。但我們呢?給了他們那么多不敬,僅僅為他開一次車門,就叫他心滿意足,淚流滿面。那一彎腰,對父親來說,是一種孝道和良知,對我來說,是向您及天下所有像您一樣的父親乞諒和深情致敬啊!

(1)美文賞析活動(寫人)①畫出正面描寫人物肖像、語言、行動和心理的句子,這些句子表現了人物的什么特點?學習任務2.領悟“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的實踐經驗②畫出側面描寫張婆、兒子、妻和“我”的句子,他們對“父親”什么態度,“我”又是什么態度?③找出一處最感動你的細節,分析這樣寫的作用?
同桌評價(寫評語):
簽名:
(2)習作借鑒活動(課本59頁“寫作練習”二改編)
①題目: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些自己感動的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受感動的人和事是什么?請以“感動”為話題寫一篇記敘文,不少于800字。
②學生習作:
記憶中的風景
“夾中蓮花朵朵開,張張白帆迎秀才。不待江濤催日出,一腔書氣呈胸懷。”
在高三緊張的備考之余,我的母校,沿河縣夾石中學敖廷東老師的《夾中晨讀》還時時縈繞在我的耳畔。
那是埋藏在我心底的記憶,那是令我魂牽夢縈的地方。
天還未亮,手里捧著一本英語教材,欣然漫步到夾中后山的那片樹林中,撥霧晨讀。同太陽一起奮斗,太陽渴望撥云見日,人渴望一飛沖天,耳畔縈繞著圍墻外、懸崖下咆哮著的烏江之聲,仿佛金戈鐵馬的戰歌,激勵著我們奮力前進;又婉若弱柳扶風的小曲兒,滋潤著我們干涸已久的心靈。此時,全世界變得極度的寧靜,脫掉生活的濁重,讓我們沉浸在這片樹林中,沉醉于書海里,品味烏江之聲、感悟黎明晨光。
待太陽破曉而出,第一縷晨曦照射我身,合上書頁,將其貼近胸膛,閉上雙眼,徜徉在撲面而來的江風中,深深地吸一口樹木花草吐露的第一絲靈氣,讓其融入你的血脈,輸送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全身的細胞都得到了自由的舒張,倍覺神清氣爽!你會感到:原來我們呼吸的空氣竟是這樣的甘甜,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睜開眼,突然發現,山坡上、樹林里、池塘邊、圍墻下、操場上何時都遍布著一朵朵、一張張“白傘”:像蓮花,在瑤池里含苞待放;像風帆,在天河中迎送讀書的才子;又似身著白色校服的學子,白色升騰,書本翻飛,這是他們欲飛的風姿!
面朝烏江,沐浴日光,時間慢了下來,浮生閑了下來,心緒也靜了下來,紛繁欲念消失殆盡。臨聽江的教誨,感受陽光的洗禮,人心得到凈化,人格得到升華。對著太陽許下承諾:刻苦鉆研,立志成才。向烏江祁福:希望明天會更好!
嘆,時光還在流轉,生活應當繼續,夾中晨讀已然遠去。面對城市的霓虹,即便是站在梵凈山山頂,從夜初待到黎明,也無法捕捉到夾中的那份心境。我想我再已無法忘卻夾中的晨讀了。它永遠埋藏在我的記憶深處,那是我最美好的風景!
睡夢中,口中仍在呢喃:“夾中蓮花朵朵開,張張白帆迎秀才。不待江濤催日出,一腔書氣呈胸懷……”

(2)習作借鑒活動(記事)①畫出文章寫景的句子,并分析寫景的作用是什么?學習任務2.領悟“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的實踐經驗②這篇記事的記敘文的類型和順序是什么?這樣安排順序有什么作用?③找出你認為寫得出彩的一個場面描寫,分析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小組評價(分析好與不足):組長簽名:
(3)擬寫提綱活動
請以“感動”為話題寫一篇記敘文,不少于800字。

擬一擬: 標題:開頭:中間:結尾:
教師評價(評語):
簽名:
設計思路:建構主義理論十分注重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支持性的環境。我們選擇了兩篇文章,來支持學生把任務1學到的寫作基礎知識,運用到賞析評價文章中來,讓學生自己領悟寫作技法,從任務1到任務2,是一個逐步成長的“學習經歷”。
作文基礎知識是客觀而又確定的,寫作技巧卻是主觀而又模糊的,這種“大體”的高級智慧技能,重點還需要學生自己的“悟”,學歷案繼承了“讀寫結合”這種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如錢夢龍就在《從讀到寫的“鏈索”》中寫道:摹寫、改寫、仿作、評析、借鑒、博采——這似乎構成一條由易到難的讀寫結合“鏈索”,這條“鏈索”反映了學生從單純摹仿到逐步擺脫摹仿而進入創造的一個“歷練”的過程。
我們設計的“讀”的兩篇文章,充分運用了現有的教學資源,一篇選自“教師教學用書”,一篇選自我校往屆學生的課堂習作,從質量上兩篇也呈現一種梯次,第二篇更適合學生摹仿。在選材上,一篇記人,一篇記事。因初中生寫一件事、兩件事和多件事的作文較多,我們這里選擇了一篇記場面的集體活動的,難度有所增加。
兩個學習任務,學生寫作經驗的建構從基礎到能力,從外顯到內化,由易到難,由低到高,共同搭建了一條寫作訓練的梯子,作文訓練從 “無序”到“有序”。在這種訓練的“有序”中,學生對“大體”的作文技法,就會逐漸有了一條清晰的脈絡,做到“意在筆先”,作文時“胸有成竹”,真正實現作文思維從混沌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