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近年來,“復歸田園”成了都市人群的一種時尚。比如中國長壽之鄉廣西巴馬每年都會迎來數以萬計的都市人,他們尊奉著巴馬人的“生活情調”,遠離名利,摒棄雜念。這些都市人在此少則住上半個月,多則住上幾年甚至定居。
(2)一項調查顯示,70%的中國人日均休息時間偏少,還有8%的受訪者表示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讓我們的生活新意不斷,但忙碌過后常有空虛感襲來,原來我們“丟”的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的情調”……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試題含兩則材料,第一則材料的內涵是現代都市人爭相回歸田園,其實質是在追求一種“生活情調”;第二則反映了當今社會大部分人“生活情調”缺失的現狀。兩則材料相輔相成,且有一個共同關鍵詞“生活情調”,所以考生只需緊扣這一關鍵詞,聯系社會現實即可準確立意。
立意角度一:現代人喪失了生活情調都表現在哪些地方。從此角度立意,可從以下角度切分中心論點:①完全被工作綁架,我們喪失了生活情調;②沒有個人愛好,我們喪失了生活情調;③躲在個人狹小的空間里,我們喪失了生活情調……
立意角度二:現代人為什么喪失了生活情調。從此角度立意,可從以下角度切分中心論點:①社會飛速發展,讓現代人喪失了生活情調;②個人生活壓力增大,讓現代人喪失了生活情調;③時間就是效率的工作環境,讓現代人喪失了生活情調……
立意角度二:怎樣留住生活的情調。從此角度立意,可從以下角度切分中心論點:①學會知足,留住生活的情調;②珍惜親情,留住生活的情調;③親近自然,留住生活的情調……
寫“生活的情調”,還可在以下兩個方面用力:一是更透徹地揭示如何擁有(或找回)情調;二是聚焦一點,在小角度上做出好文章。
生活需要情調
蔣東軒
第一次來到海邊,看到無邊無際的大海,一個久居高原的牧民,會驚呼 “哇,天天洗澡也用不完啊”;一個從事電力生產的企業家,會欣喜“哇,假如能用來發電該多好啊”;一個文學愛好者,會嘖嘆“哇,難怪曹孟德的《觀滄海》寫得大氣磅礴”,接下來他會脫口誦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同樣的場景,有人考慮的是物質生活,有人卻收獲了精神上的愉悅。其實,情調決非“小資”的特權,普通的工人職員、教師醫生,包括那位牧民和企業家都可以成為有生活情調的人。
有情調的生活,往往與“快節奏”不搭界。上世紀三十年代,豐子愷先生常常在杭州、石門間往返,本來坐火車兩三個小時的旅程,他卻愿意花上兩三天的工夫,去坐慢悠悠櫓聲欸乃的木船,白天,他在船艙里飲酒聊天,欣賞運河兩岸農舍炊煙田園風光。途經某鎮,每次船泊小雜貨店門前的河邊,他從船窗里看出去,總看到一個中年婦女孜孜不倦地在“打綿線”,后來看得爛熟,不經寫生,便能隨時背摹其狀,由此創作了有名的漫畫《三娘娘》。這樣的風情和情調,自然是坐高速火車不可得的。歐洲有一個國家的火車至今沒有提速,就是因為那里喜歡“慢生活”的公民堅決不同意。
有情調的人不怎么在意得失。我有兩位年輕朋友,一個愛好攝影,一個擅長擺弄電腦,他們得知我幫老同學給一群孩子上寫作課,主動花了整整半天時間,為我做了多媒體資料。他們這樣做,不計較沒有一丁點的好處,反而很開心,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明白我也是義務勞動,重要的是他們說到底為孩子們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這便是一種意趣不俗的情調。美國耶魯法學院有幾位法學博士生,準備畢業后到中國生活兩年,也許干點什么掙點兒錢再四處游歷一下。其實,他們在紐約、華盛頓找一個年薪十幾萬美金的工作很輕松,可為什么偏要如此選擇呢?回答非常簡單:錢,以后有機會掙。中國現在這么讓世界關注,走進中國,學習中文,了解文化,會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我以為這也是一種特有味的人生情調。
一個人是否有情調,與其學歷的高低好象關系也不大。有一位出身貧苦的老校長,只讀過三年寒學,但他能耕能漁,能彈會唱,能導會演,而且特別會講故事,“能把石滾子說得豎起來”,當地人稱他“小說家”,他就是一個很有情調的人。他植竹林,挖荷塘,建影壁,把五十年前的一個農村小學建設得像園林。這位有情調的父親,這座有情調的校園,最終孕育出一對極富文學才情的兄妹,他們分別寫出了《草房子》《肩上的童年》這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
一個有情調的人,即使在苦難的歲月里,也不會忘記以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在那個名字上可以打“×”的年代,大豐農場曾有一對落難的上海夫婦,不惜用生命捍衛尊嚴,而他們最后的晚餐就是喝了一杯家鄉帶來的咖啡。當年,徐志摩告別康橋,雖然像離開戀人似的痛苦,但他沒有哭泣,只是輕輕嘆息道:“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可見情調也是一種灑脫,一種人生的境界。
給生活來點情調吧,勞累了一天,即便沒帶一束鮮花回家,也無關緊要,點上一枝蠟燭,與你的愛人共進晚餐,相信會有好味口。不要拒絕情調,她會讓你疏解生存的壓力,增加一點應對人生的彈性;也不用把情調當作奢侈品,情調的造價不一定有多高,她主要取決于你內心的品質和感覺。
(選自《湖海·文學版》)
【點 評】本文開宗明義,亮出論點“情調決非‘小資’的特權,普通的工人職員、教師醫生,包括那位牧民和企業家都可以成為有生活情調的人”。主體部分從“有情調的生活,往往與‘快節奏’不搭界”“有情調的人不怎么在意得失”等多個并列的層面展開論述,其實是條理清晰地揭示了“給生活來點情調”,需要留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會“慢下來”,從容不迫地過“慢生活”;二是淡化“得失心”,不要把利益、錢財看得太重;三是培養各種興趣愛好,以此自得其樂;四是直面人生的困境,懂得“以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篇末處則進一步提醒我們:“情調”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需要你憑著“內心的品質和感覺”來釀造。整篇文章娓娓道來,啟迪人心。
論據選用也有特色,既有名人實例、警句名言,也注意現身說法,給人以如話家常、親切自然的良好感覺。
給生活一點距離
生活情調是什么?是單車走西藏的果決,是工作之余在公園漫步的悠閑,也是挖掘生活里時常為人們忽略的一個個亮點……
人們都有追求生活情調的愿望,想要尋找快樂,獲得享受。但由于生活中的種種限制,并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自己那一份情調。
但說起追求生活情調的方式,實則很簡單:我們需要給生活一點距離,讓自己緊繃的神經得以松弛,而不是整日里行色匆匆。
于斯曼在小說《逆流》中描繪了一個隱居鄉下的沒落貴族德塞森特所經歷的感官享受和精神遐想,而這類精神漫游在熱鬧繁華的巴黎是無從尋覓的。德森賽特以自我的放逐,在豐特奈玫瑰鎮找到了生活的情調。用作者的話說,就是“每個章節都變成了一種特殊風味的醬汁,一種不同藝術的升華;它濃縮成寶石、香精、花卉、宗教與世俗文學、非宗教音樂和素歌的一種‘精華’”。或許,如今的我們無法做到像德賽森特一般超然,無法完全脫離城市生活,但哪怕是在緊鑼密鼓的生活中抽出一點時間到鄉間走走,甚至住上一段時間,感受自然的趣味,也勢必能使我們感受到久違的輕松與情趣。
遠離塵世(哪怕只是一時的),不是為了擯棄這個世界,而是為了更好地進入并感受這個世界。
然而,也有古人說,“大隱隱于市”。是的,給生活一點距離,并不一定意味著只能隱居鄉野。實際上,我們更需要的是一顆堅守自我、寧靜淡泊的心。比方說錢鐘書先生能在內心堅守一片自我的世界,自得其樂,自行其是,便也是享有了幾分生活的情調了。而將眼光投向當今社會,都市的快節奏不知攪亂了多少人自我的節奏,人們緊貼著生活前行,以為與生活的步伐亦步亦趨便能塑造完美的人生,結果不過是疲于工作和應酬,成為毫無特色的庸常大眾中的那一個。但真正的有心人卻懂得找到自己的音律與鼓點:或許是培養一些個人的興趣愛好,或許是花心思裝飾一下房間,或許是……這似乎與我們日常繁忙打轉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正是這一點點距離,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質的飛越。
我們不需要多么驚天動地的人生;我們需要的只是一點情調,一點有滋有味的日常生活。
給生活一點距離,給自己留有尋找情調的空間。
【點 評】這是一篇優質議論文。作者眼觀現實,明確提出了“我們需要給生活一點距離,讓自己緊繃的神經得以松弛”“給生活一點距離,給自己留有尋找情調的空間”的觀點。主體部分分寫兩層,先說“回歸鄉野”,再議“更需要的是一顆堅守自我、寧靜淡泊的心”,漸次遞進,脈絡清晰。
縱觀全文,立意準確,例證得當,語言表達簡潔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