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昊
摘要:法治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成果,依法治國更是我國強調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依法治國的宏偉目標要求大眾必須對社會主義法律具有相應了解,并且擁有健全的法律意識,尤其是對于高中生群體,其不僅要杜絕自身的違法行為,更要利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的權益,而對于法律意識的培養就成為法治建設的關鍵所在。文章圍繞大眾法律意識現狀開展相應的研究,探究提升高中生群體法律意識的合理化對策,以此來奠定我國法治化國家基礎。
關鍵詞:法律意識;普法教育;依法治國
一、大眾法律意識內涵及功能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中的一種,是個體對法律現象的主觀狀態,比如高中生群體對法律的認知、對法律的情感和態度等等,鑒于高中生群體之間存在差異性,每一個高中生對于法律的主觀態度也存在差異,最終會形成法律意識的差異。大眾法律意識則是社會大眾對現實法律的態度、心理、認識等,并對法律產生信念、價值、習慣等各類要素的評價總和。
法律意識功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認識功能。主要是針對法律的作用、性質、特點產生了解,是法律意識的初級體現;第二,預測功能。主要是指個體會根據法律規范預測事件的合法性,預測行為是否受到法律制裁;第三,調節功能?;趥€體對于法律的了解和評價,以法律來調整自身的行為;第四,傳播功能。法律意識會通過多渠道、多方式進行傳播,并且產生相應的正能量,在社會群體中得到發揚。
二、大眾法律意識現狀解析
(一)我國大眾法律意識建設成就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的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也在急速進步,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促進了社會公眾更關注精神素養,并產生相關的法律意識。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重點進行了普法教育,尤其是針對高中生群體,希望通過教育讓高中生群體能夠接觸法律,了解法律,并運用法律??v觀三十余年的普法教育,21世紀我國公民對于基本的法律常識、法律知識以及法律文化已經擁有更深的了解,尤其是高中生群體可以基于法律調整自身的思維和行為,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高中生群體的犯罪率已經實現大幅度的降低,這與高中生群體的法律意識提升密不可分。同時,目前我國多數社會高中生可以利用法律作為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利,將法律運用到生活和學習之中,以法律來保護自身的權益。在高中生群體法律意識不斷提升的前提下,高中生刑事違法案件數量呈現下降趨勢,維權案件數量則處于上升狀態,高中生群體在法律意識的支配下運用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這也是我國大眾法律意識建設的最大成就。
(二)我國大眾法律意識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國在法律意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其中仍存在諸多問題,相比其他意識領域的發展,法律意識發展速度相對緩慢,法律意識和時代發展的步伐存在一定差距,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社會公眾法律意識差距較大。在30多年的普法教育中,高中生群體已經產生了法律意識,懂得利用法律作為武器保護自身權益,但仍有部分高中生法律意識淡薄,不懂得以法律保護自身權益,有的還會出現打架、傷害的現象,尤其是在經濟落后的地區,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其次,法律意識條框化。我國高中生群體法律意識長期受到負面的文化影響,阻礙了現代法律意識的產生和發展,將高中生群體的法律意識局限在框架內。再次,我國法律意識培養有待提升。雖然我國普法教育開展已經超過30年,但仍存在培養不全面的問題,并且部分法律漏洞過多,尚不健全更給法律意識培養造成了巨大的障礙。最后,高中生群體法律意識更新緩慢。法律意識是不斷變化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進行更新,我國社會發展速度較快,但民眾的法律意識更新卻十分緩慢,法律意識和社會發展差距較大。
三、大眾法律意識培養與發展
(一)逐步完善市場經濟制度
我國應逐漸完善市場經濟制度,以經濟發展帶動法律意識的提升,當大眾物質基礎得到滿足后,精神需求就會實現有效提升。利用良好的市場經濟制度,為社會創造更大的財富,有助于增強大眾的法律意識。一方面,以提高經濟水平促進大眾法律應用的自覺性。政府及社會應該倡導自由經濟,讓社會公眾廣泛的參與到市場經濟活動之中,一旦社會公眾參與到市場經濟中就會面臨各類矛盾,并且需要借助法律解決矛盾。此時,相關部門應利用法律途徑幫助大眾解決矛盾,并引導大眾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法律,尤其是高中生群體,直到大眾可以熟練的利用法律作為武器保護自身權益。另一方面,培養社會公眾法律觀念形成。市場經濟環境要求社會公眾擁有權利觀念、社會契約觀念以及法律觀念,政府和社會應積極培養法治環境,以明確的法律規章解決現實矛盾,讓大眾意識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政府應拋棄傳統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利用法律手段對企業進行管理,企業也需要依照法律開展相應的經營活動,大眾長期處于企業之中,經常利用法律處理問題,法律觀念自然會逐漸形成。
(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社會民主制度和大眾法律意識具有密切的聯系,法治社會不能沒有民主,而民主又是法治社會的基礎。一方面,完善我國民主制度。民主制度可以有效保證大眾參與到管理活動之中,能夠保障依照大眾的利益制定相應法律規范,允許大眾參與制定法律規范,大眾會更愿意接受相應法律約束,從而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規,依照法律法規要求開展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大眾的法律意識會得到提升,懂得利用法律來保障民主權利,尤其是具有較高素質的高中生群體。另一方面,創造良好的民主環境。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政府應該創建良好的民主環境,監督權利的應用,避免出現濫用司法權力、執法不公的現象,在良好的民主法治環境下,大眾的法律意識會進一步提高,并且更加相信民主和法治。
(三)增強大眾法律安全感
依法執法、嚴格執法是增強大眾法律安全感的關鍵,大眾法律意識僅是腦海中對于法律的一種認識,這種認識轉變成為現實必須依靠嚴格執法,只有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執法隊伍,利用法律來保障大眾的合法權益,能夠做到執法嚴明、執法公正,讓大眾的合法權益能夠受到有效保護,才能增強大眾對于法律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大眾對于社會法律產生了相應的安全感,信任法律對自身權益的保護作用,這種信任將會反作用于法律意識,并促進大眾法律意識的進一步提升。
(四)完善普法教育機制
普法教育是提高大眾法律意識的最直接途徑,并且已經在實踐中加以驗證。一方面,以多元化方式進行普法教育。應充分利用普法教育來提高大眾法律意識,尤其是對于高中生群體,利用多渠道、多方式讓大眾接觸到法律知識。不僅要注重傳統普法教育渠道的建設,更要利用網絡信息渠道進行普法教育,利用網站、微信、微博等工具進行法制宣傳,讓大眾能夠隨時隨地接觸到法律教育。另一方面,緊密普法教育與生活的聯系。普法教育應該注重相關法律知識和內容的更新,并且注重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學習普法教育解決現實存在的法律問題,讓大眾意識到法律和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以此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陽李.論我國轉型社會的法律意識[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04).
[2]趙彥輝.淺議法律意識[J].人力資源管理,2017(06).
[3]韓東序.論法律意識視野中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J].法制博覽,2014(19).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十五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