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霞,馮軍強,王 瑞,呂雅潔,袁 軍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陜西 西安 710038)
本科生理論教學在當下仍然是大學教學的基本形式,課堂教學質量是影響大學本科教學質量的基礎性因素之一,因而大學本科教學質量的評價已成為高教界的主要議題之一[1]。醫學人才的培養是保證人類生命健康的基礎,為保障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培養質量,完善醫學院校理論授課質量保障體系,加強教學過程、結果的管理,我們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出一套有效的臨床理論授課質量控制方法,現介紹如下。
教員是課堂授課的主體之一,教員授課前的準備對課堂授課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新教員的培養需要一代代老教員的辛勤付出,老教員在進行授課前各項準備工作的同時,還有傳幫帶新教員的義務。新教員進行理論授課前必須經過以下過程的培訓。
(1)參加隨堂聽課,要求必須隨堂聽課兩輪、輔導答疑;(2)同時參加教研室教學各環節,包括集體備課、試講、預講、監考、實習帶教等;(3)參加學校組織的青年教師培訓,并通過考核取得師資培訓合格證書;(4)參與科室其他教員授課五大件的準備(熟悉課程標準、根據課程標準熟悉掌握教材中的授課內容、參與教案及幻燈制作、參與課程教學設計、編排教學進度表);(5)通過教研室組織的預講和醫教部教務科組織的試講,通過醫教部、學校教務處審批后方具備授課資格。完成以上教研室教學見習工作后方具備申請新任課教學資格的基本條件。
教研室有義務且需要有意識地進行新任課教員的培養,需為新教員的培養提供條件,如減輕臨床工作量,必要時新教員脫產參加教學活動,在新教員進行本科生理論授課前,需要進行實習帶教、實習小班課授課、教學病例討論、教學查房等帶教培訓經歷,同時在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做到傳幫帶、老教員帶新教員,做到責任到人。
預講是教員在熟練掌握課程教學大綱和教案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試驗性教學活動,其目的是檢查教員教學準備的程度,發現不足,以便及早解決。預講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教研室需組織新教員進行預講,預講由教研室主任或教學組長主持,全體教員參加。預講要求:(1)新教員必須撰寫教案并經教研室主任和教學組長審閱同意;(2)應按既定的教案進行,教學目的明確;(3)講授要有系統性、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重點突出,理論聯系實際;(4)教員應穿著整潔,儀表端正,語言規范。預講同時進行評議,評議前先由預講教員介紹授課的組織、構思與體會,然后由全體聽課教員進行評議,評議的重點包括教學內容是否準確、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選用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時間分配是否合理等。評議由本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教員(3~5名)審核把關,對預講教員提出優缺點和改進意見,填寫《預講記錄表》。預講不合格者暫緩授課,預講合格者參加醫院組織的試講。
試講由醫教部教務科組織,由主管教學副主任、教務科科長、教學助理、教研室主任、專家督導組(專家督導組由各教研室富有教學經驗的專家教授、校級精品課教員、院級精品課教員組成)完成。專家督導組首先審核授課人教案、課程教學設計是否與課程標準一致;其次聽取新教員授課,并通過《教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專家用)》進行考評;最后專家點評。試講審核通過后新教員所在教研室填寫《新任課教員資格審核表》,通過院系和學校教務處審核后方可進行本科生理論授課。
教學督導是高校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每學期開學前進行督導組專家隨堂聽課安排,根據安排保證每天至少有一位督導專家隨堂聽課。每位專家需要填寫《教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專家用)》,并在課后及時反饋當堂課授課情況,反饋內容包括課堂設計是否合理、講授內容是否精煉、新知識新進展是否補充得當,學員聽課表現、課堂氣氛、教員儀容儀表是否合適等。
教研室主任負責組織本教研室理論授課的聽課、評課工作,在本科生理論授課過程中,要求教研室主任每周至少隨堂聽課兩次,并填寫《教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專家用)》,及時掌握各教員授課情況。在下一輪的集體備課中針對問題及時整改。
校級專家督導組采用每學期進行隨機抽查和集中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質量控制,隨機抽查各教員授課情況以及各教研室教學文檔,并將檢查結果進行全校通報,獎優懲差。
院長、政委、主管教學副院長、醫教部主任、副主任、教務科長要求每人每周至少聽課兩次,并填寫《教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專家用)》進行記錄,課后當場點評。學校教務處授課期間隨時抽查領導聽課情況,每學期結束進行聽課情況匯總通報。
教務科組織部分學員每周進行每位教員課堂授課質量評價,于月底進行統計,并將評價結果進行全院通報,通報排名前十和排名后十位的教員,進一步加強課堂授課質量控制。
每門課程授課期間組織教員進行現場答疑,安排固定時間、固定教室進行學員答疑。同時,每門課程開通網絡課程,通過網絡課程平臺學員可了解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課程設置、授課教員等信息。教研室可通過此平臺進行授課質量調查、課堂授課內容小測試、課程答疑等,加強了學員與教員的課后交流。除教研室網絡課程平臺外,每個教研室所涵蓋的臨床科室還設置了學科專業網站,學科專業網站中除與臨床、科研相關的板塊外,還包含教學交流板塊,進一步加強了學員與教員的課后互動交流。
每堂課授課結束,授課教員根據課堂授課情況、學員聽課情況等進行課后小結,要求課后小結填寫在教案首頁相應位置,并經教研室主任簽字確認后存入教學檔案。
授課結束后,由教研室和學校教務處進行學員授課質量調查。教研室組織學員對教員授課情況進行評價,填寫《課堂教學效果評價表(學員用)》,要求學員覆蓋率達到20%~25%以上,教研室進行匯總分析后反饋給授課教員,授課教員根據學員評價內容進行改善提高。每門課程考試前,學校教務處隨機發放50份課程教學效果評價問卷,對教研室整體授課情況進行再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反饋至教研室。
每門課程結束,教研室要組織全體教員進行課程教學總結,對教學執行情況、教學效果、存在問題及對策等方面進行分析,并形成文字材料上報教務科。
每門課程考試結束后,應用試卷分析系統進行考試情況分析,形成課程考核成績與分析報告,對于得分偏低知識點的授課教員進行反饋,為下一步提高課堂授課質量做好準備。
學員結束臨床課程學習進行實習輪轉,臨床輪轉最后一個月組織學員進行執業醫師模擬考試,并對考試各知識點成績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逐一反饋給各教研室,教研室根據知識點成績分布情況對應至各授課教員,并組織教員進行分析,查找原因,提高授課質量。
課堂教學是高等學校教學活動的最基本形式和中心環節[3],直接影響著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理論授課是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加強課堂授課各環節監管對授課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一個多層次、縱橫交錯的網絡系統[4],它涉及教師、學生、教學管理、教學條件、培養目標和管理制度等各個環節,諸多因素在系統中相互影響、交互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秉持以本科學員為主體的思路,確保學生的培養質量。同時在授課結束后對授課質量進行反芻,即實習輪轉后將臨床理論課程用于實踐后再次通過考核對授課教員理論授課情況進行評價。
[1]王中奎.本科教學質量測評指標體系研究——基于參與的質量觀[J].江蘇高教,2013(6):77-80.
[2]常學輝,黎民,丁虹,等.淺議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督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3):29-30.
[3]羅艷,劉堅,廖學文.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對應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3(4):26-34.
[4]梅賢臣,沈定文,吳基良.高校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建設的理性思考[J].咸寧學院學報,2007,27(2):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