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莫烽鋒,沈志雷,沈 慧
(第二軍醫大學,上海 204433)
目前多數大學課堂上,教師占據主導地位,授課模式主要為教師授課,學生聽講。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比較少,教師不能完全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這使教學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學生也不能全程認真聽講,開小差情況時有發生,使教學質量大打折扣。為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最大限度參與課堂教學就成為當務之急。現在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教育質量的提高成為新的關注焦點。教學質量應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實際收獲和自身發展為主要評價因素,但目前仍以學校和教師為評價中心,忽略了學生在教學質量評價中的重要性。所以現階段的評價體系并不能從根本上反映教學質量。為提高教學質量,不僅要關注學校和教師,更要關注學生,努力提高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度。
隨著教育的發展,“學生參與度”這一概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視野,其在本科生教學質量評價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被認為是影響高等學校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能夠幫助學校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掌握教師的教學效果,并能通過對相應指標的分析為大學教學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據[1]。Astin將“課堂參與”定義為:在與課堂學業有關的活動中,學生所投入的生理和心理能量的多少[2]。也有學者認為,課堂參與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行為,包括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3個方面[3]。學生參與度的提高,不僅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有很大促進作用,更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一種肯定。
據調查,現在的大學生與教師互動較少,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可能的原因有:教師上課的吸引力一般,教學方法有待改進;教師課堂管理比較松散,考核以筆試成績為唯一評判標準,導致部分學生不重視課堂教學,上課不認真,注重考前突擊;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任務重,教師只顧埋頭趕進度。
課堂教學應該最大限度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學生將來在工作中的實際內容。首先,為吸引學生興趣,教師要巧妙設置一些情景,從教材出發,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參與的氛圍。課堂上問題的設置也要與學生的生活和未來工作相關,讓學生熱情思考,積極解決問題,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步入社會,適應社會,掌握生存技能,滿足工作需要。研究結果表明,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學生教學參與度將得到極大提高。在互動交流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對學生學習參與的行為和情感的促進,從而提高認知能力[4]。所以,課堂上可以設置一些問題,與學生將來的工作相關,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不僅能加深對未來工作的認識,還能牢固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所以,教師要站在學生角度,了解學生的需求及今后的發展,靈活設置課堂教學。有需求才會有動力,讓學生知道課堂內容與他們以后的工作息息相關,增強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讓學生最大限度獲得知識,是需要教師不斷探索的問題。如何使教學工作常教常新,學生活動常開常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學有所獲,除了學生自身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授課形式,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教與學成為一種互動關系,使教師與學生成為合作伙伴。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5]。董晶晶等[6]研究發現,大學生對于視覺型內容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從這方面入手,結合學生興趣,把課件做得形象生動。另外,教學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充分掌握各方面的信息,融會貫通,以提高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為目標,對課堂的各個環節進行精心設計,掌握學生動態,采用新的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課堂是學生發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理想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實現分層參與、整體提高,從而提升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度。樊麗萍[7]研究認為,“321”課堂教學模式(3個環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知識鞏固;兩種方式: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一個目的:讓學生樂學、會學、學會)就是一種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此模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學習。學生在民主輕松的環境中學會了參與,在積極活躍的參與中學會了學習,從積極的課堂參與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發現學習的奧妙和樂趣。教學效率的提高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和教師都享受課堂,實現共同發展。
時代在發展,教育也在不斷發展。開展素質教育就要大力發展創新教育,努力培養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素質教育不僅以筆試成績作為考核標準,還強調創新精神。創新不是一時的靈感突發,而是需要平時的積累,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讓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成為課堂的主體,是素質教育的關鍵,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注重學法傳授,調動學生參與意識。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比掌握固定的課本知識更加重要。教會學生靈活變通,舉一反三,提高學生參與意識,讓學生不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新力,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敢于質疑、敢于創造,發揚創新精神,消除依賴心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增強學習信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要提高教學質量,不僅學生要學習,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積極搭建師生交流和互動的平臺,讓師生的交流和互動常態化。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教師這項工作不僅要求教師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流暢的語言表達、高尚的師德表現,還需要教師不斷學習,面對學生能夠自如交流。同時教師也要敢于接受批評,虛心學習。
總之,今后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提高,不再一味灌輸理論知識,而是靈活采用授課方式,增強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主動性。教學內容不僅是書本上的理論,還應挖掘緊貼學生生活和工作實際的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學生在大學期間對教育活動的參與程度是影響其成長的關鍵性因素[8]。在大學期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對將來的發展大有裨益,可以讓學生更加從容地面對各種挑戰。
[1]王爍.基于學生參與度的課程學習收獲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17(5):49-53.
[2]Astin AW.Student Involvement: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84(25):297-308.
[3]孔企平.“學生投入”的概念內涵與結構[J].外國教育資料,2000(2):72-76.
[4]隋博文,王浩,翟平平,等.“診斷學”課程實訓教學模式探析——以學生課堂參與度變化為視角[J].黑龍江科學,2016(19):121-123.
[5]俞會玲.巧設教學活動,增加學生參與度[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9):63-64.
[6]董晶晶,姚本先.大學生感知學習風格及其與課堂參與度的相關研究——以某高校在校生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0(4):107-110.
[7]樊麗萍.關于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有效途徑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15):284.
[8]趙曉陽,劉金蘭.學生參與度評價:一種學生主體的教育質量評價方法[J].高教探索,2012(6):21-26.